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屬于薄弱產業,面臨多方面的風險,農業保險是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相對于商業性農業保險而言的特殊保險類型。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保險?完善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將財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相對接,可以創新政府救災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一、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
我國政府從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開始便不斷提加快建立我國的農業保險政策,2007年北京開始正式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同時對于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大災風險應對機制以及其他相關的規章制度也陸續出臺,并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有了很大的發展,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不斷加大。截至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機構數量已從最初的6家增至30多家,多數省份有3家以上機構開展競爭。全國建成基層服務網點40萬個,基層服務人員近50萬人,基本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區域、95%以上的鄉鎮和50%左右的行政村。
2018年中央財政持續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全年共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199.34億元,比上年增長11%,預計帶動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補貼資金使用效果放大174倍。農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2018年,財政部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目錄,保費補貼品種擴大至16個;地方自主確定的特色險種已超過200個。2007—2018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億元增長至573億元,覆蓋人群從5000萬戶次增加至1.95億戶次,農業生產中各領域、人群與門類基本均有相應的保險品種覆蓋。
二、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國務院于2012年11月12日發布了《農業保險條例》,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這一文件的推出使得農業保險的核心位置得以確立,同時對農業保險活動進行了有效的規范,是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法律制度建設的基礎。然而《條例》在實施的過程中,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逐漸凸顯,如:條例中未對農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作出詳細規定、對農險監管方面的規定過于簡單,欠缺對農業保險中民事責任的認定等等。這些欠缺導致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顯然只依靠《條例》是無法妥善處理全部問題的,亟待健全我國農業保險法律體系。
(二)保障水平明顯不足。以三大口糧作物保險為例,據統計,三大口糧作物保險保障程度僅占全部生產成本的33%,對于散戶而言,由于保障程度偏低,遭受災害后保險賠款“不解渴”,因而投保積極性不高。對于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一旦遭受大災,將面臨重大損失,現有保障水平遠不能滿足其風險保障需求。
(三)部分承保機構業務不規范。在承保方面,存在客戶身份識別不嚴、查驗保險標的不細致等問題,個別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在未對被保險人身份進行有效核實的情況下,將與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自然人作為被保險人進行投保。在理賠方面,存在理賠現場勘查程序不規范、無害化處理流程不完整等問題。在經辦機構財務管理上,存在防災防疫費計提隨意性較強、計提比例較高、費用使用不規范、變相支付代理手續費等問題。
三、完善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對策建議
(一)盡快出臺《農業保險法》。在修訂《農業保險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具有更高法律效力,更系統更全面的《農業保險法》很有必要。在法律層面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例如提高相關的補貼政策、全面推出農業大災保險政策等,從而使我國的農業保險在更完善的法律框架內運行。
(二)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戶風險意識。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總體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這一現狀直接導致我國農戶風險知識缺乏,風險意識不足,“靠天吃飯”思想仍根深蒂固,面對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采用分散化種植、親友互助及依靠政府幫扶等方式加以應對的情況仍普遍存在。因此,各級政府及經辦機構應大力加強農戶風險意識培訓及保險品種推廣,要以農戶喜聞樂見的方式及以“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培訓效果,進一步提高農戶風險意識及參保意愿,使農戶由被動參保向主動參保轉變。
(三)加快推出更多接地氣的農業保險產品,滿足我國農民多層次、差異化的投保需求。要將保費補貼與其他農業補貼相結合,確保農業保險的整體效用和必要的參保率;將財政農業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相掛鉤,引導減少農業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通過配套的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等手段,核查補貼申請者的申報面積、實際種糧面積,以提高財政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解決信息不對稱及政策效果評估缺位問題。
(四)提高保障水平,增強農戶風險應對能力。各級財政應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由保物化成本向保地租成本、勞動力成本等完全成本過渡;大力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進一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積極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持續推動我國農業保險由“保成本”階段向“保收入”階段演進,不斷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水平。
(五)加強監管,提升資金績效。督促保險公司提升內控管理,把承保理賠及財務管理等制度執行和責任追究聯系起來。同時,對于保險機構出現的各類違法違規問題,保持監管的高壓態勢,嚴查重處,倒逼保險公司規范自身經營行為,促使其真正實現農業保險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各級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強保費補貼資金監管,確保??顚S茫瑖澜_取、截留、挪用、侵占保費補貼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各級農業部門要協助經辦機構做好承保理賠、查勘定損和防災減損等工作。
參考文獻:
[1]代寧,陶建平.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水平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全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分位數回歸[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12).
[2]李騰.我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問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7).
[3]張三梅.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J].當代農村財經,2016(06).
作者簡介:吳志文,女,1970年2月出生,副教授,籍貫:福建浦城,單位: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財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