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10 月28日,凱文教育(002659.SZ)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虧損7800萬元;上海知名的昂立教育(600661.SH)10月22日則發布賣房10套總價近1億元的消息;從做儀器起家,近年通過跨界并購進入教育培訓產業的開元股份(300338.SZ),前三季度利潤同比減半。
其他公司亦虧損一片:尚德機構2018年度營收19.74億元,凈虧損9.27億元;樸新教育2018年度營收22.23億元,凈虧損8.33億元;流利說2019年第二季度虧損8780萬元,2018年度營收6.37億元,凈虧損4.88億元。
國內上市的教育產業公司表現不佳,境外上市的龍頭們日子是不是金玉滿堂?
10月28日,網易有道登陸紐交所,首日破發。據網易有道招股書,2018年全年虧損2.09億元,2019年上半年虧損1.68億元。好未來發布的2020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一季度歸屬于公司的凈虧損達到730萬美元。主打線下英語培訓的新東方看起來不錯,雖然此前財報也多有虧損記錄,但2019年第三季扭虧為盈,2020財年第一季度的凈利潤為2.09億美元。
龍頭企業們日子不太好過,韋博英語是最慘的一家。
“我小孩的英語培訓都不敢去續費了。”長沙一位家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看到韋博英語跑路的消息之后,他不知道自己小孩正在上的英語培訓機構會不會遭遇同樣的命運。
韋博英語是國內英語培訓機構的龍頭之一,在全國60多個城市分布著150多家中心。然而,《中國經濟周刊》此前報道,韋博英語近日卻突然崩盤,資金鏈斷裂,眾多學員學費難以退款。
包括韋博英語在內,這些公司的學費可不低。據了解,韋博英語學員的學費多為3萬元至4萬元,甚至有人學費超15萬元。
昂立教育官網顯示,數學暑假班15課時收費3130元。平均約200元/課時,在全國培訓市場可以說是起步價。《中國經濟周刊》走訪長沙一些中小型培訓機構發現,個別培訓課程的課時費高達800元/課時。熱門的機器人、少兒編程等培訓課程收費普遍在500元/課時以上。
有家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女兒在長沙某名牌中學讀書,初中三年花掉的培訓費接近30萬元,年均約10萬元。
學費如此之高,焦慮的家長們不堪重負,這似乎應該是一門極好賺錢的生意,但從諸多已上市的教育培訓類公司的業績表現來看,卻大相徑庭,這是為何?
一家教育類上市公司董秘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稱,不管是在線教育還是線下市場,每個公司的成本壓力都非常大,尤其是師資成本與獲客成本太高了。
《中國經濟周刊》年初曾報道,在北京,學而思等大型培訓機構提供給老師的薪酬非常誘人,最低也月薪過萬,名師的年薪甚至能夠達到200萬~300萬元。即便薪資高得嚇人,各機構仍然激烈爭奪優質師資。
這位董秘認為,師資是教育培訓公司的根本,沒有好的師資,就招不到學生。矛盾的是,培訓老師隊伍極不穩定,不光是各公司之間互相“挖角”,好的老師辭職單干的例子在行業內也是家常便飯,每個公司都為此頭疼不已。“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規模小好賺錢,但要擴大規模,就很難找到合適的管理模式。”
昂立教育在2018年年報中寫道,“教育培訓行業始終面臨人才流動的風險。尤其是核心管理團隊和骨干師資流失,可能對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獲客成本高在業內是共識。中金公司研報稱,線上一對一培訓機構,綜合獲客成本有時或高達1萬余元。乂學教育-松鼠AI創始人栗浩洋在2019夏季亞布力論壇上稱,在線教育單個學生獲客成本最高可達七八千元,一些線下教育的獲客成本大概七八百元。
上市企業的財報也凸顯獲客成本之高。如,滬江教育謀求赴港上市,其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2017年,公司廣告及推廣費用分別高達2.67億元和3.75億元,占當年營收的78.5%和67.6%。流利說2019年第二季度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為2.19億元,而其凈收入僅為2.764億元。
安信證券研報認為,線下培訓機構受制于師資和場地,下沉市場承壓明顯,凈利率在10%左右;在線教育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現行在線教育公司普遍虧損,桎梏在于獲客成本,銷售費用率可高達70%以上。
行業頭部企業賺錢難,但教育培訓產業的大蛋糕依然誘人。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2.96億人,市場規模將達4330億元。
眾多機構蜂擁而入,動不動就數億元的融資額在行業內并不稀奇。據媒體報道,在線教育平臺VIPKID前不久宣布獲得新一輪融資,融資額高達10億元人民幣左右。
互聯網巨頭們虎視眈眈。騰訊與阿里巴巴都曾投資VIPKID;百度除了自己孵化的作業幫,還投資了滬江教育和萬學教育幫等企業。今日頭條不斷嘗試教育類產品,如2018年推出gogokid,對標VIPKID,采用純北美外教,在線1對1直播教學;今年推出K12 網校“大力課堂”。騰訊有騰訊教育板塊,在教育培訓市場多有布局。
昂立教育2018年年報稱,國內教育培訓龍頭企業快速擴張,爭奪人才,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教育培訓行業,導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資本的熱情雖未退潮,但政策的緊箍咒正在催緊。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2018 年11月,教育部等三部門辦公廳聯合印 發《關于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監管政策日趨嚴厲,整改整治力度加大。
各地整頓行動利劍出鞘。
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迅猛、亂象叢生的狀況,日前,南京市紀檢監察部門開展教育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監督檢查工作。在專項治理期間,南京市共排查出中小學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962家,經檢查發現無問題機構總數241家,整改后繼續經營91家,關停取締1630家,占比超過八成。
據當地媒體報道稱,截至今年8月底,長沙共摸底排查無證辦學機構443家,下發整改通知書或停辦通知書443份,已處置163家(其中取締關停93家,審批獲證70家),另有280家待處置。
不論是政策還是資本,都在加速行業洗牌。
責編:郭芳 guofang@ceweekly.cn
編審: 張偉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