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彩
針對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20字的總要求,為落實這一要求,“五大振興”是強有力的行動載體,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為鄉村振興指明了具體方向。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已全面施工,我們必須要以“五大振興”為抓手,取長補短、重點突出,不斷實現“三農”工作的新突破。
一、推動產業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經濟強才能人氣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為此,必須推動產業振興,以增強農業發展質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
1.發展現代農業。依托骨干企業,發揮當地優勢,注重農作物良種繁育,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做好“農業+”的文章,拓展生態、觀光、創意農業,發展特色精致農業,引導農戶連片經營,打造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以取得規模效應,擴大農民收入。
2.注重品牌建設。把品牌農業作為核心競爭力,堅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堅持以人為本方針,確保吃的安全、吃得放心,除此之外,還要加大農產品品牌的營銷宣傳力度,加強產品認證管理,增強市場認同感,不斷向外拓展,力爭把品牌做大做強。
3.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對鄉村的帶動作用,引導三大產業交互融合,既要推動產業價值鏈上下貫通,促進三大產業縱向融合,也要開拓農業多樣化功能,實現三大產業橫向融合。縱向融合方面,以合作社為平臺,發展特色種植業,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實行采購、種植、銷售、技術指導一條龍服務,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橫向融合方面,拓展農業增效增收空間,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帶來更大更廣更持久的經濟效益。
二、推動人才振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強化人才第一資源意識,堅持“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多方舉措做好農業農村各類人才的培養與供給,以人才優勢推動鄉村振興。
1.加大對干部的培養力度。把農村一線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陣地,加強對駐村干部、對“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農業技術人員等的教育、培訓、監督和管理,打造一支專業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2.著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民素質提升等工程,打造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涌現出更多的行業領軍人物、新型農場主,讓這些“領頭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
3.吸引社會人才投身鄉村發展。建立有效激勵機制,讓農村的產業、環境吸引人、留住人,要支持企業家、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技能人才、黨政干部等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特別要以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退伍軍人、退休職工等為重點,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和“事業牌”,想方設法創造條件,不斷優化干事創業環境,把有志于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引進來”,讓真正想為鄉村振興出錢出力的人在農村有為有位、成就一番事業。
三、推動文化振興,加快建設現代鄉村文明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面對鄉村文化受到沖擊的現狀,鄉村振興更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要推動經濟發展,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讓良好的鄉風、民風、家風滋潤到我們每一個人。
1.深入開展鄉村文明行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農民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注重提升農民的科學文明素養,定期組織開展家居生活、倫理道德、親子教育、科學素質、健身運動、農村科普等各類培訓活動;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成立紅白理事會,提倡文明婚禮、厚養薄葬、文明祭祀,倡導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2.強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載體,建好圖書館、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服務平臺,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使更多資源向農村和農民傾斜,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優化鄉村文化產品供給,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比如送戲、送電影、送圖書等;加大對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的扶持力度,創作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積極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將文化與體育、旅游、互聯網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業態。
3.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主要針對農村傳統民風民俗和傳統美德,嚴厲打擊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加強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加強宣傳力度,對外樹起典型;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傳承,既要保護民間藝人,吸引年輕人學習傳承,又要與時俱進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進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和品牌化。
四、推動生態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逐漸豐富和完善,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新論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推動生態振興,讓鄉村“美”起來。
1.堅持美麗鄉村規劃先行。村莊是美麗鄉村的外顯之美。要根據自然稟賦特點,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堅持規劃引領,把規劃放在最優先、最突出的位置,按照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因勢而建、錯落有致的原則,不搞整齊劃一、營房式布局,不一味追求大拆大建,要從原有的村莊形態肌理入手,充分考慮群眾意愿、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內容,突出自身特色,實現“多規合一”。
2.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抓好垃圾革命,推進環衛一體化,按照“戶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運行模式,實現全日制保潔和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抓好污水革命,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貧困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高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抓好廁所革命,面向鎮村全面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改造,改善村民如廁環境。
3.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做好山林等地植被的保護工作,減少水土流失,控制泥沙進入江河污染水體。做好廢棄礦山、損毀山體等處的生態修復工作,回填客土,進行復綠,減少漏天污染和安全隱患。做好鄉村河湖、濕地、近岸海域等處的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工作,治理非法排污問題,修復濱海濕地,退耕還林還湖,還農村一個綠水青山、鳥語花香。
五、推動組織振興,鞏固黨的農村執政基礎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強有力的后盾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以打造過硬黨支部為基礎,推進鄉村治理,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使鄉村建設和諧有序、充滿活力。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選好人、選能人”的選人用人導向,把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村級換屆全過程,著力選好配強農村班子,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基層黨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教育活動,利用好“冬訓春訓”等形式,提高基層黨員知識和技能水平,實施黨員量化積分管理,積極探索農村黨員管理新模式,通過搭建平臺、聯系報酬考核等,鼓勵農村黨員干部干事創業;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將這項工作與精準脫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擺在同等重要位置,深入分析村莊特點,出臺方針政策,因村制宜、分類指導,并設立獎補資金,加大考核力度。
2.規范村莊自治。實行村級權力運行“標準化”,制定村莊“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為每項權力運行繪制流程圖,推動村干部照單操作,做到小微權力進清單,清單之外無權力;實行財務管理“標準化”,將村級財務收支逐項逐筆明細公開,讓村級財務在陽光下運行;實行民主決策“標準化”,建立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四議三審兩公開”制度,確保決策合情合理合法。同時,還要注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處理矛盾,注重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探索“互聯網+”基層治理模式,推動鄉村治理實現自治、法治與德治三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