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基康 柳海 斯烈鋼
摘要 ? ?為探索海水池塘的高效養殖模式,開展了海水圍塘日本囊對蝦—梭子蟹—文蛤復合優化養殖試驗。結果表明,在鹽度高、富含砂底質圍塘進行日本囊對蝦—梭子蟹—文蛤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可獲得較好的收益,但要注意放養密度不宜過高,放養規格不宜過小。
關鍵詞 ? ?日本囊對蝦;梭子蟹;文蛤;復合養殖;海水圍塘
中圖分類號 ? ?S968.2;S968.1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0-0213-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隨著海水圍塘養殖池塘租賃費、人工飼料和水質調控微生物制劑等成本增加,養殖戶為了提高養殖效益,不斷增加苗種放養密度,超過池塘承載力,時常因水質惡化,病害頻發,導致養殖收益不升反降[1-2]。探索海水池塘綜合養殖穩產高效養殖技術,是當前海水池塘養殖產業持續發展亟需研究的課題。日本囊對蝦、梭子蟹具有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市場價格高等特點,是養殖戶的傳統與喜愛養殖品種,文蛤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出口創匯品種之一。2018年,在總結優化前幾年研究實踐的基礎上,開展了海水圍塘梭子蟹—日本囊對蝦—文蛤復合優化養殖試驗,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池塘概況
示范池塘位于寧波市奉化區,緊鄰象山港畔,共3口,單口面積0.67 hm2,共2 hm2。池塘泥沙質底,灘面水深1.5 m以上,環溝寬4~6 m、深0.5 m,鹽度20~25。進排水同一閘門,閘門上方設置擋水板,以便及時排出表層淡水。配置底充氧增氧3.75 kW/hm2,表層水車式增氧機2臺(1.5 kW/臺)。
1.2 ? ?試驗方法
1.2.1 ? ?放養前準備。2月梭子蟹收獲之后,讓池塘自然曝曬,后用機械翻耕涂面,使其充分氧化,用泥漿泵清除環溝淤泥,休整塘壩、設置進水濾網。4月上旬用生石灰1 125 kg/hm2改善底質和清塘。文蛤入池前10 d經100目濾網過濾進水,進水漫過涂面0.5 m,用漂白粉750 kg/hm2全池潑灑進行水體消毒[3]。
1.2.2 ? ?苗種放養。①文蛤。文蛤苗種來自遼寧丹東,放養時間為5月10日,規格為100~200粒/kg,放養前過篩,分3種規格分別放養于不同涂面,平均放養密度2 250 kg/hm2。②梭子蟹。梭子蟹苗來源于本場自繁苗種,為Ⅳ~Ⅴ期仔蟹,放養時間為6月12日,密度為3萬只/hm2。③日本對蝦。日本對蝦苗種來源于本地苗場培育的0.9~1.0 cm仔蝦,放養時間為7月6日,經過檢測不攜帶白斑病毒,投放密度18萬尾/hm2。
1.2.3 ? ?養成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1次,觀察水色、蝦蟹活動、攝食情況、蛻殼情況等。每潮水測定pH值、鹽度、氨氮、亞硝酸氮等水質理化指標1次。每15 d測量蝦、蟹、文蛤生長情況,并做好“三項”記錄。①投餌管理。餌料品種主要有配合飼料、冰鮮凍雜魚蝦、海瓜子等。池塘四周設餌料臺4只,早晚各投餌1次,前期6:00—7:00投喂配合飼料,17:00—18:00投喂冰鮮雜魚蝦,高溫期(28 ℃以上),早晚均投喂配合飼料,水質偏瘦時傍晚改投冰凍雜魚蝦,餌料臺以2~3 h吃完為佳。每天根據餌料臺中蝦、蟹攝食時間及剩余情況酌情增減投餌量或停喂。交配育肥期,投喂2個月左右的海瓜子,輔以優質冰鮮雜魚蝦[4]。餌料投喂一直持續到12月中下旬。②水質管理。前期不換水,以添加水為主,中后期加大換水量,保證每潮汛換水3次以上,臺風強降雨后及時排去上層淡水和加強換水,保證池塘海水鹽度在15以上。大潮汛換水后和臺風強降雨前先使用光合細菌,隔3 d后使用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并適當潑灑氨基酸調節藻類濃度,保持水體生態平衡。陰雨天全天候開底增氧機,防止池塘生物缺氧。③疏雄養殖。在梭子蟹幼蟹Ⅵ~Ⅸ期時,采用罾網或垂釣方式捕撈大部分雄蟹,控制雌雄比例為4~5∶1,提高養殖效益。④病害防治。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重點防治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的纖毛蟲病,采用生物制劑調控水質和專殺纖毛蟲的藥物相結合的辦法,同時加大換水量,刺激蛻殼。藥物使用時一定要保證池塘水中的溶氧。
