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
摘 要:《五牛圖》作為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珍品之一,被當代中國視為“鎮國之寶”,可見其價值不菲,藝術價值不朽。善書善畫的韓滉傳世的作品僅《五牛圖》一幅,五牛從形態到品種各不相同,富有趣味。文章試著從《五牛圖》的畫面去探尋韓滉的創作心境以及畫面背后的深意。
關鍵詞:韓滉;《五牛圖》;圖像分析;藝術價值
一、《五牛圖》的現存狀況
北京故宮博物院集明清兩代皇宮收藏,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于清宮舊藏。1949年曾對文物進行清點,總數竟達1684490之多,而且還在不斷擴充。到2017年底上升到1862690件,幾乎涵蓋了整個中華文明,可見其底蘊深厚。韓滉能書善畫,書學張旭筆法,畫風遠追陸探微,尤擅田家風俗。而他畫的牛,生動自然,真情流露,筆墨簡勁粗獷,具有渾厚樸實之風?!缎彤嬜V》中記載,韓滉一生作品很多,但是流傳至今的只有這一幅《五牛圖》,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麻紙本,無款印,致使這件作品及其上面的題跋和印章成為研究韓滉的重要資料。是唐代僅存的幾件傳世紙絹畫作品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被譽為“鎮國之寶”。
韓滉是唐代著名宰相韓休的兒子,歷經玄宗至德宗四代,并在德宗時擔任宰相一職,可謂出身二代宰相之家。盡管有這樣顯赫的家世, 韓滉生活中卻極其清廉,一件衣服穿十年舍不得丟棄。
關于《五牛圖》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韓滉來到郊外,看到耕牛在吃草,牧童在嬉戲。田間,農夫正牽著耕牛耕地。遠處一頭牛翹首以盼,還有幾頭牛有的仰頭鳴叫,有的俯首尋草。畫家驚嘆于這幅天然的田園畫卷,立刻執筆作畫。一個月后,狀貌各異的五頭牛躍然紙上,這就是《五牛圖》。雖然只是傳說故事,但是也體現了宰相韓滉體察民情,經常走訪鄉間,關注民生。
二、《五牛圖》的圖像分析
《五牛圖》描繪了排成一行的五頭牛,信步走在田壟之上。按照中國古代觀看卷軸畫的習慣,首先看的是最右邊的一頭牛。這是一頭棕黃色的牛,身軀肥壯,牛角彎曲,似乎是要低頭吃草,又好像是愜意地在灌木上蹭癢,悠閑自在地看著觀者。第二頭是黑白花牛,昂首往前看,似要仰天長嘯,又似要追上前面的伙伴。第三頭是深褐色的老牛,它站在畫面中央,正視觀眾,張口叫著,牛角無力,皮毛松弛,瘦骨嶙峋,似乎在呼喚前面和后面的同伴,又像是對前方的路發出疑問。第四頭淺黃色的牛,牛角后彎,身材壯碩,正在回首顧盼,半伸著舌頭舔舐下頜,喘息著,眼中流露出驚奇的神色。第五頭深黃色的牛,牛角向前,側目而視,若有所思,穿有鼻環,神色異常嚴肅莊重,作者從這頭牛不同于前四頭這一點,側面揭示了人們生活所受的壓迫。其中,中間面向觀眾的深褐色牛創作難度最大,簡潔的畫筆清晰描繪出牛的骨骼輪廓,筆法自然,一氣呵成,被抬高的臀部也賦予這幅畫一定的透視效果,使得這頭牛更加立體了。正面構圖法打破了漢代以來只畫側面的裝飾性布局,真正展現了韓滉的高超技藝。
五頭牛不僅形態各異,而且品種也不同。最右邊一頭是俄羅斯紅牛,在古代也被稱為基輔羅斯紅牛。第二頭黑白花牛是荷斯坦牛,原產自荷蘭。第三頭是荷斯坦牛和中國老黃牛的雜交品種。第四頭是中國本土的老黃牛。最后一頭是朝鮮牛,在古代也叫高麗牛。畫家不僅對于牛的品種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就連一向單調的顏色也進行了創新。不限于印象中僅有的黃色,青色的牛在這件作品中似乎更能捕獲人的眼球。深淺顏色變化豐富,使得每頭牛都生動起來。
畫家對于五頭牛的刻畫極其精妙,簡練的墨線勾勒出大體輪廓,而對于眼睛、鼻子、蹄趾、毛發等部位卻是進行了細致的描繪。適當放大的眼睛炯炯有神,透露著牛特有的溫順和倔強。畫家還用尖細的筆觸描畫了五牛眼睛周圍的睫毛和皺紋,一個個細節給予每頭牛不同的性格。它們不再只是供人觀賞的畫中物,仿佛成為一頭頭有生命、有情感的牛,它們有著自己的心理活動,是一頭頭人格化的牛。
五頭牛的姿勢和動作非常符合牛的日常狀態,如半張著口舔舐下巴的動作、食物反芻的動作。牛的品種本不會有過多的人去關注,只有像韓滉這樣心系天下的宰相才會去關注這些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
整幅畫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這在構圖上給藝術家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但是韓滉卻攻克了這一難點,他采取對稱構圖的手法,讓中間一頭牛直面觀眾,其他的幾頭牛分列左右,通過左顧右盼、瞻前顧后的姿勢,與中間這頭牛產生呼應,這樣一來,五頭牛就成為了一個整體。即使單獨看,每頭牛也能獨立成畫。
三、《五牛圖》的背景分析
像《五牛圖》這種類型的畫作在當時并不多見。更多的是像張萱、周昉那樣,主要是王侯貴族和侍女作為主要描繪對象,唯獨作為宰相的韓滉專門描繪田家風光。具體原因還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安史之亂后,朝政變革迅速,連帶著各項制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身為宰相的韓滉親歷這段興衰史,深切感受到只有讓百姓屯田耕織,才能慢慢讓國家恢復到當初的昌盛。所以身居高職的他專注于田家風俗的創作,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耕織業的發展,提高了百姓的生產生活質量。
