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康彩
【摘 要】舞臺藝術源于生活但是對于客觀的生活形態要變形、夸張、美化和修飾,舞臺的真實感覺和假定性是不可劃分的,虛擬動作越是具有規范性動作干凈有條理,就越能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本文對戲曲表演的虛擬性進行探索,主要分析空間的虛擬、動作虛擬以及表演的虛擬,為戲曲表演虛擬化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與指導。
【關鍵詞】戲曲;表演;虛擬性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024-01
在舞臺上戲曲大多數都使用虛擬手法,雖然戲曲表演源于生活但藝術高于生活,舞臺上的所有布景并不都是按照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很多是通過虛擬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常見的就是時空的虛擬、程式的虛擬以及演員動作的虛擬。戲曲的虛擬性為戲曲增色添彩。
一、空間的虛擬
戲曲表演中空間的虛實性主要體現了它的超逸性,使其不受真正的時空限制,在空間上戲曲舞臺的超逸性表演決定了所處的環境,使舞臺上的人物產生了特定的情景,戲曲的時空觀給舞臺的表演者帶來了極大的自由,但這不是隨意的,它有著直接的約束和規定,在這一空間內,舞臺的演出要以真實生活為基礎,虛擬的表演手法充分利用了舞臺上的假定,但是在戲曲的舞臺上這一假定性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戲曲舞臺上的空間虛擬是在現實空間基礎上的一種提高,戲曲的舞臺布景并不像戲劇中多樣化,都是以簡單為基礎,最為常見的是一桌二椅,就是這種傳統的布景方法更能體現出空間的虛擬性,它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舞臺空間,戲曲舞臺的空間虛擬性和戲曲表演以及演員密不可分,這種表演手法也是戲曲虛擬表演的基礎。
戲曲舞臺擁有的形態是由戲曲演員通過虛擬性的表演所幻化出來的,如果沒有舞臺上特定的情境作為需求,就不可能會有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虛實結合的表演,更不會有舞臺虛擬性的產生。當演員拿著槳時,觀眾心里所想的就是劇中的人物在劃船,此時舞臺所處的場景就是在一片湖面上,當演員放下船槳跨出去時觀眾就理解了這是船靠岸了,這時的舞臺上并沒有船和湖,而且客觀的現實也沒有改變,但是觀眾很清晰地就理解了演員動作的意思。原因就是舞臺隨著演員的表演而隨之變化的,在這個時候舞臺是真實的,但是舞臺的虛擬情境是演員想象的,帶領著觀眾一起進入想象的空間。
二、動作的虛擬
動作的虛擬主要表現于演員的手、眼、身、法、步,它在舞臺特定的情景下有固定的動作或者演員加以改造設計的動作,戲曲中常見的開門關門就是虛擬的,但戲曲大多以古裝戲為主,所以開門關門的動作都是模仿古代人的習性,在劇中所設定的也是古代人所用的門。
虛擬動作就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應該需要用實物做的動作,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不用實物或者只輔助一部分的實物,虛擬的動作中所具備的條件就是要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并存,兩者相生。戲曲中的動作有兩種,一種是完全虛擬化,另一種是借助道具的虛擬。完全虛擬更能體現演員的基本功,因為這一表演需要演員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表達的事物和情感一定要明確,不能使觀眾看不懂,或者沒有體驗到劇情。輔助道具的動作更簡單易懂,看到所使用的道具就明白了此時劇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但這一系列的動作和表演主要是看演員的演技和基本功。
三、程式的虛擬
戲曲舞臺表演中最常見的就是程式化的動作以及對固定場景的虛擬手法,程式化就是將舞臺上的肢體動作精心加工、美化,使動作完整優美具有規范性,讓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具有節奏性和套路化,并且將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狀態還有自然環境進行加工美化,使這些在舞臺上看起來具有鮮明的節奏性,還有規范完整的格式。程式化的手法最常見于中國戲曲,同戲劇不一樣的是,在戲曲程式化的手法中是必須按照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動作和形態,運用動作和唱腔表現了生活中的一些情感和故事,這是一種技術格式。
戲曲中的唱、念、做、打都是有程式和套路的,特別像是一些常用的表演,如開門關門、以鞭代馬、以槳代船,每個固定的表演手法都有一定的套路,而且根據演員的行當不同,舞臺上的表演風格和程式化的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通過出場亮相、走路的姿勢和步伐就可以大致判定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程式化是戲曲舞臺上特殊的舞臺形象,包括了語言詞匯,沒有程式化的動作就沒有完整的戲曲舞臺藝術,然而戲曲表演的舞臺程式是從簡單的生活故事改編成復雜的生活現象,再加以規范管理和藝術加工的過程。
四、結語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戲曲反映生活的方式也很獨特。戲曲在表演中講究神似,但是由于舞臺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戲曲無法客觀反映、表現生活。戲曲就用獨特的藝術處理方式——虛擬化來進行藝術創作。虛實性,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對生活的再現,但是它的藝術性高于生活中的形態,無論什么題材劇目中都含有對美的寫意,劇中虛擬出來的山水仿佛讓人置身其中,也可以說戲曲的舞臺藝術就是大幅的山水畫,寥寥數筆就能讓其活起來,舞臺的虛擬性就是戲曲給予本身的一個特點和一種魅力。
參考文獻:
[1]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M].北京:文化出版社,2018.
[2]張庚.戲曲藝術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
[3]王長安.中國黃梅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