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 ?要: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的重要舉措。本文討論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明晰定位家國情懷教育概念和內涵。有情懷的思政課堂一定要轉變過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程模式,將能力和情感培養落到實處。培養家國情懷,要理清“家國情懷”核心概念與“家國情懷教育”實踐成果的關系;要區別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國情懷”和現代社會的“家國情懷”的內涵,探討其中的變化;教師要利用家國情感素材讓課堂更具情懷。
關鍵詞: 家國情懷 ? ?家國情懷教育 ? ?思政課教學策略
大學生的四門思政課教學都涉及家國情懷教育,因此,家國情懷教育在大學思政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否抓好這一重要的環節,對于大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否為國為民做實事起到關鍵性作用。本文就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實踐家國情懷教育進行探討。
一、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家國情懷。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特別提出家國情懷教育呢?說明家國情懷教育在當下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方面,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這里的青年是有著深刻的家國情懷的青年。因此,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完整融入思政課堂。馬克思在13歲中學畢業時就立下為人類而奮斗的偉大志向,并且用一生踐行這樣的理想;同樣是13歲,毛澤東離開家鄉,說出:“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周恩來總理十四歲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可以看到,偉人在年少時就已經體現出他們的家國情懷,帶著無比崇高的家國情懷為人類為中國立下不朽的功績。同樣,青少年要帶著高尚的家國情懷讀書,以后走上社會工作,一個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另一方面,社會紛繁復雜,帶領迷茫的學生走上正途。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信息充斥著學生的頭腦。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對網絡的依賴性非常大,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真假難辨,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因此,在這個時候,要引領他們明辨是非,從家國的高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所以,思政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家國教育迫在眉睫。
二、明確家國情懷教育的概念和內涵
1.“家國情懷”核心概念與“家國情懷教育”實踐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家國情懷,要求思政課教師將這種家國情懷落實到課堂實踐中。
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家國情懷教育,首先必須理清“家國情懷”核心概念與“家國情懷教育”實踐成果的關系。筆者認為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就本質而言,兩者在內涵上是一致的。有學者指出:家國情懷教育的內涵是培養個人對于家庭興旺發達和國家繁榮富強的理想追求,充分認識個人家庭與國家發展的互動關系,培養“國治家興,國亂家衰,國破家亡”的愛國情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遠大目標。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每個人都會因為個人成長經歷和時代境遇不同而對歷史形成不同的認識,但這些認識一定是貼近他社會和生活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穩定,需要通過基礎的價值引導,才可以有共同的正確價值取向,如此才能符合社會與時代發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如何因地制宜?筆者認為,家國歷史之間的家鄉史內容就是重要的媒介和橋梁。家鄉史、區域史貼近學生現實,既是國家史的地域性呈現,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部分可以認識整體,但是要明確部分和整體的互動關系。大學思政課堂教學要加強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從當地的歷史入手,大學生對于這些歷史既熟悉又陌生。和那些教科書里的人和物相比,曾經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發生的人和事情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通感,筆者曾經嘗試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在課堂落實以地方史內容為媒介的大學思政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第一,通過身邊的歷史強化愛國情懷。“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社會是一個大課堂,社會這個大課堂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動的。讓學生多參加各類紀念館、博物館,參加各類地方文化館的講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資源是對老前輩進行訪談。對家里、社區、街道、廣場的老人們特別是一些老的革命前輩進行訪談活動,讓大學生真實地體驗革命情懷。大學思政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相互補充,真正讓大學生感受鮮活的歷史。地方史中有令人自豪的“輝煌曾經”,有些化作今天家鄉發展的基石和城市文化的內涵,也有一些只能“逝者如斯夫”,帶有物是人非的情感。
