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倫
摘要 ? ?水稻栽培方式有移栽和直播2種,以移栽為主。在機械化移栽中,為發揮水稻插秧機械的優越性,機械插秧必須保證插秧質量。本文概述了耕地作業及栽培作業的質量要求,分析了水稻機械插秧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建議,以期為水稻機插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稻;機插秧;發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0-0042-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農機化作業從服務于本地區到跨區作業,從耕地、播種、移栽等單一作業到全程機械化作業,農機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無人化等新技術也在農業機械裝備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水稻插秧機械化程度仍然不高,作業水平有待提升。水稻插秧機自身能滿足機插秧質量要求,但在水稻移栽中仍不能保證機插秧質量,除受土壤特性等自然因素影響外,耕地質量也直接影響機插秧質量,利用北斗導航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激光整平等技術改進耕作機械,減少人工作業造成的誤差,使整個耕作區域接近一個水平面,以滿足機械插秧要求,可促進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
1 ? ?耕地作業的質量要求
1.1 ? ?犁耕作業
耕地的目的是翻轉土層,破碎土塊,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結構,保持土壤水分;將地面的殘茬、雜草、肥料、害蟲翻入下層,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消滅病蟲草害,以利于農作物生長。耕地的農業技術要求:一是耕地深淺符合要求,并均勻一致;二是翻轉土垡完整,覆蓋良好,在耕作水田時,應有利于架空曬垡;三是破碎垡塊,使耕作層土壤疏松細碎;四是每幅翻轉層自然相連,不漏耕,不重耕,耕后地面平坦,地頭整齊。
1.2 ? ?旋耕作業
旋耕機作為一種耕作機械,其特點是碎土能力強,一次作業能達到耕、耙、平的效果,在農忙季節以旋代耕提高工效,既搶了農時,又節約了勞動力,降低了耕地費用。旋耕和犁耕相比較,其耕作原理不同,旋耕作業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耕作后土層松碎,地表平整,又有一定的翻土覆蓋能力;二是旋耕作業一次可完成耕、耙、平等作業,減少作業環節,節約勞動成本,省工省時;三是使用旋耕機作業時可改善拖拉機的牽引性能;四是旋耕機對于土層混合能力較強,在施用基肥的田地上工作,可使土壤與肥料均勻混合,提高肥效。但是,旋耕機的動力消耗較大,耕作層較淺,土層翻轉和覆蓋質量不好,不能滿足深耕要求。
2 ? ?水稻栽培作業的質量要求
2.1 ? ?直播
直播稻沒有育苗移栽過程,容易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但是要求田面平整,無雜草、殘茬,土壤濕潤,易排水。直播稻要求選用矮稈、高抗、耐肥、早熟、豐產品種。播種時避開梅雨季節和寒潮,確保均勻出苗和生長平穩。直播稻地區的水稻生長期短,有效分蘗率低,植株小,每穗粒數較少,應合理密植,適量播種并保證播種質量。直播稻除草要除早除小,以藥殺草、以苗壓草和人工拔草相結合。要加強田間管理,科學用水,合理施肥,及時防治病蟲害。大面積發展水稻直播易造成草害、藥害,破壞環境。
2.2 ? ?機械插秧
水稻栽培有移栽(插秧)和直播2種,其中移栽是最主要的方法。移栽是我國農業精耕細作傳統中一項優良的栽培技術。機械插秧利用工廠化育秧或簡易規格化育秧技術培育秧苗,然后采用機械栽插,每穴有一定的秧苗,不漏插;能滿足株距、行距要求;插深合適,深淺一致;不倒苗,不漂秧。整地時要求田面平整,水位深淺一致,高低差不超過3 cm,田面無殘茬雜草,整地后適當沉漿。插秧機作業時行走路線要直,接行寬窄度一致,田邊留出一行插幅,以便于出入,秧片接口要整齊。
3 ? ?水稻機械化插秧發展的影響因素
目前,水稻插秧機械能基本保證水稻秧苗移栽質量,但實際作業中仍出現倒伏和漂秧現象,除土壤特性等自然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由于耕地質量差造成地面高低不平、水田水位深淺不一。耕作機械主要是鏵式犁和旋耕機,其中犁耕機械大多被旋耕機械替代,因水田犁耕后耙地作業不易整平;但用旋耕機旋耕時耕深達不到要求,易造成土壤上實下空現象,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根部伸到土垡架空處,易造成根系脫離土壤,從而失養脫水或者長期浸在水中窒息而爛根直至死苗。
土地耕耙作業后地表的平整度主要靠人工掌握,差別很大。特別是水田旋耕耙地作業時,易壅泥,周邊高,中間低,難以整平,整個作業區域高低不平。耕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水稻插秧機械的作業質量,從而影響了水稻插秧機械的發展[1-2]。
4 ? ?建議
提高耕整地質量,加快水稻插秧機械化發展。水稻的機械化栽培方式分為直播和移栽,移栽分為機械插秧、拋秧、擺栽、穴盤移栽等。根據水稻栽培的特點和要求,要提高水稻機械化作業水平,關鍵在于提高水田的平整度,即解決耕耙整平質量問題,從而解決水稻機械插秧質量問題,促進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提高水田平整度,靠人工操作難以達到要求,需要改進耕作機械。一是利用GPS或北斗系統。利用GPS或北斗系統確定農機具和作業區域的地理位置、作業范圍、相對高度、農機具行進路線。二是使用大數據。對作業場地的地理位置、作業區域中農機具行進路線、各點位相對高度、土壤濕度和硬度、氣象等進行采集。三是使用物聯網。使用物聯網對作業機具進行遠程監控和操作。四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第一道耕地作業后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作業區域內各點位的相對高度,確定作業區域的平均高度和作業幅寬內的平均高度,使機具能自動取高填低,最后使整個作業區域相對平整度達到理想要求,即高低差不超過3 cm或水田作業時水面深淺不超過3 cm[3-4]。
5 ? ?參考文獻
[1] 李寶筏.農業機械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 安徽省農業機械管理局.農業機械[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
[3] 劉心成,曾祥志,任文杰,等.對南漳縣水稻機插秧推廣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湖北農機化,2018(6):15-16.
[4] 李小東,郭鳳利,史君麗.漢中市水稻機插秧關鍵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