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鵬
【摘 要】舞蹈作為社會的文化產物,總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因此在當今這個重視文化保護的社會大環境下,我們逐漸有了保護、傳承與發展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意識。本文試圖通過運用高校專業舞蹈教育教學的規范性以及課程的系統性等優勢,來尋求新的途徑以解決傳統傳承方式和當今保護民族文化潮流兩者之間的矛盾,從而使這些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得以世代相傳,同時也為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提供新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169-01
民間舞蹈是民眾自行創作與傳承的舞蹈形式,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傳承方式不是依靠語言文字,而是以人體動態保存文化與表現文化為主要特征,而且是在一定環境中、在群眾之間直接進行傳承的。[1]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是傳承與發展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空間。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提出了加強滲透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中的文化意識、建立起具有“傳承性”和“訓練性”的民族舞蹈教程體系、強調外在動作與內在文化相結合的民族舞蹈教學方法等具體的思考。
一、守望傳統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民間舞蹈便已存在。手手相牽,踏足而舞是人類最古老的舞蹈形式。這一獨特的民間舞鏈接方式隱喻了最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唯有團結在一起,才能共同面對強大的自然,這正是人類最原始的訴求。正如我國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所言:“舞蹈是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2]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大多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斗爭與思想感情。如云南彝族的《阿細跳樂》,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相互求愛的舞蹈;群舞《踩云彩》是提煉了彝族典型的舞蹈動律“踩蕎”,并以“踩蕎”為契機,引申出了彝族姑娘漫步云端的美好畫面。
二、凝思當下
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是傳承與發展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空間。既要注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性”,同時也要考慮到課堂的“訓練性”。[3]首先談談“傳承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藝術院校更是首當其沖地做出了表率。各種國家級、省級民族民間舞蹈傳承人所掌握的技藝都被納入校園課堂之中,這不僅給傳承人一個傳授技藝和維持生計的平臺,同時也將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舞蹈帶入校園,為原本固定而刻板的校園舞蹈課程注入一股新鮮血液。其次是課堂的“訓練性”。所謂 “訓練性”,在筆者的理解中就是在教材設計上,一是強調通過一系列連貫的、循序漸進的單元課程,達到風格的訓練目的;二是合理搭配難易程度的動作銜接,使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鍛煉,從而增強身體的表現力、靈活性,最終達到風格化的舞蹈表現中情感張力對比的極致。堅持 “訓練性”要在“傳承性”的前提下進行,使兩者的結合可以達到既緊密結合現代教育的觀念,又保留民族民間的舞蹈特色文化,以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變化的舞蹈藝術審美情趣。
多年前,許淑英老師提出了 “元素教學法”。這種解剖式的方法,優在總結動作的規律、舉一反三,以及對人體從局部到整體的訓練;劣在割裂了動作內部的文化規律銜接。經過它的梳理,動作簡單而易掌握,但涵蓋內容和內在邏輯表達未必精確。當然,這絕非意味著我們要拋棄傳統,而是要在對傳統的守望之中對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層級進行區分。用當代藝術創作手段表現傳統民族文化,創作既接地氣又具有藝術氣質的作品,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時代的召喚。
三、流向遠方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4]依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不同地方文化,以及呈現出不同的舞蹈特征,舞蹈界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劃分為許多不同的區域。它作為一個動態的文化現象,其變異性是永恒的,穩定性是相對的。[5]由于時代的不同和各種文化的交融,自身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授學生掌握不同風格的形態、動作以外,同時還要把該族群的民俗傳統和歷史沿革的情況對學生進行詳細分析、講解。將這些動態語匯和風格韻律在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中去教授,使學生能夠準確掌握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動勢原理和風格特性,并且啟發學生尋找其變化的內部動因,進而能夠自覺地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重構出神形兼備的中國民族民間舞。
四、結語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既要腳踏沃土,也要對民族舞蹈的發展與未來給出答案。在某種程度上秉承著科學試驗的精神,以對現有知識、素材的重新結構、拼貼乃至想象,將研究的旨歸真正由文本落實于身體的一招一式之中,這無疑是新的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更加艱巨且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資華筠.舞蹈生態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4]聶乾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國 ISBN 中心出版社,1999.
[5]普麗春.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基于對云南省的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