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凰
【摘 要】羌族“釋比戲”是民間的、通俗的、口述形式的大眾藝術,表達了羌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性格特點。“釋比戲”有著活態傳承、家族相傳的顯著行業特征。筆者主要從“釋比戲”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認識價值、社會和諧價值,幾個方面深入研究其保護傳承的意義,并針對“釋比戲”的保護、傳承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價值;羌族;釋比戲;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010-02
羌族,遠古時期至今延續的古老民族。現今分布在岷江上游。此民族經歷千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羌族人信奉“萬物有靈”,尤其是以白石為象征對眾多諸神的崇拜,其突顯了原始的樸素風格和現代文明的認同點。釋比戲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不斷發展起來。近年來有關釋比戲文獻及書籍有:《羌族宗教祭壇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宗教學研究》《釋比文化的淵源與社會功用》《作為瀕危文化遺產的羌族民間戲劇》《釋比·羌戲·文化遺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為例》《西羌古唱經》和《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禮俗》等,這些書籍、文獻對釋比戲的傳承保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條件的局限性,一些專家、學者田野調查交通不方便較難接觸到老釋比,調查研究無法深入,尤其是羌民族支系多,各地釋比戲的文化各異。因此,部分文獻資料記載的釋比戲較為模糊,涉及范圍不夠全面,對羌人生活生產方面的記錄較少,對宗教文化方面記錄較多。因此,繼續對羌族地區“釋比戲”的傳承與保護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羌族“釋比戲”文化價值
2000年人口統計,在茂縣羌族人口的比例是88.92%,在汶川縣羌族人口的比例是26.69%,在理縣羌族人口的比例是32%,在北川縣羌族人口的比例是56.64%。茂縣、汶川、理縣、北川,這是羌族人民的聚居地。其自然資源豐富,文化資源多樣性。作為文化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其古建筑、古文化遺址、歷史文化博物館眾多。文化遺產分布較廣、數量多。釋比戲是羌族地區獨特的戲劇文化,其傳播方式主要以口述為主,積淀了羌族人民的歷史文化,承載著羌族人民的信仰,蘊含著羌人的民族情感。但是這份地方性知識遺產在“5.12”大地震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羌族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可喜的是在羌族傳統戲劇方面,“羌族麻龍馬燈”“許家灣十二花燈”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羌族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釋比戲還未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加快其步伐,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羌族“釋比戲”社會價值
釋比戲對羌人來說并不陌生,更不像教條主義那樣生硬,而是貫穿在羌人生活、生產、婚喪嫁娶中,對整個羌族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釋比戲的傳承也帶著一些宗教思想,其思想也隨之傳承下來。直到今日,羌人自古就有崇拜神靈的思想,他們崇拜的對象有天神、地神、大山、森林等,且都以白石為象征,因此羌族有白石崇拜的傳統,《羌戈大戰》中有詳細關于崇拜白石的敘述。這種思想融入釋比戲內容中代代傳承下來。雖然,長期以來佛教在羌區周圍盛行,但羌區人民一直保持自己的信仰,沒被其他思想占領自己的精神世界。釋比戲內容中包含著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釋比戲唱詞中包含著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宣揚著尊老愛幼、重視自然物、懲惡揚善的規律等,對羌族人民的思想行為產生著向導作用。其中對婚喪嫁娶中有嚴格的民約,對羌人的行為有著規范作用。相關生產、醫藥的釋比戲唱詞,則對羌人的日常生活起到指導意見。總之,釋比戲傳承了羌族文化,把羌族的社會關系調整到協和的狀態,保持著社會的穩定。
三、羌族“釋比戲”藝術價值
羌族“釋比戲”能流傳至今,不僅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而且具有豐富的民俗遺產價值,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通過釋比戲的歌、舞,反映出羌人的生活方式、民間習俗、歷史傳說、生活思想及情感,充分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態、生活風貌、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釋比戲的法事,是集詩、歌、樂、舞于一體的儀式活動。釋比戲運用這樣的藝術性來感染人,使大家產生共鳴,對人們精神信仰起到引導作用。
(一)羌族“釋比戲”的文學性
羌族釋比戲中唱段多用押韻的詩歌,有四音節句、五音節句、六音節句,也有不太規則的唱詞,其共同特點在語言形式上都具有美感。《羌戈大戰》屬于釋比戲最重要的一部分,唱詞第一遍便是它,講述羌族在歷史遷移中兩次與魔兵戰斗,兩次不同的戰場,每場有不同的故事。如重建家園篇選段:日補壩,寬又寬,雜草長滿山。羌人戰敗戈基人,歡歡喜喜建家園。吹起牛角號,號聲洪亮多莊嚴。敲起羊皮鼓,鼓聲咚咚震云天。阿巴白構筑寨內,日夜操勞百事管。分派九子住九寨,十八大將鎮四邊。大兒合巴基,進駐夸渣好山川。二兒勒查基,進駐熱茲花果山。三兒楚門基,進駐夸渣好山川。四兒楚主基,進駐波洗防敵范。五兒木勒基,進駐茲巴開草山。六兒格日基,進駐客蘇把民安。七兒固依基,進駐尾尼辟草原。八兒娃則基,進駐羅和守邊關。九兒爾國基,進駐巨達防戈人,九子人人有駐地,十八大將分守十八關。釋比戲內容中也會運用賦、比、興手法,如《木吉珠和斗安珠》:天上有個木吉祥珠,木吉珠心里想凡間,木吉珠心里愛凡間。地下有個斗安珠,斗安珠心里想娶親,斗安珠心里盼要親。除此之外,釋比戲塑造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如《頌大禹》,歌頌大禹不畏艱難險阻盡心治水的故事,在結構的安排上合理,起承轉合有章法。
