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笑雪
摘 要:根據新課標對美術教學的具體要求,如何讓學生沉浸式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反饋等成為衡量高效課堂的重要標準。而“互動性”這一理念能夠將學生、教師與教學內容很好地連接起來,能夠深入推進這三者的合作與融合。只有通過不斷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性化、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才能夠真正讓學生沉浸式地體驗藝術之美、感受美術之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美術欣賞;美術教學;課堂教學;中職院校;互動性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發揮基礎性學科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感知藝術、體驗藝術、漫談藝術成為了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新課標對于美術教學提出要求:“通過學習美術,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以及美術的實踐能力,達到能用美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而“互動”這一理念能夠良好地連接學生、教師與教學內容,能夠深入推進這三者的融合,讓課堂成為學生欣賞美的主陣地,讓生活為課堂助力,讓每一個同學在課堂中都能開辟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心理互動——教學內容的人情味
美術欣賞的課堂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它是在自由、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感知美,享受藝術的光輝和意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挖掘與深化是非常重要的,將教學內容中的理性與感性相融合,讓學生形成同感與互動。
就目前中職學生的基本情況而言,由于小學和初中的課業壓力,他們在此前階段的美術欣賞課多為片段性,較難沉浸式地去體驗藝術之趣。由此,他們對于藝術的認知相對薄弱,甚至有所偏差。有同學覺得美術欣賞課程內容是非常高深的,是遙不可及的,是與自身毫無關系的,并由此而失去好奇心;有些同學覺得美術欣賞課程中可能會涉及到繪畫,由于自己從小繪畫很差而對課程產生抵觸情緒;還有同學對于何謂藝術欣賞是非常懵懂的,不確定也不清楚其基本樣式和邊界。所以,在課堂之初就對藝術有濃厚興趣且有一定藝術素養的同學是較少的。
就此學情,在美術欣賞的課堂上必須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好奇心的激發,必須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讓學生感知到藝術的美和藝術的魅力,讓學生能夠真正沉浸式地體驗藝術之美。為此,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與感性相融合,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充分感知藝術。在課上,講解畫家及作品的過程中,筆者都會講述畫家的生平經歷、情感經歷,讓學生對畫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例如,在講述莫奈這位印象派大師時,通過視頻讓學生觀看了在莫奈妻子臨近死亡時,莫奈坐在病床前看著妻子的第一反應是拿起畫筆給她畫像,學生會對這一異常行為產生好奇心,但是當鏡頭慢慢推向畫面,畫面的右下角出現了他作品簽名中留下的唯一一顆愛心獻給他人生中的摯愛時,學生則被這樣的情感所動容。雖然時光留不住莫奈的妻子,但是莫奈以為留住了光就可以留住他的妻子。莫奈對妻子的情感使學生動容,觸碰到了學生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藝術家的形象也在學生的心里更加豐滿了。又如,當談論起凡·高時,展現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幅畫給自己母親的自畫像,畫中的他特意避開了他割掉的耳朵,盡力給母親展現自己完整的面容,還特地給自己的臉上打上了腮紅,極力想要把自己展現得像母親所期待中健康而衣食無憂的樣子。雖然他的一生窮困潦倒,但是他依然為著心中的執念一直畫下去,同時也希望他的母親能夠放心。學生通過這些故事感悟畫家的人生,從心理上與畫家更為接近,同時也能夠借此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與關系。
學生在了解了這些故事之后就會對畫家產生感性的認識,從而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的心靈與畫家產生互動和碰撞,沉浸式地體驗藝術家的生活與經歷,感受藝術家的悲歡離合、曲折婉轉的人生,從心理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的建構。所以,對教學內容的挖掘和構建,能夠讓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同感和悅納的情緒,從而讓課堂更具人情味。
二、思維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
藝術是自由的,藝術的邊界是開闊的,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不斷擴展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與中職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相融合。在藝術的課堂中,沒有對與錯,需要的是學生的大膽表達和闡釋,是學生創意性思維的拓展和碰撞。主題的討論、技能的練習、思想的碰撞,能夠不斷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筆者會進行主題式的教學,穿插與學生興趣點相融合的內容,以學生的視角來設置課堂內容,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的表達中來。例如,在介紹西方畫家倫勃朗的自畫像作品時,系統介紹了其從青年至老年的十幾幅自畫像,帶領學生一同欣賞了不同時期倫勃朗不同的精神風貌,并且感悟從自畫像中反映的倫勃朗一生跌宕起伏的命運。課堂從自畫像發散開來,讓學生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自己的自畫像。在展示和交流和過程中,有同學畫出了自己年老時垂垂老矣的面容;有同學畫出了自己曾經在孩提時代的天真爛漫;有同學給自己的自畫像創設了一個情境,并且通過自己的作品風趣幽默地表述了畫像中的自己在一座山上游覽時的所聞所見。