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生
摘要 ? ?本文闡述了國有貧困林場扶貧項目在歙縣桂林國有林場實施的現狀、主要做法,分析了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項目的持續發展提出了切合林場實際的對策,以期為今后國有林場扶貧項目的實施和良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扶貧項目;實施現狀;發展對策;安徽歙縣
中圖分類號 ? ?F326.2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0-015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自國有貧困林場扶貧項目在歙縣實施以來,通過上下統一、齊抓共管,歙縣國有林場扶貧項目建設質量和建成實效成績斐然,多次受到安徽省林業局(原省林業廳)等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為共同交流探討實施經驗,在此主要就“十二五”以來國有貧困林場扶貧項目在歙縣桂林國有林場(原桂林、水竹坑和許村3個國有林場)的實施概況和取得經驗等進行闡述,對項目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當地實際提出建議和創新對策,以期為今后更好地實施項目提供參考。
1 ? ?扶貧項目實施概況
歙縣桂林國有林場為省級貧困林場,“十二五”以來陸續實施了“山核桃基地改造項目”“楊梅示范林項目”“雷竹培育項目”“綠梅培育項目”等造林工程,目前建設總面積達116 hm2。項目區內原來都是荒山荒地、低產低效林地等,通過扶貧項目營造了特色高效經濟林,顯著擴大了森林面積,有效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通過持續管理必將發揮出實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的生態產品。
2 ? ?項目實施做法
2.1 ? ?科學規劃,符合實際需要
要從開拓林場經濟發展渠道、有效增強自身發展動力方面考慮,兼顧資金投入、生長周期和效益產出等因素,優選既適應林場生產經營需要又切實可行的好項目。
2.2 ? ?加強監管,提供支持保障
成立管理機構,落實各方責任。深入發現和檢查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整改意見。及時準確地向當地林業和財政部門報告實施進度,申請分批撥付工程款,在資金保障上提供必要的支持。
2.3 ? ?公開公正,提高透明度
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管理中心等政府監管平臺,對項目施工實行公開招標,提高透明度。委托有資質的監理單位提供專業化的第三方監理服務,杜絕人情化和隨意性管理,做好項目資金審計工作。
2.4 ? ?積極參與,促進技能提升
可組織現有的技術人員直接參與項目的施工和管理,在提高施工質量和保證項目順利實施上提供有力支持。高參與度也能促進林場林技人員的管理能力和實踐技能,為項目后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
2.5 ? ?合法規范,提高資金效用
扶貧項目資金有針對性地對貧困國有林場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提供幫扶,一定要在資金使用上做到合法、規范。可在賬務管理、成本核算和工程決算等方面下功夫,在各環節的資金投入和保障上精打細算,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有效性[1]。
2.6 ? ?注重積累,做好檔案管理
做好項目實施各個環節文字、圖片等資料的收集工作,為建立扶貧項目技術檔案打好基礎。竣工后要做好項目實施總結,并將項目實施全部資料整理裝訂成冊后,做好向省、市等上級主管部門的報送工作。
3 ? ?存在的問題
3.1 ? ?后續管理資金短缺制約項目發展
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項目的后續管理和發展缺乏必要的資金保障。如項目完工后的3~5年每年還需進行2~3次幼林撫育,含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這方面的資金靠林場自身無力籌措;另外,作業道、步道等基礎設施也需持續進行維護。因此,持續投入資金做好項目后續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3.2 ? ?技術管理水平與項目要求存在差距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16年國有林場改革前近20年都沒有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技術力量日益不足,原先管理措施手段也相對簡單粗放。因此,有待加強技術更新和培訓,以適應今后項目規范化管理的需要。
3.3 ? ?產業化發展思路不明確
扶貧項目安排實施的目的是發揮“扶貧”實效,提高國有林場自身經濟發展動力,持續增加林場經濟收入,使其徹底甩掉“貧困林場”的帽子。項目今后還需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當地國有林場對未來經營發展前瞻性不足,在進一步打造精品和亮點、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制定長期規劃方面思路也尚不清晰。
3.4 ? ?社會參與度有待提高
當今是信息化開放時代,當地國有林場應做好創新性工作。廣泛吸引林業積極人士采取創新模式,積極發揮扶貧項目建設的促進作用,促進國有林場更好地發展。
4 ? ?發展對策
4.1 ? ?依托造林和森林經營項目促進后續發展
