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欣
(喀什職業技術學院,新疆喀什 844000)
我國是世界上肺結核的高發國家,肺結核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傳染病,主要是由結合分枝桿菌引起的,發病區域主要集中在農村,患者在發病后,可以對體內的多種臟器造成損害,主要以體溫降低、身體匱乏、盜汗等臨床癥狀為主訴,如果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會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甚至會引發肺癌等并發癥,對患者造成生命威脅,所以臨床上應該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臨床醫學者提出中西醫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為了探究其應用與肺結核患者的效果以及臨床意義,與常規護理方案形成對比,現將最終報道顯示如下。
研究資料收錄時間節點選取在2018年7月-2019年8月,將該時間節點中我院收治的56例肺結核患者作為調查樣本,所有患者均經病例組織學、X線檢查進行臨床確診,所有患者均無藥物過敏史,且在治療同意書上簽字。排除妊娠、合并癥、精神異常的患者,將患者分為28例對照組、28例實驗組。對照組資料:男15、女13例,年齡34-67歲,平均(48.12±10.24)歲。實驗組資料:男16、女12例,年齡33-68歲,平均(48.39±10.26)歲。兩組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后,呈現出現相似性的特征(P>0.05),與臨床對比實驗要求相符。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方案,采用的方案為2H(異煙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4HR,具體是在前兩個月,每天服用300毫克的異煙肼、450毫克的利福平、1500毫克的吡嗪酰胺、750毫克的乙胺丁醇,如果患者的體質量在65千克以上,可以適當的增加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用藥量,1次/天。此后,在四個月內給予患者異煙肼、利福平等藥物,每日進行一次服用即可[1]。
實驗組在落實西藥治療路徑的基礎,給予中藥治療方案,在中藥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采用我院自制的百合固金湯,配方中含有百合25克、生地黃20克、熟地黃20克、麥門冬15克、太子參15克、白芍15克、川貝母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將藥材進行煎服,每日服用2次,分早晚服用,連續服用180天。在給予患者中藥治療時,應該依據患者的病情,開展地骨皮、知母、人參、龜板、黃芪、黨參的加減工作[2]。
統計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數據,臨床療效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中醫證候評分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正常,中醫證候評分降低的數值在7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中醫證候評分降低的數值在30%-69%之間)、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中醫證候評分降低的數值不足30%)。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從肝腎功能損害、胃腸道反應、白細胞降低等方面進行分析。
以SPSS.19進行統計學研究,本組指標數據均為計數資料,檢驗形式為卡方,結果表現形式為百分比,組間差異顯著表現為P<0.05。
見表1,實驗組臨床療效更優(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經對比,實驗組出現2例胃腸道反應、1例白細胞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對照組出現1例肝腎功能損害、2例胃腸道反應、2例白細胞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85%,最終組間數值以P>0.05的形式呈現。
肺結核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提升,以往我國在治療肺結核時,經常采用2HRZE/4HR的治療方案,但是采用該治療方案極易出現耐藥性,降低治療效果。站在中醫的角度上,肺結核主要是由元氣虧虛、陰陽兩虛等因素引起的,導致患者出現盜汗、舌干、心悸等,所以在進行中醫治療中,應以補氣止咳、滋陰潤肺為主,在百合固金湯中,存在百合、百部、川貝母、桔梗等藥材,可以起到潤肺止咳、補血益氣、滋陰補陽的作用,并且抗炎、抗菌效果顯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次研究結局顯示,落實中西藥聯合治療的實驗組,臨床療效更高,且不易出現不良反應,所以將其應用與肺結核患者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