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君 陳釗

【摘要】 目的 探討在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效果。方法 42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 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傳統組與特殊組, 每組21例。傳統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特殊組在傳統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方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依從性、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及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SDSS)評分。結果 特殊組依從性95.24%高于傳統組的7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特殊組患者BPRS、SDSS評分分別為(37.27±5.21)、(7.42±2.43)分, 均低于傳統組的(56.49±5.22)、(12.58±2.4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予以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常規性護理的同時實施人性化護理, 可在進一步提高其配合治療依從性的基礎上優化其BPRS與SDSS評分, 改善病情, 值得推廣。
【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依從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113
精神發育遲滯是指個體在發育階段由社會因素、生物學因素等引起, 以智力發育不全、社會適應困難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1]。大量臨床相關資料顯示, 該類患者配合臨床醫療工作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時常需要相應的護理措施來維持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2]。因此, 為能夠不斷提高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與依從性, 以進一步加快其健康恢復速度和優化社會功能, 本文就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42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傳統組與特殊組, 每組21例。傳統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5∶6;年齡最大58歲, 最小18歲, 平均年齡(35.25±10.43)歲;病程1個月~10年, 平均病程(5.22±1.76)年。特殊組患者中男女性比例為14∶7;年齡最大59歲, 最小17歲, 平均年齡(35.26±10.45)歲;病程2個月~10年, 平均病程(5.23±1.8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或監護人均在知情或自愿的前提下進行。
1. 2 護理方法 傳統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如用藥指導、病情追蹤等。特殊組在傳統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方案, 從生活、興趣愛好等各方面深入性了解患者的綜合情況, 以其興趣愛好為突破點與其進行恰當的交流和耐心地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由于該類患者時常易出現焦躁不安、暴怒等不良情緒和負面心理, 因此除了營造溫馨舒適的療養環境之外, 護理人員務必要依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人性化心理疏導:如為其播放舒緩的音樂調節身心、發放趣味性書籍供其閱讀以轉移其注意力以及鼓勵其與病友之間互相分享生活趣事等;給予物品的獎勵, 并告知家引導患者進行適當性的運動。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依從性、BPRS及SDSS評分。依從性判定標準:完全依從:患者自愿主動配合醫護工作的積極性較高;基本依從:患者自主配合積極性不高, 需經醫護人員或家屬耐心勸解;不依從:患者抵觸醫護工作且病情加重。依從性=完全依從率+基本依從率。采用BPRS評分評估患者康復情況, 總分為126分, 得分值越小則表示患者康復情況越好;采用SDSS評分評估患者社會功能情況, 共10個項目, 每項2分, 分數越小則表示患者社會功能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特殊組依從性95.24%高于傳統組的7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BPRS、SDSS評分比較 特殊組患者BPRS、SDSS評分均低于傳統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陳麗清等[3]學者經研究發現, 精神發育遲滯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不良現象, 且大多伴有嚴重程度不一的精神障礙, 不僅治療難度較高且由于該類患者還具備了一定的特殊性, 盡管采取了用藥指導、病情追蹤等常規性的護理措施, 但其配合治療的依從性依然不高, 導致臨床各方面的相關工作難以順利開展。部分臨床相關研究專家表示, 就該類患者而言, 要想在有效強化其配合治療依從性的基礎上確保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加快其康復速度, 需采取人性化的護理方案, 除了從各方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綜合情況, 以抓住其興趣點進行健康教育等基礎性的人性化護理措施之外, 各護理人員務必應以人性化心理疏導為護理重點, 通過播放輕音樂、營造良好的療養環境以及鼓勵患者與病友之間互相交流等方式幫助其調節身心, 保持良好的狀態接受治療[4-6]。除此之外, 護理人員還可依據患者的綜合情況囑咐家屬帶領患者進行適當性的戶外運動或參加適宜的社交活動, 以幫助其打開心扉, 加快康復速度并進一步強化社會功能[7-9]。而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特殊組依從性高于傳統組, BPRS、SDSS評分均低于傳統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既與上述結論相符, 亦進一步充分體現了人性化護理對加快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速度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 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 可在進一步提高其配合治療依從性的基礎上優化BPRS與SDSS評分, 改善病情,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曉萍. 人性化護理服務在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效果.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49):76.
[2] 賈金愛. 人性化護理服務在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42):129-130.
[3] 陳麗清, 楊麗容. 人性化護理對26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21):48-49.
[4] 劉應剛, 孫磊磊. 人性化護理服務在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護理中的療效.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12):1-3.
[5] 王淑榮. 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學, 2016, 28(7):104-106.
[6] 陳仕會. 精神障礙患者中的精神發育遲滯者的護理要點分析. 現代養生, 2017(7):172.
[7] 林麗駿, 劉青香. 1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8, 4(8):179-181.
[8] 李晶. 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16例護理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83):246, 254.
[9] 凌紅梅, 曾文娟, 黃月群, 等. 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病患者保護性約束中的應用.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2):289-291.
[收稿日期: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