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擎波
(1.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省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52)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變化加快,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科技的進步推動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國家開始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在各地建立高新科技園區重點扶持相關企業發展。產業集群有效提高了產業競爭力,發展優勢產業(Porter,1998),在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企業與輔助機構之間,企業可以通過集群共享基礎設施、市場、科研機構、服務機構及相關機構,企業擁有可利用的異質性資源對于企業獲取競爭力和持續創新力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發揮創新主體之間協作的非線性效用(劉丹,2013),在開放式創新的背景下,企業組織的所有創新活動的邊界都是模糊的(Chesbrough,2003),企業的創新模式逐漸走向創新資源融合、協作與共享,來面對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資源獲取困難、研發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后等情況,以期通過協同創新來彌補資源缺乏和能力不足(Lee,2010),實踐證明,企業通過協同則可以實現價值增加和價值創造(Ansoff,1987)。
王歡芳(2012)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發展經歷分為四個階段:種子期、培育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企業在產業集群變化中會尋求、整合和運用相關的創新要素與環境進行匹配,且要素呈現一種非線性特征(張婧,2011)。企業的協同創新會隨著產業集群的階段變化而不斷演化,在內外部因素的驅動下,形成不同階段的維度和協同創新網絡形式。
國內外有大量的學者對產業集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企業在產業集群中的經營行為的了解。產業集群的概念最早由波特(Porter)在1998年提出,主要指在某一產業領域內,有競合關系,業務關聯性強,有地理聚集性的企業以及該區域內其他相關機構組成的集合。后來國內學者對其定義進行了豐富,陳劍鋒(2003)認為產業集群的主體不僅僅局限于地理位置上聚集的企業,該區域還應包含一些輔助性機構(如大學等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在空間位置上的集聚,其結論顯示產業集群在本質上是一種包含生產網絡、知識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的融合。在此基礎上,阮建青(2014)將產業集群的演化劃分為三個階段:數量擴張期、質量提升期和品牌創新期,在內生質量和區域發展的變化條件下,產業集群的階段逐步過渡。本文主要依據該理論的劃分階段對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所處背景進行分析。
協同的概念最早出現在《Corporate Strategy》一書中,Ansoff(1965)認為協同的核心是價值創造,主要指企業在共享資源基礎上所形成的相互協調和協作關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aken(1971)對協同理論進行了系統概述,他認為協同創新效應主要體現在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和協作關系,脫離系統的子系統將無法實現協同效應。
國內學者對協同創新的概念和相關過程的歸納,主要體現在企業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整合資源的行為。陳勁(2012)認為協同創新是指在各輔助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大學及科研機構和非營利性組織)所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市場創新主體對知識、信息和技術等創新要素進行整合,形成以創新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為主的網絡創新模式,并以非線性方式排列以上要素,借此發揮系統的疊加效用。企業的協同創新主要分為組織內協同創新和組織間協同創新,前者主要強調企業內部的信息知識分享體制,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協作,后者主要集中于企業與外部各輔助機構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整合的目的(萬幼清,2014)。
何郁冰(2012)認為企業在選擇協同創新模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企業規模、發展目標、行業、研發能力、地理距離。因此主要從戰略、組織和知識等三個層次對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具體如圖1所示。從以上三個維度進一步說明市場創新主體是如何在各大輔助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大學及科研機構和非營利性組織)的輔助下整合信息、技術和資源等創新要素,并推動要素在組織間的流動,進而達成組織技術創新的目標。

圖1 產業協同創新的理論結構
李揚(2010)認為產業集群中各個集群主體在共享資源、知識、信息和技術等要素的過程中,會帶來相應的規模效應,并且主體之間會形成協同競合關系。呂靜(2011)將這種關系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基于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模式,全面覆蓋了協同創新的主體和方式;第二,基于價值鏈的協同創新,相比于第一種,忽略了政府、科研機構和金融機構等外部輔助性機構;第三,“五體”模型,主要強調大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政府和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在小企業中協同創新體系建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第一種協同創新模式對產業集群中企業的協同創新演化路徑進行分析。
理論分析表明,以往研究對產業集群的演化條件、路徑和階段進行了研究,對企業在產業集群中的協同創新網絡、協同創新影響要素進行了分析,對企業在協同創新中的種類進行了區分,但對企業在產業集群中協同創新的演化路徑描述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協同創新模式劃分上,結合產業集群演化的背景對企業協同創新的演化路徑研究較少,缺乏對所采取模式的背景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實際情況中,產業集群內部入駐的企業大多缺乏供應鏈上的聯系,業務協作水平低,企業之間基于技術創新的合作程度低,不能有效利用產業集聚中的豐富資源,規模經濟效應較低。

圖2 產業集群中各主體協同創新演化過程
基于此,本文在對產業集群生態系統協同演化的概念和產業集群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中,本研究以環境、產業、企業協同演化關系的理論模型為基礎,針對產業集群中企業的協同演化過程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具體如圖2所示。在所建立的模型中,產業集群以及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兩部分構成了產業集群生態系統,而產業集群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由企業及相關輔助性機構所形成的產業種群組成。產業集群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層次(企業、產業、環境)之間存在著多層嵌套和多項因果的協同演化關系。首先,企業和輔助性服務機構在產業集群內部的協同作用下會形成協同演化關系;其次,不同的產業種群之間具備協同演化的條件;最后,產業集群內部的產業種群在發展過程中會和外部環境形成協同演化關系。
外部環境對于企業在產業集群的進化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企業在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僅會受到產業集群內部相關企業競合關系的影響,還會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在相互影響的同時,還需通過改變自身條件適應外部環境,調動企業內外部不同資源,創造協同創新的機會,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縮短產品的生命周期,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利于推動產業集群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零散走向整合、由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從而對外部環境產生影響(Caloghirou,2004),改善產業集群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