第二,通過傷痛史開啟教育。如筆者所在的江蘇南京,“南京大屠殺”歷歷在目,當你走進紀念館,每個雕塑臉上的悲傷,萬人坑內殘留的骸骨,日軍折磨人的工具,來自各方的文獻史料,以及時間墻上逝去的生命數字……對于每個肩負祖國和家鄉未來建設的大學生來說,負重前行,牢記歷史,方能激勵自己為國家崛起而讀書。
2.傳統社會的“家國情懷”向現代社會的“家國情懷”的轉化
筆者重點討論的是思政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家國情懷教育要不忘本來,展望未來。那么本來是什么?未來是什么呢?在這個過程中分清傳統社會的“家國情懷”和現代社會的“家國情懷”。
文化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帶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外延性。中國傳統文化悠悠幾千年,孕育出來的“家國情懷”內涵可以滿足現代中國社會的需求。但是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古代“家國情懷”與現代社會“家國情懷”。古代中國的“家國情懷”脫胎于封建專制思想,帶有一定的封建專制思想。比如,中國古代社會的“君為臣綱”帶有明顯的封建思想。而現代文明在發展中不斷給“家國情懷”注入新的內涵,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個人與國家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現代社會的“家國情懷”更注重個人對于家庭興旺發達和國家繁榮富強的理想追求,充分認識個人家庭與國家發展的互動關系。現代意義的“家國情懷”既保留了古代中國對家和國的情懷,又更新了“家國情懷”的實質內容。
三、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家國情懷教育的情感素材
理論要落實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大學思政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家國的情感素材讓課堂更具情懷,比如以下一些情感素材:
1.歷史故事類
筆者在課堂上嘗試以歷史故事為切入點進行案例教學,以落實家國情懷教育。但在落實歷史故事服務于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控歷史情境的渲染及對故事細節的感染,同時對于歷史故事中重點涉及家國情懷感情的情境、對白、情節有所著重,不能平鋪直敘。比如古代岳母刺字、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南宋文天祥、明末史可法抗清、鄭成功收復臺灣、近代共產黨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故事,等等。大學課堂中的“歷史故事”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家國情懷是怎么回事,能很好地解釋家國情懷中的歷史意義。尤其重要的是“歷史故事”對家國情懷教育會發生重要的作用,基于歷史史實,“細節”生動富有“道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地位,讓學生上講臺演繹這些故事,無論是講故事,還是進行情景表演,都有助于學生對歷史故事產生共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書家風類
在家國教育這一環節中,要重視一種案例的選擇,就是家書。比如《中共元勛家書品讀》編入中共元勛的近五十封家書,記錄了他們革命和戰斗期間的生活,反映了他們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體現了他們的家國情懷①。在毛澤東寫給兒子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期望兒子多讀書、多學習,尤其是多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他告誡兒子們趁年輕多讀書和學習,將來定會大有用處。在周恩來赴法時寫給表兄陳式周的信里,他表示自己以事業為重,“只求耕耘,不問收獲”等。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子女的期待,對父母的關心,對家人朋友的思念躍然紙上,雖然身處國家歷史變革的洪流中,對家的牽掛卻一如既往,一封封家書不僅可以告慰家人,更主要的是可以與家人互相溝通,以便實現家國夢想。課堂上引用這些素材進行家國情懷教育,讓課堂有家的溫度,有家的訊息,有家的關注。
3.名人古詩詞、講話類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社會的基本細胞、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大學思政課課堂家國情懷教育中的名人古詩詞、講話類素材運用是把理論生活化,生活理論化,從小世界走向大世界,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并且,在思政課教學中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將古詩詞和名人講話與家國情懷教育聯合起來,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比如,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曾被人們譽為家國情懷最好的表達。鄧小平同志深情地愛著祖國和人民,他愛的是那樣深沉與摯情。
現代意義上的教材更趨于廣泛,不僅指教師教授的教科書,還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配套資料及課外資源。在大學思政課教學中弘揚家國情懷時均可結合教材內容加以應用,巧妙應用情感素材,既可以加深知識學習,又可以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大學思政課堂中的家國情懷教育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在問題比較與解決中升華家國情懷,營造濃郁的家國氛圍,在氛圍渲染中培養家國情懷,教育工作者要精心創設情境,在情景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發掘課堂教學中的家國情懷素材,采取多元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在教學活動中得以升華,成為有情懷的思政課堂。
注釋:
①唐洲雁,李揚,編著.中共元勛家書品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毛澤東給毛岸英、毛岸青的信(1941年1月31日);周恩來給陳式周的信(1921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