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

摘要 ? ?稻瘟病對水稻產量和品質有嚴重影響。本文分析了郴州市蘇仙區稻瘟病的發生特點、發病原因,并提出了綜合防控對策,以期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稻瘟病;發生特點;發病原因;防控對策;湖南郴州;蘇仙區
中圖分類號 ? ?S435.111.4+1 ?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0-011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水稻是郴州市蘇仙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水稻病蟲害發生嚴重,尤以稻瘟病危害最重。蘇仙區是稻瘟病的重發區和老病區,20世紀80—90年代稻瘟病發生較重,后隨著雜交稻和超級稻的推廣,稻瘟病逐年減輕,而平原地段已多年未見稻瘟病發生,但自2013年以來又呈現逐年加重發生趨勢,2015年晚稻稻瘟病暴發成災,2016年早稻稻瘟病大流行,部分重發田塊禾苗坐蔸全部絕收,農戶經濟損失慘重,社會矛盾突出。本文就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控進行探討,以期為水稻高產提供參考。
1 ? ?發生特點
1.1 ? ?危害癥狀類型主導明顯
稻瘟病通常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莖瘟和谷粒瘟。蘇仙區稻瘟病以葉瘟和穗頸瘟危害明顯,平原區以葉瘟危害嚴重,山區以穗頸瘟危害嚴重。
1.2 ? ?發生程度重,損失重
由表1可知,2015年全區稻瘟病發生面積0.40萬hm2,偏重發生,尤其是晚稻稻葉瘟大發生,病蔸率43.8%,最高達100%,重發生區域主要在五里牌、棲鳳渡、許家洞3個鎮、22 個村,發病嚴重田塊減產70%~80%,甚至顆粒無收,造成成災面積101.4 hm2,絕收面積32.0 hm2,發生程度和損失程度是歷年來最嚴重的一次。2016年發生面積0.50萬hm2,偏重發生,早稻尤為嚴重,稻葉瘟病蔸率30.6%,最高達75.9%,無絕收現象。
1.3 ? ?發生時期早,流行速度快
近年來,蘇仙區直播早稻和煙稻面積不斷增加,早晚稻播栽期提前、封行提早,密度也大,稻瘟病呈現發生期提早、流行速度快、危害大、損失重的顯著特點。據調查,直播早稻播種期集中在3月30日前后,早稻常于4月13日始見苗瘟,5月18日陸續出現急性、慢性葉瘟混合發病中心,均較往年提早5 d左右,流行速度快。直播稻重于拋插稻,易出現坐蔸死苗現象,甚至減產嚴重,引起農戶心理恐慌,導致社會矛盾加劇。
1.4 ? ?發病范圍廣,面積大
據植保資料統計,2013年前蘇仙區稻瘟病發生較輕,發病范圍一般在高山區和老病區,年發病面積約0.1萬hm2,損失輕。2015—2017年發病面積分別達0.40、0.50、0.35萬hm2,發病范圍也擴展到了平原地段,覆蓋全區境內全部8個鎮的水稻種植區。
1.5 ? ?發病品種多,病情差異明顯
對2013—2018年蘇仙區稻瘟病調查發現,雙季稻重于單季稻,早稻重于晚稻,常規稻重于雜交稻,發病品種多,品種間也存在病情差異大的特點。發生較重的品種有湘晚秈12號、湘晚秈13號、中嘉早17號、黃華占、隆兩優華占、深優9588、Y兩優9918號等。
2 ? ?發病原因
2.1 ? ?氣候因素
影響稻瘟病發生的主要氣候因素是溫度和濕度[1]。當溫度20~30 ℃、濕度90%以上[1]、稻株保水膜6 h以上時,稻瘟病病菌易侵染流行。據植保氣象資料記載,2015年7月中下旬至8月初近20 d晴雨交加天氣(平均氣溫27.8 ℃)、田間適溫高濕郁悶小氣候環境,2016年5月低溫高濕氣候(平均氣溫21.8 ℃、平均濕度93.5%),分別是2015年、2016年稻瘟病重發的又一主導氣象因素。
2.2 ? ?病菌來源
2.2.1 ? ?種子帶菌率高。種子帶菌是稻瘟病發生的初侵染源之一[2]。據調查,多數農戶選擇種植感病帶菌率高的品種,如中嘉早17號等,加上部分農戶未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或拌種消毒處理不徹底,導致稻瘟病發生嚴重。
2.2.2 ? ?田間菌源量大。蘇仙區近年水稻收割以機收為主,稻樁高留且秸稈置留田間,稻田冬季免耕多,春季打撈又少,田間菌源量逐年累積增加,增加了來年稻瘟病的發生概率。如2015年棲鳳渡鎮南香村晚稻稻瘟病重(病株率25.6%),次年早稻稻瘟病發生愈加嚴重(病株率50.8%),其病稻草置留田間,菌源量充足,病菌侵染直接導致2016年稻瘟病大流行。
2.3 ? 品種抗病性