2 ? ?結果與分析
養殖期間,試驗塘pH值變化范圍7.9~8.9、氨氮變化范圍0.35~0.92 mg/L、亞硝酸鹽變化范圍0.01~0.50 mg/L;對照池塘pH值變化范圍7.9~9.3、氨氮變化范圍0.60~1.20 mg/L、亞硝酸鹽變化范圍0.01~0.46 mg/L。
2018年示范池塘梭子蟹平均產量為549 kg/hm2,日本對蝦平均產量580.5 kg/hm2,文蛤6 720 kg/hm2,平均利潤達133 515元/hm2。
3 ? ?結論與討論
(1)池塘設施與模式優化。隨著海洋環境日益惡化、海水中弧菌含量增加,池塘有益菌難以形成優勢菌,導致病害頻發,普通海水池塘走單一品種精養或半精養模式已成為歷史。海水圍塘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走多品種生態綜合養殖模式。首先,增加貝類養殖,可實現減少蝦、蟹的放養量,也能保證養殖收益,同時使池塘底層形成一個微流動水層,實現池塘內養殖水質的凈化與改善;其次,對池塘結構和養殖管理進行優化,改單一底充氧或表層水車增氧為底充氧+表層水車立體增氧,提升池塘溶氧;最后,根據養殖品種,增加表層排淡水裝置。通過優化池塘結構,營造良好、穩定的水環境,降低養殖池塘自身污染帶來的環境壓力,同時提高池塘利用率和養殖成活率。
(2)適宜養殖模式與品種篩選。梭子蟹、日本對蝦、文蛤均喜好砂質底和高鹽度,尤其是養殖中后期對低鹽耐受力一般,要求鹽度在15以上。因此,選擇鹽度高、富含砂底質圍塘進行梭子蟹、日本對蝦與文蛤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易獲得較好的收益。對泥質底、水體交換差、鹽度變動大的圍塘不適宜養殖文蛤和日本對蝦,應因地制宜選擇縊蟶、青蛤、脊尾白蝦等品種實行綜合混養模式[5-6]。放養苗種應適合本地氣候,力求在最佳上市時間養成起捕上市,應避免因放養密度過高或放養規格小而導致上市產品規格偏小,造成養殖效益下降。
(3)保持池塘穩定的養殖生態環境。一般每7 d要使用微生物制劑和底改1次,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高溶氧,必要時使用消毒劑控制池塘內微生物量。高溫期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因水質變化和惡化造成養殖生物死亡。在養殖管理生產過程中,力爭保持養殖圍塘水質穩定,才能實現蝦、蟹、貝的穩產與高效。
4 ? ?參考文獻
[1] 李廷友,林振山.海水圍塘混合養殖生態系統氮磷平衡的研究[J].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2):32-35.
[2] 徐繼林,徐善良,王春琳.海水圍塘蝦蟹貝分區循環水養殖新模式構建[J].中國水產,2017(11):99-101.
[3] 陳萍,王芳芳,范建勛,等.海水圍塘蝦蟹貝新型綜合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8(5):48-50.
[4] 常抗美.淺析浙江省海水圍塘對蝦養殖的發展方向[J].中國水產,2003(2):21-22.
[5] 曹伏君,劉志剛,羅正杰.海水鹽度、溫度對文蛤稚貝生長及存活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10):2545-2550.
[6] 林怡辰,孟范平,萬茹,等.利用文蛤生物標志物評價尾水-海水混合體系污染水平[J].中國環境科學,2016,36(9):2774-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