孫聰 陸杰


【摘要】 目的 探討實行早產兒院外延續性護理對早產兒運動發育的影響。方法 68例早產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4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除外延續性護理。比較兩組早產兒出院6個月后體格發育和運動發育情況。結果 出院6個月后, 觀察組早產兒體重為(7.4±0.6)kg、身長為(64.1±1.6)cm、頭圍為(43.2±1.7)cm, 均優于對照組的(6.9±0.5)kg、(62.4±2.4)cm、(41.3±1.6)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 6 個月后, 觀察組早產兒年齡與發育進程問卷(ASQ-C)評分為(43.76±7.43)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8.42±6.8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 P<0.05)。結論 對早產兒實行院外延續性護理可以增加早產兒體重、身長、頭圍, 有效改善早產兒的運動發育情況。
【關鍵詞】 早產兒;院外延續性護理;運動發育;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101
隨著我國新生兒醫療、護理技術以及圍生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然而早產兒出院后的運動發育狀況仍舊是當前新生兒科關注的重點[1]。由于早產兒的各種器官和免疫功能均沒有發育完善, 與足月兒相比其生長發育及運動發育能力比較差[2]。因此, 為提高早產兒生長發育以及運動發育能力, 需要對其進行院外延續性護理。本研究分析行早產兒院外延續性護理對早產兒運動發育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68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4例。觀察組早產兒中女20例, 男14例;平均胎齡(31.3±3.8)周;母親年齡21~40歲, 平均年齡(25.9±4.2)歲。對照組早產兒中女19例, 男15例;平均胎齡(31.5±3.8)周;母親年齡 22~41歲, 平均年齡(25.3±4.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早產兒胎齡<36周, 出生體重<1450 g。排除標準:早產兒出生時發生早發型病理性黃疸、缺氧缺血性腦病、嚴重腦出血, 或者出生時Apgar評分<4分, 或者有畸形。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早產兒行常規護理, 具體內容包括:早產兒出院前進行抗感染、暖箱復溫、營養支持等常規護理;對早產兒機體功能檢查不斷完善;出院前對早產兒母親講解常出現的問題, 而且要說明處理和預防方式;出院后要讓早產兒定期回院復診, 并且不定期使用電話了解早產兒情況。
1. 2. 2 觀察組 早產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除外延續性護理, 具體如下。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新生兒主管護師及護士、新生兒科醫生、兒??漆t生。該小組主要負責制定與實行院外延續性護理方案。同時收集并整理后期數據信息。②對早產兒運動發育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早產兒入院時, 小組人員要及時與早產兒的父母及其他家屬溝通, 并介紹延續性護理專職的相關護士, 將早產兒情況進行必要說明。③建立家庭追蹤隨訪檔案, 在早產兒出院后6個月給予延續性護理。小組人員通過電話或者視頻形式將早產兒相關運動發育的知識講解給早產兒母親, 1次/周。④開展與早產兒運動發育相關的講座, 要求所有早產兒家長參加。講座的時間控制在30~50 min, 出院后1次/個月。講座主要內容為視聽訓練、運動功能訓練、被動體操、語言交流等, 然后將相關圖文資料發放給早產兒家長, 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工作。⑤康復訓練。按照早產兒不同時期的運動發育特性做出相關的訓練指導。在此期間有早產兒出現運動功能落后的一定要實行康復性訓練。早產兒出院后要保持家庭康復性訓練, 主要為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感官刺激等訓練。出院3個月內, 隨診1次/個月, 之后隨診1次/2個月, 6個月后則隨診1次/3個月, 直至早產兒的運動功能和神經系統恢復正常狀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出院6個月后, 對比兩組早產兒的體格發育和運動發育情況。體格發育相關指標為體重、身長、頭圍;運動發育則使用ASQ-C進行評估, 其量表測定能區為精細動作、粗大運動、溝通等, 每個能區的得分相加為總分, 總分越高則表明早產兒運動發育的情況越佳[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早產兒體格發育情況對比 出院6個月后, 觀察組早產兒體重為(7.4±0.6)kg、身長為(64.1±1.6)cm、頭圍為(43.2±1.7)cm, 均優于對照組的(6.9±0.5)kg、(62.4±2.4)cm、(41.3±1.6)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早產兒運動發育情況對比 出院 6 個月后, 觀察組早產兒ASQ-C 評分為(43.76±7.43)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8.42±6.8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院外延續性護理是指對早產兒出院后的護理服務模式。其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護理方式, 確保對出院后的早產兒實行健康服務、護理, 并與早產兒家屬間能夠進行有效溝通交流, 從而避免早產兒出現異常現象[4]。
實行早產兒院外延續性護理模式能夠使早產兒父母接受正確的指導, 使其育兒技能大大提高[5-8]。本次研究中對早產兒出院后6個月實行了院外延續性護理, 在早產兒出院前對其運動發育進行全面評估, 隨后定期開展專題講座, 并建立家庭隨訪的檔案進行康復性訓練, 完全體現了院外延續性護理服務。研究結果表明, 出院6個月后, 觀察組早產兒體重、身長、頭圍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 觀察組的體格發育情況優于對照組。出院6個月后, 觀察組早產兒ASQ-C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觀察組早產兒運動發育情況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 對早產兒實行院外延續性護理能夠促進早產兒體格發育和運動發育,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瑾, 高玲珊. 延續性護理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及母親育兒認知水平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29):117-119.
[2] 侯賀, 楊淑梅, 高霞.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極低及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生長發育影響的Meta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8, 15(18):91-96.
[3] 李海萍. 延續護理在改善早產兒遠期體格、智能及運動發育中的應用. 全科護理, 2017, 15(36):4526-4528.
[4] 成茹芳. 早產兒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26):103-104.
[5] 蒙婷婷. 延續性護理對早期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 貴州醫科大學, 2016.
[6] 劉桂華.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院外延續性護理干預研究. 福建醫科大學, 2014.
[7] 閆春梅, 宋玉娥, 經鑫愛. 院外延續護理服務對早產兒體格、智能及運動發育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8, 37(17):2330-2332, 2418.
[8] 熊永英, 鄧成菊. 院外延續性護理管理在早產兒護理保健中的應用效果.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35):188.
[收稿日期: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