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心儀
摘 ? ?要: 課程設置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一環,探求高校課程設置現狀,明晰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學生立場提出課程改革建議,對高校專業穩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北京體育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體育管理方向)八年來的課程設置進行梳理,明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促進課程設置的優化。
關鍵詞: 高校課程設置 ? ?體育管理 ? ?北京體育大學
1.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1研究目的。
高等教育是莘莘學子歷經高考選拔后進入的新的人生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四年是開闊視野、增進學識、提升專業素養的黃金時期。高等教育對于剛成年的大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近年高校擴招、專業細化,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需緊隨時代潮流,在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進課程設置的專業性和通識性。近來教育部公布了一批即將面臨淘汰的高校專業,給各個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敲響了警鐘。在專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提高專業課程水平、設置高校特色課程已成為各高校的共識。本文通過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本科專業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管理方向),簡稱“體育管理”專業,近八年來的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變更,結合專業同學實際反饋和個人經歷與觀察,得出現今以體育管理專業為代表的高校課程設置的現狀及據此提出該專業的優化途徑。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查閱現有有關課程設置的文獻,結合現有近八年的專業培養方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對比,得出體育管理專業的發展現狀并提出優化途徑。
2.體育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和手段,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1]。體育管理專業近八年的課程設置的整體框架沒有太大變化,但在細節處體現課程設置的學期變化和課程名稱的改變。一方面反映了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時代潮流,另一方面體現了現有改進中的不足,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存在課程內容結構和老師專業素養方面的問題。
2.1課程設置結構相對合理,但理論課占比較高,缺乏實踐。
體育管理專業的課程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及公共選修課四類課程。由于管理專業傾向于通識教育,即各個門類都有所涉獵,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廣度,因此大一期間學生的修讀課程集中在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上,并以經濟學、高等數學、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管理學原理為代表。雖然大一期間的課程注重門類多樣,但近八年來的通識課程較為單一,通識教育課程的學時數較少,學分要求較低,課程種類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職業道德與基本素養課程學習需求[2]。進入大二,課程設置開始傾向專業細分,并以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為主,以公共政策學、職業體育管理、公共行政學為代表。進入大三后,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選修課及公共選修課,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想上的課程,完成培養方案要求的學分。
整體而言,體育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是符合各高校設計思路的——大一打基礎,大二專業深入,大三專業進一步深入并按意愿自主選課,大四更加自主——且課程設置結構相對合理。但通過與該專業同學的交流及筆者個人經歷,雖然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問題,但在授課上(或課程命名上)存在過于理論化的現象。體育管理專業需要培養“懂體育、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掌握體育運動規律和體育事務知識的人才,是活躍體育市場、發展體育產業的關鍵[3]。但在本科培養過程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約七成的課程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缺乏與實踐結合。該專業學生普遍反映理論上的知識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會讓他們感到枯燥乏味,失去繼續上課的興趣。
2.2部分課程修讀年級不合理,學期間缺乏連貫性。
雖然從整體上看體育管理專業的課程大綱走向是合理的,但部分課程存在修讀年級不合理及課程缺乏連貫性的問題。體育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在大三下學期確定導師并在當年9月寫出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關于體育管理專業的科研方法概論卻在大二下學期開設。換言之,一年前上的課若不經過刻意復習不會對畢業論文的開題和寫作有指導作用。另外,多數課程不具備連貫性,即八成的課只開設一個學期(16周),沒有關于該課的后續課程,這在專業必修課中(如公共政策學、體育管理學)很常見。這樣的課程只能讓學生對該課有大致的了解,想深入了解專業課只能和老師課后討論,難以給學生的專業課打下足夠扎實的基礎。八年來,培養方案對這類現象有所改進,但多數專業課程依然只開設一個學期,不利于學生對專業課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3淘汰了部分與時代連接不緊密的課程,但專業教師力量尚缺。