(二)羌族“釋比戲”的音樂性
釋比戲中經文是以唱誦的形式來表現,有一定的音調。做不同法事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音調。轉山會中許愿、還愿,唱詞音調教為平和,在中低音區交替進行。為人驅除穢氣化解厄運,唱詞聲音比較急促、有力,音調基本在中音區。驅除鬼魔,趕走邪氣,唱詞憤怒、音調高亢,在高音區釋比運用真假混聲。查找文獻資料筆者發現,五百多部釋比戲其唱腔和音調近100種,這些唱腔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平坦自然、時而低回婉轉、時而平順流暢,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各不相同。
四、羌族“釋比戲”認識價值
釋比戲是羌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其內容豐富,堪稱羌族社會生活中的百科全書。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認識價值。筆者從道德、民俗、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角度來研究,展現釋比戲豐富多彩的文化特點,從而把優秀的文化遺產進行最大力度的傳承和發展。
釋比戲作為了解羌族人民的生活和民族信仰的最佳材料,許多唱段介紹了羌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動儀式,并詳細講述了民俗儀式活動的來歷。釋比戲中的神靈是羌人們膜拜的對象,唱詞詳細敘說了神靈的故事,也介紹了神靈的由來。因此,釋比戲成了羌族人民的精神食糧,是其信仰的重要依據。釋比戲中如《磨房》《八月播種》《吉葉》《采料》《敬青稞·麥子》《修房》,反映了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了解羌族人民生產方式的寶貴材料。此外,作為釋比戲的承載者——老釋比,他也遵守著羌族一套嚴格的規矩。鼓是釋比做法事的用具,它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矩,《笛》中說道:“釋比戲三種鼓,顏色差異各不同。白鼓用來還天愿,黑鼓用來保太平,黃鼓用來驅邪惡,兇事、鬼事用黃鼓”。筆者通過查找文獻資料可以分析出,羌族的民俗民風和民族信仰能流傳至今,很大程度上源于釋比戲的傳承。此外,釋比戲是人們了解羌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學者們研究羌族文化的寶貴材料。
五、羌族“釋比戲”社會和諧價值
釋比戲——羌族極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反映著羌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指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規范著羌族人民群體生活的方式,提高羌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共同認知性,有利于社會和諧。釋比戲內容包含大量的傳統道德觀念,人們在傳承寶貴遺產過程中,宣傳高尚的倫理道德觀念,將會有益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禹傳說”,大禹治水、建國的豐功偉績,敢于克服困難、注重拼搏為羌族人民謀發展的精神,始終鼓勵著世世代代的羌家人。在大禹祭祀儀式中,釋比戲的核心內容是講述大禹的事跡,突出大禹對羌族人民的貢獻,喚起廣大人民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釋比戲宣揚著羌族人民大團結的思想,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六、羌族“釋比戲”的保護傳承建議
(一)加大宣傳,增強保護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設立“釋比戲”宣傳網站,每年按時舉行羌族民間民俗活動,邀請老釋比表演釋比戲,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釋比戲的保護意識,營造人人參與和人人關心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當地地理優勢,在禹鎮,在每年的大禹祭祀活動儀式過程中,發動人民群眾參與,讓廣大群眾了解“禹傳說”,了解釋比戲表演內容,從而達到對羌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目的。
(二)抓好傳承,建設隊伍
重視對羌族“釋比戲”傳承人保護的重要環節。“釋比戲”是活態的傳承,傳承人的缺失直接導致文化遺產的遺失。年輕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學習釋比戲,即使祖輩是釋比世家,青年人由于表演釋比戲收入低也沒有傳承釋比戲的意愿。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鼓勵傳承人帶徒傳藝的措施。加大扶持手段,對傳承人進行考核認定,合格后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其次,建立“釋比戲”研究基地,對釋比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保護釋比戲的主要途徑是加大傳承人人才方面的培養,沿用家族相傳、師徒相傳的制度,讓釋比戲在民族文化中得以流傳。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蘊含著多元性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已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當今經濟發展已然成為一種共識。釋比戲是羌族地區活態化石,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羌族“釋比戲”文化遺產是我們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陳興龍.羌族釋比經典的性質和價值[D].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
[2]焦虎三. 釋比文化的淵源與社會功用[D].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3.
[3]張澤洪 熊永翔.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為例[D]. 宗教學研究,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