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敬華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新時期學校文化變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以育人為核心,促進學生發展。在此目標的引領下,江蘇省震澤中學以“活潑潑地”校本文化為精神內核,指向學生發展的關鍵能力,彰顯生命狀態,推動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為了使“活潑潑地”教學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面向2035:
普通高中學校文化變革的時代指向
當前,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教育需要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如何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問題肯綮?!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在內的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一系列基本理念,為處于發展“十字路口”的普通高中學校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同義詞,是學校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面向2035的學校文化變革,應指向促進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主動發展和終身發展。震澤中學是一所創造過輝煌業績、經歷過質量滑坡、現正處于品牌復興之中的普通高中,也是一所形成過鮮明特色、經歷過特色泛化、現正處于特色拓展延伸之中的優質高中。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在面向2035時,聚焦學校文化,進行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變革,成為有效破解學校發展“高原期”一系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也是新時期實現學校高品質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是增強學校認同、激活辦學活力的根本舉措,更是立德樹人最重要的頂層設計。
二、“活潑潑地”教學:
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校本注腳
“活潑潑地”是我國現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為學校的前身“震澤鎮私立初級中學?!甭涑杉o念題寫的勸勉詞?!盎顫姖姟币辉~語出程顥、朱熹對《中庸》所引《詩經·大雅·旱麓》“鳶飛魚躍”的解釋:活潑潑者,乃道體之本,然無一毫虧欠,無一息間斷,固浩浩然,廣大流行而無窮盡者也。與“活潑潑地”教育主張一致的教育理念,還可追溯到夸美紐斯的“教育是永生的準備”、斯賓塞的“教育要為完滿生活做準備”、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因此,“活潑潑地”教學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學理基礎。
“活潑潑地”是一種生命狀態,指向學生發展的關鍵能力。其一,意指生命形態,即不同生命所表現出的生命氣象,代表著朝氣蓬勃的熱情、活潑開朗的性格、奮發進取的志趣等。其二,意指生命運動,即根植于社會生活的行為實踐、充滿活力的運動、機智主動的實踐探究等。其三,意指生命精神,即活躍的思維、高尚的品質、主動的思考和批判創新的高階思維等。由此,“活潑潑地”教學以關注個性化的“這一個”、成就活潑潑的“每一個”為核心理念,順乎天性、著眼個性、激活靈性,旨在營造自然靈動的教學文化氛圍,構建和諧樂群的教學生活方式,打造樸茂生動的課程教學質態。
“活潑潑地”是學校文化的精髓。青春是美麗的,它生龍活虎、朝氣蓬勃,是行為的活潑潑;青春是多樣的,猶如氣象萬千的大自然,是智慧的活潑潑;青春是陽光的,它天真爛漫、滿懷理想,是精神的活潑潑。教育的產物首先是活潑潑的“人”。“活潑潑地”教學緊緊圍繞人,以人為立足點,通過多育并舉,以人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的教育方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夯實了立德樹人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活潑潑地”教學無疑是面向2035,進行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活態傳承”,更是構建教育現代化建設體系的校本注腳。
三、傳承與建構:
“活潑潑地”教學文化變革的基本向度
“活潑潑地”教學文化是基于傳承與創新的學校文化重構,并成為教育教學中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自然流淌。
