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朗
摘要 ? ?本文介紹了糧庫檢驗扦樣中改良扦樣分樣法的效果,即解決了扦取樣品量多、工作量較大的問題,解決了灰塵過大影響檢驗人員身體健康的問題,檢驗結果準確、真實、可靠,以期為我國糧油檢驗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糧庫檢驗;改良扦樣分樣法;效果
中圖分類號 ? ?TS207.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0-0229-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糧食收儲企業是保障國家糧食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源頭,糧油檢驗是把好糧油入庫關的第一道重要關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做好糧油質量檢測工作,為社會提供營養豐富、衛生安全的糧食,是關系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大事[1]。嚴格把控糧油入庫質量關,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負責,是與我國糧油食品安全發展息息相關的大事。檢驗工作要求真實、準確、快速、高效,而檢驗過程中的扦樣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快捷迅速是決定檢驗結果是否準確和工作效率高低的重要環節。因此,及時發現質檢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是做好糧油檢驗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證我國糧油質量安全的有力技術支撐。
以前的盲扦盲檢導致了一些問題:一是扦取的樣品落地后取完原始樣品后剩余的糧食較多,重新裝入包裝袋的工作量很大;二是扦取的樣品在接樣器里流出下落的過程中灰塵非常大,影響物檢室的衛生和檢驗人員的身體健康。近幾年,隨著糧油收儲制度的改革,智能扦樣、封閉檢驗的推進,對糧油檢驗進行了大幅的改革與創新,做到了扦檢分離。經過多年檢驗工作的經驗積累和潛心研究,發明出一種接樣斗和防塵罩,配合自動扦樣器一起使用,在糧食檢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 ? ?解決了扦取樣品量多、工作量較大的問題
如圖1所示,接樣斗下面方形流口(流口上掛一個包裝袋)上安裝一個插板,把接樣器安裝到接樣斗上,樣品流到接樣斗上以后,用取樣勺均勻取出原始樣品,再用分樣器分出檢驗樣品。把插板拔出后剩余糧食直接流到包裝袋內,大幅減少了收集剩余糧食的工作量[2]。
2 ? ?解決了灰塵過大影響檢驗人員身體健康的問題
為了進一步減少灰塵,用方鋼在接樣斗上做了一個框架,在一側留有一個小門,四周和上面用透明的亞格力板封閉,把接樣器的大約2/3完全封閉到防塵罩內,待樣品完全流出接樣器后,再把小門打開取原始樣品。這樣以來,隨樣品帶來的灰塵就完全留在了防塵罩內,保證了物檢室的衛生,同時也保障了檢驗人員的身體健康。
3 ? ?檢驗結果準確、真實、可靠
在2016—2017年度秋糧收購中,采用接樣斗和防塵罩的扦樣設備分樣法(以下簡稱改良扦樣分樣法)扦取樣品與用正常方法扦取樣品檢驗結果比較,檢驗結果表1所示。可以看出,改良扦樣分樣法扦樣與正常扦樣法扦樣的檢驗結果非常接近,都在雙試驗誤差之內,改良扦樣法采集樣品,檢驗結果準確、真實、可靠。接樣斗和防塵罩的使用,凈化了工作環境,減少了環境污染,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3-4]。
通過1個收購期的使用發現,物理檢驗室的灰塵顯著減小,環境衛生顯著改善,工作量減輕,檢驗員的工作環境得到改善。
4 ? ?結語
接樣斗和防塵罩的使用,既減少了污染,節省了人力,又不改變檢驗結果,且檢驗結果準確、真實、可靠。這臺設備將在使用中得到更大的改進,即在接樣斗流口下面做一個分樣器,拔出插板之后所扦樣品經過2次分樣直接分出1/4樣品(電動扦樣器智能扦樣一般一次6點扦出10 kg左右樣品,1/4就是2.5 kg)作為原始樣品,再將其用正常分樣器分樣檢驗,剩余3/4電動扦樣器扦取的糧食直接流入包裝袋內。如果這樣改進,接樣斗的高度還需要提高,剩余樣品才能直接流到包裝袋里面。這將極大地提高糧食檢驗工作效率,是研究人員繼續改進的方向[5-7]。
5 ? ?參考文獻
[1]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 1353—2018玉米[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2] 國家標準局.糧食、油料檢驗 扦樣、分樣法:GB/T 5491-1985[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5.
[3] 李旭.內蒙古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5.
[4] 楊廣靖,任云虹,賈金元,等.我國糧食儲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糧食加工,2012,37(1):60-63.
[5] 陳賽賽,尹道娟,王偉宇,等.糧庫智能扦樣質檢系統實現與應用[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16,32(6):23-26.
[6] 陳濤.散糧卡車取樣器自動控制系統設計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4.
[7] 邢勇.國內糧食扦樣裝備現狀及研究方向探討[J].糧食儲藏,2011,40(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