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超
摘要 ? ?對威寧縣2014—2018年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項目的實施情況、實施成效、主要技術措施、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以期為提高當地馬鈴薯生產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總結;貴州威寧
中圖分類號 ? ?S5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0-0087-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依托農業部馬鈴薯高產創建、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貴州省財政廳、省農委各年度綠色增產增效示范與推廣項目,根據貴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貴州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實施方案,威寧縣于2014—2018年實施了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示范推廣項目,順利完成了各年度的計劃指標。現就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1 ? ?項目實施情況
1.1 ? ?項目區概況
威寧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年日照時數1 812 h,無霜期180 d,年降雨量926 mm,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暖夏涼,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及資源優勢,造就了馬鈴薯產業在威寧縣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縣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170萬hm2以上,產量在240萬t以上。
1.2 ? ?項目實施目標及計劃
1.2.1 ? ?實施目標。連片核心示范區平均單產比非項目區增產10%以上,或項目區平均純收入比非項目區增加15%以上,示范帶動全縣馬鈴薯增產增收。
1.2.2 ? ?項目計劃。有效推廣區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0%,脫毒種薯覆蓋率達70%,規范化起壟栽培覆蓋率達70%,配方肥覆蓋率達80%,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2%,新品種、地膜覆蓋、有機肥、機械化等技術有較大面積的示范。
1.3 ? ?面積落實情況
經統計,項目實施5年有效推廣規模共計114.64萬hm2,共涉及102個鄉鎮、335個村、16.93萬戶。
2 ? ?取得的成效
2.1 ? ?技術指標完成情況
2.1.1 ? ?核心示范區。①優質脫毒馬鈴薯種植114.64萬hm2,覆蓋率100%,其中小整薯播種48.43萬hm2,覆蓋率42.25%。②規范化雙行起壟栽培114.64萬hm2,覆蓋率100%;綠色防控114.64萬hm2,覆蓋率100%;無公害栽培114.64萬hm2,覆蓋率100%;配方施肥114.64萬hm2,覆蓋率100%。③機械耕種水平大幅提高,其中機耕102.36 hm2,覆蓋率89.29%;機播13.24 hm2,覆蓋率11.55%,綜合機械化應用率達35.63%。
2.1.2 ? ?有效推廣區。2018年,項目區優良品種覆蓋率95.74%,脫毒種薯覆蓋率達74.59%,規范化起壟栽培覆蓋率達74.05%,配方肥覆蓋率達86.72%,綠色防控覆蓋率46.04%;新品種、地膜覆蓋、三膜馬鈴薯、有機肥、機械化等技術有較大面積的示范。
2.2 ? ?產量指標完成情況
按農牧漁業豐收獎經濟效益計算辦法,項目實施5年有效推廣規模114.64萬hm2,加權平均1 907.3 kg/hm2,平均新增鮮薯產量329.11 kg/hm2。
2.3 ? ?技術培訓情況
開展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脫毒種薯、規范化栽培、配方施肥、覆蓋栽培、晚疫病等病害綠色防控、農機農藝結合等技術培訓553期(次),培訓農技干部、基層技術骨干、企業及合作社成員、農民11.2萬人次,通過項目培育了17個企業、6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批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發放技術資料18.9萬份,帶動10.5萬個勞動力。
2.4 ? ?項目取得的效益
2.4.1 ? ?經濟效益。5年平均新增產值508.81元/hm2,累計新增總產值109 212.00萬元。5年加權平均新增純收益共計289.32元/hm2,新增總純收益62 100.18萬元,扣除推廣費用后總經濟效益42 008.39萬元,年經濟效益8 401.68萬元。
2.4.2 ? ?社會效益。一是集成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運用,有效促進了項目區農民增產增收,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對該項技術的重視和運用;二是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區農民科學合理利用農業科技的意識,增強了農民自身的技術儲備。
2.4.3 ? ?生態效益。該項目的實施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產值,遏制了農民毀林毀草開荒廣種薄收的行為,增加囤出種草養畜的耕地,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養殖收入。同時,該項目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極大降低了肥料的揮發及流失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2.4.4 ? ?技術效益。脫毒種薯的應用,對提高單產效果顯著;雙行規范種植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分高效利用技術和農藥減施高效利用技術提高了水、肥、藥的利用效率和綜合經濟效益,促進了馬鈴薯綠色生產和農業環境的改善。
3 ? ?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項目關鍵技術是在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實施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用優質高產合格的脫毒種薯,嚴把種薯質量關,實行統一供種;在項目推廣活動中集合高產配套技術,全部實行統一的規范化起壟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無公害綠色防控、旱地合理間套輪作栽培等綠色生產技術,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模式[1-2];切實抓好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攻關研究,“十三五”期間研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持續的具有特色的糧油作物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新模式,為提升糧油生產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地制宜地完善了種植標準、操作規程、技術規范,探索了一批適宜更大規模的區域性、標準化、優質高產高效、可持續的技術模式。
4 ? ?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4.1 ? ?存在的問題
一是實施地塊涉及農戶多、覆蓋面積較大,播種工作量較大,且勞動力缺乏,造成施肥水平參差不齊,播種周期較長,導致植株出苗時間差異大、長勢參差不齊。二是由于種糧效益低,農戶不愿投入,項目區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動力嚴重不足,技術到位率不高。三是由于縣財政資金緊張,報賬困難,導致欠賬數額較大,給項目推廣增加了難度。
4.2 ? ?建議
一是綠色增產增效項目應連續實施,以鞏固成果、積累經驗,推動增產示范區高標準建設,并持續有效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加大對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力度,培養一批科技水平較高的農技人員和熟練掌握科學技術的現代農民,保障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呈現出矩陣式推廣。三是上級部門繼續加大對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區推廣活動的支持力度,包括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確保項目持續有效、見到實效[3]。
5 ?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認真總結5年來項目實施的經驗和不足,優中補缺。及早制訂今后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項目實施方案。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在鞏固項目區成果的同時,讓項目區周邊農民及時了解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增強實施綠色增產增效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繼續加大培訓指導力度,提高項目區農民的科學種植水平[4]。
6 ? ?參考文獻
[1] 遲佩泉,趙晨光.馬鈴薯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之友(理論版),2011(1):6-7.
[2] 任春華.黑龍江馬鈴薯高產綜合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4):150-151.
[3] 陸繼瑞.克山縣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9,35(3):30-31.
[4] 李慧成.烏蘭察布市優勢糧油作物綠色增產增效生產技術推廣工作探討[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