1.打造承載文化符號的課程供需框架
學校是學生孕育理想的絕佳場所,而學校文化就是放飛學生人生夢想的勁風?!盎顫姖姷亍苯虒W秉承“養詩書大氣,育濟世英才”的涵養化育宗旨,通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建設,建構“活潑潑地”課程供需框架,由關注學生外部發展轉向聚焦學生內在生命的活潑成長,培養具有“領跑意識、良善品格、健康身心、擔當情懷、天下視野”的關鍵能力以及“春天品質”和“少年精神”的時代領跑人。
“活潑潑地”課程供需框架由供給型課程和生成性課程組成(見圖1)。其中,供給型課程是一種按課程分類進行的課程“靜態供給”,可分為必備品格課程和關鍵能力課程等。必備品格課程主要由“人文底蘊·仁愛品格”“學會學習·堅持品格”“健康生活·感恩品格”“責任擔當·盡責品格”等校本化實施的“德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組成。關鍵能力課程主要由“育英太極”認知拓展課程、“育英社團”自能合作課程、“曉庵天文”創新研究課程、“知行卓絕”職業體驗課程等一系列指向關鍵能力的課程組成。生成性課程是一種按需且動態發展的課程框架,它與時俱進地對課程內容與結構進行完善或豐富,分為知識拓展類、興趣特長類和職業技能類等課程,指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打造“啟學評”一體的“樸茂課堂”
“樸茂課堂”是一種通過樸素、自然、本色的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師生發展最大化的有效課堂教學范式,具有樸實而不失多樣性的形式、厚實而獨具豐盈性的內容、真實而極具生長性的過程、扎實而不乏適切性的目標?!皹忝n堂”用最樸實的方式呈現最真實的教學情景,以有厚度的教學為課堂夯基固本,以原生態的教學激揚生命本色,以差異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充分的自由與發展,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集“啟學評”為一體的“樸茂課堂”(見圖2)是踐行“活潑潑地”教學的有效途徑?!皢ⅰ敝赴l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包括前置啟學、問題啟思、重點啟練等;“學”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包括課前自學、小組互學、課后拓學等;“評”為提升教學提供實效服務,包括個體自評、小組互評、教師測評等。在三者中,“學”是核心,通過學生自學、互學、拓學等學習活動,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評”是抓手,以有針對性的評價為內容,通過自評、互評、測評等評價方式,實現全員、全程、全面評價;“啟”是保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啟發與引導是學生順利學習的重要保障。
3.打造助推學生生命成長的蘇式學府環境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創辦旨趣》一文中指出,“培養人才之幼苗,就必須給予適當的陽光、空氣、水分和養料……而校園環境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因此,營造使學生“詩意棲居”的“人文、生動”的蘇式學府環境,恰如濡染“惠風時雨”的一方活潑潑的池塘,為學生提供了適當的陽光、自由的空氣、充足的水分與養料,使他們“鳶飛魚躍”般活潑潑地成長。物型教學環境蘊藏著豐富的涵養生命的精神資源,提升了“活潑潑地”教學的育人品質。學校通過系統化、結構化地創設多類物型課程,打造適合學生認知的課程場、學習場,創新課程育人范式,實現了“活潑潑地”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是建設生機蓬勃的地表生態情境。建設各種優美的校園景觀,營造“依四時而生長”的學習文化氛圍。如采用生態化理念創建的“花園校園”,從綠化、美化、多樣化出發,做到了一年常綠、四季有花、環境宜人,展示著大自然的萬千氣象,表現著大自然的清純質樸。
二是建設張弛有度的空間識見維度。著眼于尊重生命節律,拓寬學生視野,建設張弛有度的學習空間,使課堂學習與課程化的海量知識連接互通。以主題統攝和單元分割的思路建設若干文化景觀單元,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愛國情感。采用“人文化”理念建構“書香學府”,如道路文化、走廊文化、辦公室布置、流動書櫥等,以彰顯學習的豐富性。
三是建設“做中學”的智慧教學課程基地。課程基地建設旨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升學習效率;開發和呈現學科文化內涵,填補學科文化空白;將“做中學”課程可視化,以文化人,開展智慧教育。學?;凇皶遭痔煳摹焙汀坝⑻珮O”兩大省級課程基地,將物型基地建設融于蘇式學府環境的整體布局,形成了若干文化功能片區。
總之,傳承“活潑潑地”教學文化,是一所百年老校“應然追求”的一種文化自覺;萃取“活潑潑地”文化的精神內核,以面向2035的改革勇氣進行教育現代化建設,是普通高中破解教育“實然問題”的一種大膽嘗試。學校將通過“活潑潑地”教學,不斷打造文化育人高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