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所在,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立身發展之基。從哲學意義上講“不忘初心”與“牢記使命”是有機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忘初心,就是在不忘理想、不忘本來、不忘群眾、不忘奉獻、不忘回望的基礎上牢記使命,其蘊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關鍵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初心”,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全黨反復強調的重要要求。從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測一大隊老黨員的回信中,首次提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寫入主題,并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綜觀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不忘初心”的提法、用法,可以發現“不忘初心”是一個既具有內在聯系而又區分層次的命題,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強烈的針對性。
在漢語字典里面,初心是做某件事最初的心愿或本義,也就是初衷,是一個出發點,而使命強調的是責任、任務和擔當,是一個歸宿點,初心和使命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初心的激發,使命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樣如果沒有使命為初心做引導,初心也必將偏離航向。從哲學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人的不忘初心就是在不忘理想、不忘本來、不忘群眾、不忘奉獻、不忘回望的基礎上牢記使命,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一、不忘理想,牢記信念,蘊含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
“理想”一詞,最初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在中國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今天,理想從一般的意義上講,就是人們所信仰、所向往、所追求的奮斗目標,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從哲學層面上講“理想和信念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理想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信念是人們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堅定信念;信念堅定,才能堅守理想,兩者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產主義確立為最高理想,鮮明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念、價值追求和行動綱領。“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從根本上闡明了科學信仰和科學理論的內在統一,使我們能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從世界觀上解決了信仰和科學的統一、價值和真理的統一問題。我們黨之所以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事業的正義性來自科學性,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問題,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解決當下最現實的問題。可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內在包含中國共產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我們的頂層設計不僅要有歷史和現實的依據,還要有科學理論的支撐,這樣才能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二、不忘本來,牢記使命,蘊含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本來,屬于“客觀存在”范疇,是指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其歷史背景及其蘊含的“客觀存在的基本事實”就是:“近代以來,隨著殖民主義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朽,中國的國門被打開,主權遭踐踏,領土被分割,中華民族久經磨難。”所以,中國共產黨的“本來”,就是在內憂外患、社會危機、艱難困苦的背景中誕生,且依靠人民奮起抗爭、浴血奮戰、一路“趕考”、收獲勝利。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誕生和發展歷程中所處的曲折、苦難和“趕考”的客觀歷史環境。
中國共產黨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政黨。這個黨不像西方政黨那樣輪流執政,而是要長期執政,近期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從發展的前景看,實現共產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持續不斷地努力奮斗才能完成。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這一論述闡釋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充滿曲折的,這就需要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倍加珍惜黨奮斗、創造、積累的成就基礎上,持續不斷的保持勇氣、定力和努力奮斗才能完成。
三、不忘奉獻,牢記責任,蘊含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不同于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商品的價值,從哲學上講,人的價值,就是指人對自己、他人乃至社會需要的滿足。一方面,從個人角度來講,通過奉獻行為,個人價值得以體現;另一方面,就社會而言,個人的奉獻行為滿足了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并得到社會的承認。簡而言之,就是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認為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是對人的社會價值本質的揭示。黨章要求:“黨員要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貢獻,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共產主義精神,也是共產黨員努力實踐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實際行動和具體體現,所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共產黨員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路徑。今天,我們必須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人最崇高的價值追求,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來,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四、不忘群眾,牢記宗旨,蘊含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它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向我們闡述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尊重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才能真正彰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最寶貴的政治品格。所以,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理念的堅持和發展。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相信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社會變革中的決定作用,要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主體地位來確定自己的行動,將人民的主體地位轉化為黨員干部的思想意識,融入并支配權力觀、事業觀、利益觀,使得群眾意識與黨員干部的權力觀、價值觀緊密聯系起來,轉化為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行動,真正做到讓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尊嚴感,進而真正實現黨的治國理政的最高價值。
五、不忘回望,牢記踐行,蘊含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回望,就是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經常回看走過的路、走好現在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才能把準方向、明確路徑。只有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效貫通起來,才能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
我們黨走過的路,既是充滿苦難、曲折、艱辛的路,也是充滿輝煌、光明、勝利的路。這條路,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不能忘卻。由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一句話就是強調不忘初心,不忘來時路。
為什么要強調不忘初心,不忘回望?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看,實踐決定認識,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不斷地發展,因為認識受到主觀和客觀各種條件的限制,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講的就是認識的曲折性和反復性,共產黨人對于真理的認識、對于初心的審視就是在實踐的淬火中得到檢驗。今天,我們不斷回望,就是從黨的歷史實踐中總結經驗,理解把握已經實踐檢驗的發展規律和正確認識,做到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以此指導我們新的實踐。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發展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都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今天我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實踐,其目的就在于理論上更加清醒、行動上更加堅決!
參考文獻:
[1]韓慶祥、黃相懷.中國共產黨怎樣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4.1
[2]人民日報社評論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言論100篇[M].中國方正出版社,2018.5.7
作者簡介:
盛麗萍(1983--)女,本科學歷,現為中共烏蘇市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黨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