這些創意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通過教學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又如,筆者設置了動漫主題課堂,讓學生暢談自己喜愛的動漫作品,并且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此外,還教授學生動筆繪制動漫來沉浸式地體驗主題課程。例如,在教授非美術專業的學生時,首先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感受動漫作品的美,請同學討論人物的基本特征和樣貌;其次,讓學生了解美術的基本表現形式和技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打開思維進行創作。如給出哆啦A夢的基本形態,請同學用簡潔的線條畫出自己心中的哆啦A夢。在作品展示的過程中,很多同學的作品非常有創意,有把哆啦A夢畫成了肌肉男的形象,有把哆啦A夢畫成了與超人的結合體,還有同學畫出了未變形時期的哆啦A夢。這些動漫的造型都非常富有表現力,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在藝術的課堂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意思維,讓學生能夠發揮想象的空間,自由地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之中。學生的作品得到肯定,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也有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互動——將生活與藝術相融合
藝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其欣賞的范疇廣泛,且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藝術,讓學生將生活中所感知的藝術在課堂進行有效的表達與反饋,更有利于課堂與課外生活的融通,更有利于學生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與詮釋。
在美術欣賞課程中,筆者階段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筆者不僅介紹中西方一些著名的畫家及作品,還介紹了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一些內容與知識,例如,板報的設計。系統性介紹板報的構成,讓學生掌握一幅優秀的黑板報應當具備的要素,對板報的設計有更清晰的認知,并且,讓學生分小組對本班級的黑板報進行點評,分析其優勢與劣勢,通過學習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又如,介紹建筑之美的課題時,筆者帶同學一起尋訪了周邊的古代建筑,請同學談這些建筑美在何處,并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所見過的建筑是什么樣的,將自己與建筑的故事進行分享和討論。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藝術相聯系,在生活中充分感知藝術的魅力。
此外,在藝術欣賞課堂上,筆者也會鼓勵學生走出去,去現場感受和體驗與藝術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在課上帶學生一起欣賞一些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建筑和場館,觀看了南京先鋒書店的布局、構造和設計風格,帶學生一起游覽了南京藝術學院,欣賞它的建筑之美和展覽之趣。在下節課上課的時候,有同學主動舉手說上周末的時候自己去了先鋒書店,想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她的講解非常生動,她口中先鋒書店,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在她的描述中更體現出了建筑的生命力和張力。聽了之后,筆者非常感動,感動于自己的一次分享可以讓學生身體力行去體驗,感動于學生們的身上有對藝術的渴望和對美的追求,也感動于學生愿意把自己與藝術的故事一起分享,這樣的課堂反饋顯得更加有效。
因此,在課堂中應結合學生學情,及時調整和把控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將課堂真正拓展開來,通過在生活中沉浸式的體驗藝術,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何謂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成為藝術啟蒙的地方,讓生活成為藝術得以開拓的一方天地。
綜上所述,藝術的范疇是廣泛的,其內容具有包容性,這就決定著美術欣賞課堂的基本性質與基調。它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應倡導讓學生與課堂、與老師進行充分的互動,讓學生能夠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學會表達生活中的藝術之美,學會分享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讓學生真正沉浸式地去體驗課堂內外的藝術之美、藝術之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不斷地拓展和延伸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生活進入課堂,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還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沉浸式地享受藝術的美和魅力,讓課堂成為有效的啟蒙和反饋的陣地。此外,開放而自由表達的課堂也能夠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樊首品.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互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金燁欣.美術教學互動研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3.
[3]戴錦貞.緊貼生活,讓初中美術教學生動起來[J].文教資料,2017(2).
[4]高潔.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互動的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5(9).
[5]黃澤軍.互動模式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太原大學學報,2012(6).
作者單位: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