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宋燕輝
摘 要:景德鎮瓷器作為一種在世界范圍被廣泛認知和需求的經濟產品,超越其物質性的實用效應,扮演了極為獨特的交流角色,這是其它任何貨物在內涵或本質上都無法做到的。我們通過景德鎮瓷器,可以審視世界歷史中跨文化交流互動,考察各個國家、社會如何將中國瓷納入他們的藝術、宗教、政治與經濟事務。并探討這項商品如何反映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風”;景德鎮瓷業生產
一、風靡天下中華瓷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地區都能無師自通地制造陶器,但制瓷卻是中國人的發明,瓷器作為世界級的奢侈品,受到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人們的追捧,流行世界一千多年。在人類商品貿易史上,瓷器是有著極大影響力的商品,就其銷售范圍廣泛、銷售數量龐大、銷售時間持續不斷,和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貢獻而言,這都是任何其它商品無法與之相媲美的。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以獨家經營的方式,壟斷瓷器的生產與銷售。在公元7世紀的唐代,中國瓷器就開始向外大量輸出到朝鮮、日本、菲律賓、泰國、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14世紀世紀以后,中國瓷器已經開始運銷到歐洲了,近年來各地的考古發現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據估計,歐洲人最早可能是通過地中海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從阿拉伯商人手里得到中國瓷器的,由于數量不多,因此,傳到歐洲去的中國瓷器都被看作是無價之寶收藏起來,有的還用金、銀鑲嵌。目前,有記錄可査的最早的這類瓷器是匈牙利路易國王(公元1342一1382年)珍藏的,并于1381年鑲嵌銀子的景德鎮生產的靑白瓷。
在中國古代的對外經濟活動中,海外貿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明初,由于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宋元以來蓬勃發展的海上貿易一度衰落。明代中后期,海外貿易再度興盛,并呈現以往不同的特點:笫一,私人海外貿易飛速發展,規模龐大;笫二,私人海外貿易中心大量出現;笫三,與中國傳統貿易圈之外的歐美國家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貿易關系。
歷史上中國瓷器外銷歷史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國人主導的瓷器銷售階段。自唐代開始中國瓷器就開始向外大量輸出到朝鮮、日本、菲律賓、泰國、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這是單一的商品輸出行為;第二階段:中國周邊國家模仿造瓷階段。一些從中國學會造瓷技術的國家,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模仿中囯著名產瓷地的產品,仿制出類似中國產的瓷器,向海外銷售,例如日本伊萬里瓷。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瓷器雖然主要面對國外市場,但仍然是中國陶瓷文化主導的階段;第三階段:中國文化與銷售地文化的碰撞交流階段。中國瓷器從器型和紋樣上根據銷售地區的文化需要進行改變,如紋章瓷、克拉克瓷,正是在這個階段應運而生。克拉克瓷從出現到成熟的過程,既反映了銷售地顧客的意願,也保留了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第四階段:來樣加工訂制階段。當時中國幾個著名產瓷區幾乎成為國外訂制品的加工基地,瓷器圖樣呈現西方文化的審美情趣,這在外銷瓷生產上逐漸占有主導地位。
瓷器扮演了極為獨特的交流角色,這是其它任何貨物在內涵或本質上都無法做到的。我們通過瓷器,可以審視世界歷史中跨文化交流互動,考察各個國家、社會如何將中國瓷納入他們的藝術、宗教、政治與經濟事務。并探討這項商品如何反映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影響世界的“中國風”
中國的船舶航行到哪里,中國陶瓷產品就跟進到哪里,中國陶瓷文明的種子就播散到哪里。早在唐代,中央政府在番禹設置市舶司以管理對外貿易,中國的陶瓷產品就開始出口海外了,陸上絲綢之路所到的西亞和我國唐代海上東西兩條航線所及之處,都發現有唐代瓷器碎片。隨著唐代陶瓷生產的發展與對外貿易的加強,唐代瓷器在國際上的地位明顯上升。世界各國競相來中國販運各個窯口的瓷器。時至宋代,中央政府更加高度重視海外貿易,進一步拓展了瓷器對外貿易的市場,當時國家陶瓷三大出口基地就包含景德鎮。
行銷世界千年之久的中國瓷器,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外銷產品:青瓷持續白瓷、黑瓷、靑花瓷、彩繪瓷等。這些瓷器不僅說明中國陶瓷生產的連續大發展,還表明中外文化、文明持續交流的發展。輸出國外的中國瓷器對輸入國人們的文化生活,乃至社會生產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例如宋代黑瓷輸入日本,不僅影響了日本的陶瓷生產工藝,同時也影響日本的茶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日本人所崇尚的茶道,就是茶飲與黑瓷器具相結合所形成的茶文化,由此可看出中國瓷器對其生活的深刻影響。
