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茹
摘 要:鄉村文化正在經歷消失,如何將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下的鄉村文化融合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中應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鄉村文化;繼承發展;基層黨組織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說明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新時代基層黨組織中的鄉村文化應該走一條什么樣得路,怎樣走,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新時代鄉村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內涵很深厚,一般所講的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鄉村文化,就是是指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它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感狀態、處世態度、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社會動機等深層心理結構。
1.傳統文化是鄉村文化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鄉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等都是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而這些農耕文化蘊含了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它能起到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是鄉村文化的重要基礎。
2.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是物質保障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提升服務效能,推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就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建設得好就能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文化中心的建設應該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3.精神文化是鄉村文化的內在
目前,正在開展的移風易俗行動是鄉村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通過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都是精神文化的內容,移風易俗的活動的開展,是真正從內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能真正相信正確的、科學的、與時俱進的鄉村文化。
二、鄉村文化建設存在問題
目前,各村的文化發展不平衡,有些通過發展鄉村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甚至以此為業,而有些還停留在物質文化的基礎上,具備了一定條件的文化設施,但是缺乏真正的文化內涵,還有些地方甚至連基礎的文化設施都不具備。而鄉村文化的缺失主要存在基礎設施薄弱、人才條件缺失、村民文化意識低、宣傳和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
1.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文化資源不足,文化場所名存實亡
目前農村基本上都建起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并在中心內配套建立了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基礎性的場所,有些地方還有村級圖書室、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等場所。這些場所的建立在前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后期的維護保養、更新等沒有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出現場地荒廢、挪作他用等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實際上都是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薄弱,缺乏后期資金的保障,鄉村公共文化資源的不足等。沒有基礎設施的保障,想要開展各類鄉村文化的活動,也等于紙上談兵。
2.鄉村居民文化精神的落后
近年來宗教、迷信在農村居民中盛行,在農村,類似基督教堂、寺廟等受到村民的歡迎,燒香拜佛、參加宗教活動等是一些農民的精神寄托。這些都是源于農民在文化精神上的落后,而精神的落后會滋長農民的迷信、賭博等風氣盛行。精神上的落后導致村民對鄉村文化的破壞,使他們對傳統的、科學的鄉村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另外,經濟的發展,讓一些人對金錢更為看重,從而忽視文化的傳承,導致一些村民庸俗化的思想滋生,只關注自身或者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對家庭文化、社會文化不重視。
3.傳統鄉村文化的遺失
在農村,宗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悠久地存在,它曾經對農業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這就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宗族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傳統鄉村文化。目前,鄉村的老齡化,年輕人外出務工,“空心村”的現狀導致很多農村的傳統文化得不到保護和繼承。傳統的手藝、技能、鄉村文化遺產等缺乏保護,正在逐漸消亡。尤其值得一提的傳統的鄉村戲曲、藝術表演的形式,曾經起到教化村民、教人向善、追求美好生活等積極健康的價值和意義,但是隨著時代進步逐漸地被年輕人淘汰。
4.文化宣傳不到位,文化工作不被重視
首先是在農村的基層工作中,村干部對經濟工作、黨建工作等比較重視,而對鄉村文化工作,因為上級的硬性考核要求低,甚至缺乏對這方面的考核要求,因此在對待保護傳統鄉村文化,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鄉村文化上不夠重視。其次是村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認識都對鄉村文化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對待鄉村文化工作上態度不夠重視。第三是制度的約束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于鄉村文化來說,制度層面主要是鄉規民約,鄉規民約對農村社會的管理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幫助農村形成了良好的精神文明和樸素的倫理傳統。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鄉規鄉約缺乏更新、管理等因素,得不到村民的認可,有些鄉規民約仍然存在,但是它的實際作用的發揮已經微乎其微。
三、發展鄉村文化的對策建議
鄉村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撐,發展好鄉村文化能促進文化的繁榮,也能帶動經濟的發展。針對目前鄉村文化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挖掘適合各村實際的本土文化資源
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農村的體現,包含了豐富的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社會管理等內涵。而隨著時代發展,現代化的進程威脅著傳統鄉村文化,無論是物質形態,比如居住方式的改變,還是精神形態,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都是影響傳統鄉村文化的主要因素。目前挖掘本土的文化是做好鄉村文化的重點。挖掘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資源,從省、市、縣、鄉鎮各級都需要挖掘鄉村文化,但是應當結合本村實際,發展有特色的鄉村文化,而不是雷同的鄉村文化,這既需要統一規劃,同樣也需要百花齊放。挖掘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就要結合本村實際,結合本村的傳統文化、經濟發展等挖掘出具有特色的和可流傳性的文化。
2.培養鄉村文化人才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沒有傳承的文化就會出現“斷流”,而文化的傳承需要人作為主體,那么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樣需要人才。鄉村文化的人才培養應該立足本土,不拘一格。農民是鄉村文化人才的主體,可以以基層黨組織或者其他民間組織為基礎,建立一致傳播、繼承、發揚鄉村文化的農民隊伍。組織是人才隊伍的保障,組織能起到宏觀協調的作用,幫助零散的鄉村文化能得到統一集中的發展和傳承。組織還能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文化繼承者等專業領域的人來參與其中,幫助農民立足本村實際,提升鄉村文化的內涵和高度,幫助農民傳承者提高視野,更好地為鄉村文化服務。
3.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作用
在發展鄉村文化的過程中,如果缺少組織的力量,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力量,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基層黨組織既能起到組織協調的作用,同時,鄉村文化與文化事業的發展密切,也就是說與經濟發展也是聯系緊密。基層黨組織能夠建立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將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向鄉村文化傾斜,借助鄉村文化的力量發展鄉村經濟,既能發展好鄉村文化,也能借此發展經濟。基層黨組織要樹立起服務的意識,積極主動做為,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推廣鄉村文化,讓本村的鄉村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
鄉村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立足實際,與時俱進,才能將即將消失的傳統鄉村文化與新時代的鄉村文化融為一體,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