另一方面在古代的農耕社會,雖然人們以此為生,但真正描繪牛的畫家卻極少。同為家畜的羊和雞卻因諧音“祥”和“吉”而頻頻出現在畫面中,在繪畫藝術中的地位亦是豬、狗之類所望塵莫及的,甚至到民國時期仍然很難入畫。雖然在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乘坐的是牛車,但是這些似乎都被刻意忽略了。作為最早的以牛為專門創作題材的作品,《五牛圖》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使人們的目光重新回到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身上。
乾隆在畫面上的題詞似乎也從側面揭示了韓滉的創作意圖:“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這幾句題詞中包含了 “丙吉問喘”的故事,據說漢宣帝時的宰相丙吉有一次從街上回家,看到一群人因為打架斗毆,死的死傷的傷,卻絲毫沒有過問,直接走過,但看到一頭正在喘息的牛卻停住了腳步,命令隨從去問牛走了多少路。隨從譏笑他說,死傷人的大事你不管,卻關心一頭牛。丙吉告訴他的隨從,打架斗毆的事自有地方官去處理,他不必親自管,而現今還是春天不該太熱,若是牛沒走多久就熱得喘氣,說明天氣在不該熱的時候熱了,這就要影響收成了,這才是他應該管的民生大事。而同為宰相的韓滉,亦是抱著同樣的心態,關心百姓疾苦。
四、《五牛圖》的現世意義
今天我們在故宮能見到這件珍寶,實屬難得,因為它的命運極其坎坷?!段迮D》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的熱點,曾被收入北宋的內府,宋徽宗甚是喜愛,并多次在上面題字。南宋的宋高宗趙構在兵荒馬亂的南渡時還不忘將這幅畫帶上,雖然也曾題字,卻只剩下依稀可辨的“睿思東閣”“紹興”。元代趙孟頫得到它后也是如獲至寶,寫下“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到了明代它又被收藏家和鑒賞家項元汴與宋犖收藏,并有題詞。清代又被廣招天下寶的乾隆納入宮中,題詞剛剛提到過,即:“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清末,這幅畫被轉運到瀛臺保存,卻不想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時被掠走。不久被香港的吳蘅孫買下,但由于吳蘅孫的公司經營不善,瀕臨破產,不得已將珍寶拍賣?!段迮D》面臨流失海外的風險。
“文物秘密收購小組”迅速將這個消息告訴周恩來,周恩來向新華社香港分社發出緊急電報,在社長黃作梅和他的弟弟黃作財一系列機智的周旋后,終于以低于拍賣底價6萬港幣的價格拍下了這件稀世珍寶。輾轉1300多年,《五牛圖》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雖然回到了故宮,但是畫面已經殘破不堪。1977年1月28日,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修復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前后經過幾年的時間才修復得與原畫一致。之后又進行宣和式裝裱,歷盡世間滄桑的《五牛圖》終于重煥生機。
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私人藏本的出現,專家們對于故宮藏《五牛圖》的真偽產生了一些質疑。經過多方考證,更多的證據指向私人藏本是真作,這點非常出乎意料。其實,不論真偽,都是古人的心血之作,歷盡世間滄桑流傳至今,實屬難得。而且這樣一件作品不僅是畫家智慧的結晶,還是歷史的見證,是我們了解那個時代最直觀的方式?!段迮D》所承載的意義也不是肉眼所見到的那么簡單,是一本當之無愧的教科書。
《五牛圖》是對五只不同形態的牛的描繪,但又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加注了作者思想和更深層次意義的?!熬悠湮唬财渎?。盡其忠,而不逾其度”,它包含了一位身居高位的宰相憂國憂民的情思,包含了農耕時代人們最樸素的追求,它以其最簡練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當時的風土人情與風俗習慣。韓滉更是通過他的畫筆將這一點擴大化,引發更多的人去關注,更重要的是引起皇帝關注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五牛圖》中所表達的淡泊功名的精神,一直以來被諸多文人墨客所稱道。
《五牛圖》的畫心有“睿思東閣”和“紹興”兩方印,可知宋高宗倉皇南渡時也沒有忘記帶走這幅畫,它是南宋皇室的宮廷收藏;入元之后,它最初仍在宋朝皇室后裔的手中。趙孟頫就在第一次題跋中記述了他初見此畫時喜愛,藏家趙伯昂慷慨贈畫的過程。趙孟頫曾三提《五牛圖》。第三次是在太子書房意外見到這幅作品,才知道它被人竊得送給太子,而太子不識國寶,又將它轉贈他人,從此《五牛圖》便不再屬于宋朝宗室。元代《五牛圖》經由唐古臺和鄒君玉收藏,明代后期為項元汴所有。乾隆初年,《五牛圖》藏于浙江桐鄉汪學山的“求是齋”。“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兩次觀看此圖,評價道:“愈看愈妙,真神物也。”
牛在農耕時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很重要的意義?!段迮D》作為這一題材的存世作品被視作“鎮國之寶”,極具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趙農.韓滉畫牛[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7(1).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朝聞.中國美術史(共十二卷)[M].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