林場要制定持續發展規劃,充分利用當前常規項目造林的政策支持,持續擴大建設面積,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徹底擺脫林場貧困局面,使林場步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2]。
當前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林業增綠增效工作十分重視,生態建設等形勢發展對國有林場建設有利。如近些年來對現有中幼林撫育等項目的實施規模持續擴大,資金投入持續穩定,尤其對國有林場實施營造林項目提高了政策傾斜。林場可以此為契機,通過實施中央財政森林撫育、省級森林撫育和現有林培育等森林經營類項目,利用項目資金來促進扶貧項目后續的經營和發展,解決項目持續管理資金方面的難題,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 ?通過引進人才和加強培訓提高管理水平
針對當地國有林場人才短缺的問題,可以向當地政府人社部門申請人才招聘,利用國有林場改革后的人才管理體制,吸引林業專業畢業生加入到林場建設隊伍中,充實國有林場專業技術隊伍,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林場也可組織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提高技術人員自身管理水平和技術工人管理技能[3]。可與相關高等院校、農林科研單位等開展技術交流,邀請營造林、經果林管理等方面的專家深入扶貧項目實施基地,針對項目管理實際需要,現場講解管理技術和進行技術指導,解決項目發展中存在的技術問題。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開拓視野、更新觀念。根據當前國有林場扶貧項目的需要,培養更多的技術和技能雙強的新型復合型人才,以適應新時代項目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4.3 ? ?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和合理規劃走出發展瓶頸
充分利用國家層面的林業產業政策,根據當前扶貧項目現狀,制定出符合國有林場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如利用國家林草局等部委聯合印發的《林業產業政策要點》有關扶持名特優新經濟林基地建設的政策,爭取把特色經濟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夯實扶貧項目建設的基石。
利用基地建設優勢,做好產業發展布局。在做好現有特色產品發展的同時,重點向產品的深入開發方面發展。如做好綠梅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做好雷竹系列產品開發,提高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根據市場需求做好山核桃深加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產品的親和力等。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撐,提高林產品的整體競爭力,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4]。
同時要注重品牌規劃,如借鑒當地“徽香”獼猴桃、“山里貨”山核桃、“富岱楊梅”等林業品牌的成功經驗,為國有林場特色經濟產品楊梅、綠梅和雷竹筍等創立品牌,利用品牌效應逐漸形成區域影響,逐步提高特色產品的知名度,從而促進扶貧項目向產業化方向轉型發展。
4.4 ? ?通過引入創新理念拓寬發展前景
可引入網絡互聯互通等創新方式,吸引社會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到基地建設中來,采用林木“認養”、合作共養等靈活多樣的方式,讓社會大眾體現自身價值,提高參與者的獲得感。同時也會促進全民辦林業氛圍的形成,加大扶貧項目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使扶貧項目能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優質生態服務,促進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大力構建“林業+”的創新模式,在林區道路合理開設布局、坡地改造規劃實施和排水溝渠等配套建設上下功夫,為項目的日常管理提供服務。可采用林下種植覆盆子、黃桅子等名貴中藥材,發展新興林下經濟;林間套種當地見效快、周期短的黃桃和白花枇杷等特色水果,進一步拓寬立體種植和多元化發展之路。將來還可依托基地的綠色和生態功能定位,充分發揮溧黃、杭徽高速公路和合福、黃杭等高鐵的便利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開拓經營思路,修建休閑步道、休憩觀景亭、景觀池塘等基礎設施,加種彩葉樹種和觀花樹種等,加快項目基地向景區化發展,吸引“長三角”地區旅游觀光人士前來休閑體驗,發展“楊梅采摘”“綠梅生態觀光”“雷竹采挖和干筍制作休閑體驗”和“森林康養”等森林休閑旅游活動,做好扶貧項目基地綜合利用工作,發揮扶貧項目的最大效益,樹立扶貧項目實施成效的標桿和旗幟,在地區形成一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5 ? ?參考文獻
[1] 汪曉晗.歙縣桂林林場楊梅兩用林示范園建設成效與措施[J].中國林副特產,2016(6):67-69.
[2] 許忠文,劉峰,蔡劍鋒,等.廣西國有貧困林場現狀及扶貧對策[J].廣西林業科學,2018,47(3):377-380.
[3] 易愛軍.我國國有林場貧困問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4] 王自力.新時期國有林場改革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