元代景德鎮窯燒制的青花瓷,無論是釉料還是器皿圖案都與伊斯蘭文化密切相關,白色和藍色的搭配迎合了整個東方民族的審美愛好,體現的是一種歸于平靜、天人合一的意境。從伊斯蘭文化中汲取創作元素的青花瓷,行銷整個阿拉伯世界,這些瓷器今天已被視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中國與西亞地區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國友好往來與貿易交流不可或缺的實物依據。輸入阿拉伯世界的青花瓷,不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還促進當地的瓷業發展。15世紀初,阿拉伯人學到中國造瓷技法,生產出自己的靑花瓷。埃及、敘利亞和波斯陶工模仿景德鎮青花,設計出揉進中式文化特有元素的靑花瓷,兩個不同的地區生產出的青花瓷相互影響、交流,成就了一種新的魅力,迎合了世界范圍內廣泛認同的審美愛好。不僅如此,阿拉伯人把制瓷技術傳到西方,意大利威尼斯人安東尼奧學會了中國造瓷技術,制成輕薄半透明的瓷器。1627年,披薩城工人開始模仿阿拉伯藍色、隨后模仿中國青花,制成了軟質的青花瓷。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多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其中較精致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制產品,從17到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上行銷,成為世界性的商品,而景德鎮高質量的精美瓷器,則是外銷瓷主要組成部分。
三、景德鎮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早一座工業城市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書中說“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州郡產 ……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自燕云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自于景”兩段史料反映景德鎮瓷業產量大、銷路廣。
王世懋在《二酉委譚》書中記載“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淸代初期,沈懷淸說,“昌南鎮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乾隆初年,唐英在《陶冶圖說》書中記載:“景德鎮袤延僅十余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重。”
據淸代《浮梁縣志》記載:“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今有窯數達千座之余。……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這些史料反映景德鎮制瓷業盛況空前。
據初步統計,在17世紀的80多年中,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為主生產的中國瓷一千六百萬件。僅明代隆慶時期,明政府通過海外貿易,每年獲得的墨西哥鷹洋有200多萬,其中大多數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作為一種在世界范圍被廣泛認知和需求的經濟產品,逐漸超越其物質性的實用效應,而更多地發揮其商業性的價值效應,商業的力量將景德鎮瓷業向著適應國內外市場不同需求的多樣性方向發展。來自外部的商業信息和流行趨勢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方向。
由于景德鎮大量生產、出口外銷瓷,自明代到清代,以至于外國銀錢對景德鎮人來說并不陌生,能在當地直接流通。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在寄回法國的信中提到,景德鎮的天后宮就是單用歐洲一種銀帀——“皮阿斯特尓”直接建造而成的。明末淸初景德鎮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撰寫《中國古代科技史》系列叢書的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稱景德鎮“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榮獲諾貝爾獎的李政道先生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幾乎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也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互融、互動的發展史,在中國陶瓷史中,景德鎮書寫了濃墨重彩的最輝煌的篇章。
四、結論
在17-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景德鎮瓷器成為一種真正具有世界性身份的商品,所謂物質文化的“全球化現象”,中國瓷器的紋飾、色彩和形制,成為全球化最早、最普遍的展示。正如約翰·霍布斯所言:“在過去數千年的大多數時期,東方才是世界發展的主要推動者。而作為一種東方的發明創造--中國外銷瓷堪稱全球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