近八年來,大數據、互聯網等的流行需要數理方面的課程更新數據分析軟件和數據庫。體育管理與體育產業相關人才需要更加細化的分類而并非聚焦在一個宏觀的專業上。隨著2018年培養方案的更新,與2012年版的方案相比,大三學年學生的專業方向有了進一步細化,分為體育公共政策方向和體育與城市治理方向,并且淘汰了2016年培養方案沿用的VisualFox和體育管理實訓課程,讓課程結構更加緊密。新的培養方案新設的課程需要對體育管理現實有經驗的老師授課,但目前學院尚缺乏這方面的師資力量。一些教師的學歷背景與體育管理沒有關系,換言之,老師對課程缺乏了解,授課質量難以保證。
從最新版的培養方案看,管理專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體育學知識,并且需要學會一定的統計學分析軟件(如SPSS),但2018年課程設置中去除應用統計學這門課程而沒有跟進與更新這門課,這種更新讓使用舊版與新版培養方案的學生都不甚理解。
3.體育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優化途徑
北京體育大學是全國開設體育管理專業最好的大學,體育管理專業是北京市特色專業,在國內體育類排名頂尖的學校開設的體育管理專業面臨課程結構急需改進的問題。針對上述現狀,結合專業實際情況及專業學生的看法,筆者認為學院教務需要從以下方面改進方案大綱,充分了解學生對專業的需求,弘揚體育管理專業的特色,做好課程規劃及任課教師的專業素質評估。
3.1順應專業發展趨勢,開設符合現狀的課程。
從2018年體育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看,學生于大三學年有了明確的進修方向(體育公共政策或體育與城市治理),相較于2018年之前的課程設計方案有了明顯的改觀,使體育管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方向上更緊密。可能由于體育管理專業歸類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一個分支,大三學年的兩個方向明顯偏向于體育與公共管理的結合,在專業上更接地氣,不僅是與國外經驗交流共享的結果,而且是在專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突出專業特色的結果。國外著名高校(如英國愛丁堡大學、拉夫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南卡萊羅納大學)的體育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相較于國內而言更具有實用性,這是由國外體育產業更加發達、全民體育健康意識強烈的現狀決定的。我國體育院校的專業發展方向及課程設置急需通過關注國內外體育形式走勢、加強與國外體育類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實現,充分適應體育管理的發展趨勢。
如前所述,體育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希望學生“懂體育、會管理”,會管理不只需要會理論上的知識,掌握管理知識的框架和內容,還要學會用數理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做好管理決策。2018年培養方案取消應用統計學、淘汰Visual Fox這一落后的數據庫軟件,卻沒有因此更新時代潮流推進的Python等數據分析課程。在本科四年的課程中除了大一學年兩個學期的高等數學外,再無與數學、統計相關的課程,在此之前是設有諸如管理運籌學學這一類管理決策相關課程的。管理不僅是掌握各種理論,更重要的是會做出正確的決策。在課程上,教務部門有必要加強數理方面的課程。
3.2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實踐比重。
管理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育管理的藝術性體現在能運用課本理論解決實際的問題。體育管理專業四年共需修讀課程45門左右,其中有實踐環節的課不超過10門,實踐課程明顯不足;理論課部分甚至仍在使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過時教材,課本上的內容與實際情況缺乏銜接,應用舉例過于俗套——理論與實踐雙雙不甚讓人滿意,給課程設置敲響了警鐘。在諸如管理學原理等專業基礎課上,學校方面最好提供學生親身走進企業或事業單位感受的機會,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扎實專業基礎。此外,在課程考評上國內一直沿用筆試考試周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考核方式過于應試。大學不應該如高中一般單方面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從課程中學到了什么知識。在課程考核中應適當加入實踐比重,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收獲課本之外的實踐知識。
3.3引進體育管理專業授課教師,豐厚專業基礎。
雖然北京體育大學建校已有66年的歷史,開設體育管理專業已超過20年,但是體育管理人才方面仍很匱乏,無論是現有體育產業的專業人才還是科研領域的專家教授,都面臨人才緊俏的現狀。究其原因,與國內現有大環境有關。體育管理專業,雖然現今課程設置逐漸豐富多樣,但能夠勝任這些課程的教師并不多,尤其在2018年新版培養方案的課程大綱出來后,對該專業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學院每年通過各種途徑引進985高校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但專業方向與“體育”對接程度非常有限,甚至毫無關系。讓這些新來的沒有專業背景的老師教授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無論對老師自身還是學生而言都無所適從。在引進新生代老師的過程中,要注重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以勝任新設課程。
4.結語
通過對比8年來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專業設置大綱,能看出課程設計導向逐漸明晰,凸顯體育管理特色,但在課程更新過程中,存在課程設置結構、課程連貫性、課程淘汰及任課教師水平一般的問題。基于上述問題從各角度提供解決方案,希望體育管理專業能在日后專業課程設計上更好地完善和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春梅.廣西三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對比分析[J].高教論壇,2017(05):59-63.
[2]童偉,李世宏.上海市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01):160-165.
[3]宋昱.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融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02):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