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尤其是體育師范生,因為體育就業面較為狹窄,體育師范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與其他畢業生相比更加困難。本文通過分析體育師范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對解決體育師范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展開探討研究,以期為提升體育師范生就業的匹配性及就業質量提供一些幫助。
一、體育師范生就業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自身因素
影響體育師范生就業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現為:其一,文化水平不高,綜合素質相對較低。一些學生為了減輕高考壓力,將體育特長作為跳板進入體育學校,缺乏對文化課學習的重視,對外語、計算機等學科掌握水平有限,進而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二,學生專業技能不足,綜合能力有限。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了學習,缺乏對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有效認識,在學習專業技能時,不夠專心、不夠投入,不能為今后就業奠定良好基礎。其三,擇業觀念存在誤區。一些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片面地認為自身的對口工作崗位只有在編教師,或進入國企、事業單位,而對于一些私營、民辦企業則毫無興趣。抑或認為到偏遠農村任教教學環境艱苦、待遇差,使得他們的就業面變得十分狹窄。
(二)學校因素
影響體育師范生就業的學校因素主要表現為:其一,一些體育院校在體育系課程設計上改革力度不足,不論是專業設置還是課程設置均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況。其二,教學內容方面,片面強調技能培養,疏忽了綜合素質的提升,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社會適應力等的有效培養。其三,教學課時安排方面,專業課程不夠突出,就業指導課僅安排在學生畢業時的最后一個學期,課時較短,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三)社會因素
影響體育師范生就業的社會因素主要表現為:其一,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均存在一定難度,再加上體育師范生專業性較強、就業范圍存在局限性,社會需求量偏小,使得他們不具備就業的優勢。其二,當前社會最受青睞的是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而高校長期不變的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需求相脫節的人才培養目標,致使體育師范生難以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其三,一些用人單位、行業對體育師范生存在歧視心理,對體育師范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
二、解決體育師范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一)推進體育師范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在體育師范生入學時,就應當明確地向學生說明當前就業形勢,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前開展職業發展規劃。同時,學校應當將就業培訓貫穿于學生大學學習的全過程,每個學期定期為學生開展各式各樣的就業培訓。其次,因為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體育教育應當注重開展跨專業教育,開拓就業渠道,不斷提高學生英語、計算機、創新能力、社會適應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后,體育師范生應當不斷轉變自身就業觀念,不能完全將眼光聚焦于大城市,也可嘗試前往偏遠農村、山區,發揮自身專長,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二)提高對體育師范生就業的有效重視
首先,高校應將體育師范生就業工作納入到學院重要工作內容中,對人才培養目標予以細化,明確培養思路,制定科學培養計劃,保證計劃有序執行。同時,在畢業生就業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并加大對教學工作者的獎勵力度。其次,提升就業指導的個性化服務,開展好對特殊群體的就業指導工作。秉承“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不斷加強就業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切實開展好貧困生、受處分學生等的就業指導工作。最后,不斷改善學校教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轉變以往重理論知識傳授輕綜合能力培養、重必修課輕選修課的觀念。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
首先,政府和社會應當為體育師范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拓寬就業面,增加就業渠道,為學生創造便利條件。其次,形成對體育師范生的正確認識,為體育師范生提供一些表現的機會。最后,各地方主管部門應當提高對體育事業、體育教育的有效重視,增加體育教育工作者崗位,不斷發展公共體育事業,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體育師范生的就業壓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體育師范生就業受學生自身、學校、社會等重要因素影響,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者必須革新思想觀念,圍繞如何有效解決體育師范生就業問題開展探索和研究,推進體育師范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對體育師范生就業的有效重視,營造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體育合格人才,積極促進體育師范生就業匹配性及就業質量的有效提升。
【本文系淮南師范學院2018年校級科研項目“體育師范生就業質量評估研究”(JYYJ18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淮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