2.3.1 ? ?品種復種致抗性降低。農戶習慣自留常規稻種并長期單一種植,或長期種植基因同質化抗病品種,導致病原菌生理小種發生變異,植株抗性下降,當外界條件適宜,稻瘟病易發生流行。據調查,黃華占作為蘇仙區水稻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之一,已連續種植多年,大多數農戶反映黃華占的產量和抗稻瘟病性能呈現下降趨勢。
2.3.2 ? ?品種本身不抗病。各個水稻品種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自身的特性,對稻瘟病的抗性也不同。如2015年、2016年蘇仙區棲鳳渡、許家洞、五里牌等3個鎮近666.7 hm2的湘晚秈12號、湘晚秈13號、中嘉早17號等水稻稻葉瘟暴發成災,其品種本身不抗病是主要因素。
2.4 ? ?防控技術
2.4.1 ? ?預防意識薄弱。2000—2013年蘇仙區稻瘟病發生極輕,農戶逐漸忽視了對稻瘟病的預防。雖然農業部門一再宣傳要預防稻瘟病的發生,要打預防藥,但農戶未加以重視,待2015年、2016年稻瘟病再次暴發時,農戶不知所措,導致稻瘟病暴發成災。
2.4.2 ? ?防治不及時。由于稻瘟病始發癥狀不易被農戶察覺,病情發展又快,待稻瘟病發生嚴重時,農戶再施藥防控已于事無補。
3 ? ?防控對策
在稻瘟病防控上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防控方針,只有做到抓源頭、早預防、勤監測、早發現、早防治,才能有效降低稻瘟病的發生概率。
3.1 ? ?加強監測預警
植保部門要做好稻瘟病病害動態監測和流行趨勢分析,及時發布預報警報,通過電視、短信、QQ、微信等現代信息手段傳送,分類科學指導農戶群防群治,遏制暴發成災[3]。近2年來,針對稻瘟病發生的復雜性,結合實際,合理分配農業項目走向,在全區設立了4個監測點,全面監測稻瘟病消長動態,及時發情報指導農戶合理用藥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 ?加強宣傳培訓指導
針對農戶稻瘟病防控薄弱環節,植保部門要加強技術宣傳培訓指導工作,普及病害識別和防治技術,提高防控認知度,改變農戶見病治病、見蟲打蟲的習慣,增強農戶的植保防控方針和綠色植保公共植保意識,提升抵御病蟲災害的能力。
3.3 ? ?強化農藝防治措施
3.3.1 ? ?選用抗性品種。農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種子管理,嚴把種子質量關,可引導種子代理商多引進高抗病組合、品種,或引導農戶加強品種布局,合理搭配[4],交替種植高抗性組合、品種,從種子源頭上降低稻瘟病發生率。
3.3.2 ? ?清除菌源。水稻機收時盡量留低稻樁,將帶菌稻秸稈盡量焚燒處理干凈,稻田多翻耕浸泡過冬,春季多打撈菌源上岸集中焚燒,清除菌源,減少田間稻瘟病菌基數,降低來年發病幾率。
3.4 ? ?適時選用對口藥劑防治
根據稻瘟病發生區域、發生特點,采取重預防、快治理,突出重點、分類防治。
3.4.1 ? ?抓關鍵環節,施預防藥。一是做好種子消毒處理,如25%咪鮮胺乳油3 000倍液浸種24 h。二是抓住分蘗期和穗期,分別打好葉瘟送嫁藥和穗頸瘟預防藥,如20%三環唑、40%三環丙環唑、32.5%苯甲嘧菌酯等。
3.4.2 ? ?抓病癥,施藥快治理。植保部門要常監測,重查癥,見始癥,分類快治理。首先,在水稻分蘗期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時,勤施重施藥劑防治;其次,在破口期、抽穗期重施2次藥勤治穗頸瘟。藥劑均可用40%稻瘟靈、16%井·酮·三環唑、75%三環唑、25%吡唑醚菌酯等,每隔7 d用藥1次,連防2次[5-6]。
4 ? ?參考文獻
[1] 姜麗霞,朱海霞,紀仰慧,等.黑龍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3):134-136.
[2] 劉天華,白姣姣,呂東平.農業氣象因素影響稻瘟病發生分子機制初探[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1):1-7.
[3] 彭昌家,白體坤,馮禮斌,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1):190-199.
[4] 溫小紅,謝明杰,姜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90-195.
[5] 趙夏夏,王旭明,許飄,等.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1):5-9.
[6] 車喜慶,桑海旭,王井士,等.濱海稻區稻瘟病發生動態及田間藥效評價[J].中國稻米,2019,25(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