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摘 ? ? ? ? ? 要] ?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環境下,醫護類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對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針對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問題與不足,從建設校園文化、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考核體系、打造職業化師資隊伍等方面入手探討高職醫護類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關 ? ?鍵 ? 詞] ?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28-02
開展職業素養教育和構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所在,醫護類專業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的專業群體,承擔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對職業素養的要求比其他專業更加嚴格,因此醫護類專業教育除傳授學生專業技能外,更應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1,2]。根據我國醫療環境和醫學專業教育的特點,通過加強醫學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醫護專業學生職業認同、醫患關系認知、角色認知,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使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是醫護類專業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首要任務。
一、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醫護類專業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維護人民身心健康的主力軍。職業素養對每位醫護類專業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社會發展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務工作從業人員的職業需求[3]。然而,在利益多元化的時代,醫護工作者在提供醫護服務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各種利益的誘惑,加之醫患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個別醫護工作者鋌而走險,在利益誘惑下忘記了救死扶傷的初衷。“過度醫療”“收受紅包”“重復醫療”等道德滑坡事件的出現,不僅損害了醫護工作者的神圣形象,而且阻礙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4]。因此,醫護類專業院校在進行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還必須承擔起對醫護類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的重任。醫護工作者除在從業時要求較高的職業素養外,同時需要不斷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職業素養,所以在對學校醫護類專業學生的培養中,要注重其終身學習和職業素養理念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現有醫護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醫護類專業職業教育只有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實現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并重,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護工作者[5]。
二、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問題與不足
(一)高職醫護類職業素養缺乏有效的課程體系
高職醫護類專業年限一般為3年,需掌握的專業課程知識內容較其他專業更多,去除頂崗實習至少半年或更長的時間,學生在校內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緊任務重。目前高職院校雖對職業素養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仍缺少有效的課程體系,職業素養教育僅僅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者幾門課程,沒有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部分課程內容與企業文化聯系不夠緊密,使專業和職業沒有實現很好的對接。
(二)高職醫護類職業素養教育內容和形式單一
醫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目前職業院校醫護類專業學生沒能依據醫護學生身心發展和具體的醫務工作需求進行職業素養教育,仍采用傳統的以思政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雖然思想政治教育是職業素質教育的基礎,但不能完全替代醫護專業學生這種特殊的職業素質教育。加之學校開展職業素養培養的形式單一,主要采用思政課堂教育、講座和學生志愿者活動等形式,與專業結合不夠,教育實效性一般。
(三)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未納入在校學生評價體系
多數高職院校學生評價體系中,未納入職業素養評價指標,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忽視學生隱性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考評,使得考評體系失去其應有的導向作用和參考意義。隱性的素養如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協作精神等很難通過傳統的考評體系來評價,這種單一化的評價體系未能有效考核高職院校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導致學生不重視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限于技能層面,缺乏職業化的師資隊伍
高職醫護類專業“校企合作”的思路多限于專業技能層面,忽視了對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的培養。醫護類專業在課程教學中關于企業文化、職業規范等方面內容的教育涉及甚少,學生很難理解職業素養的真正內涵。部分專業教師也因缺乏醫護工作實踐經驗,在專業知識理解和掌握上還存在不系統、不全面的現象,教師只注重價值觀念的宣講,缺乏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很難自覺認識到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一)優化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強化課程思政教育
醫護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加強思想道德、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設置思政課、職業人文基礎、現代互聯網技術應用與素養等與職業素養培養相關的公共基礎課程,設置傳統文化、社會責任、人文素養等職業素養相關的選修課程或專題講座。各專業(群)根據自身特色,依據基礎相通、資源共享的原則打造培養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技能及職業基本素養為目標的專業課程體系。所有課程建設標準均體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重視職業素養精神培養。依據醫學崗位需求和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教育部規定的教材內容基礎上,強化職業道德,拓展職業素質,將醫學倫理、衛生法學、生命科學等醫學相關內容融入思政課程、公共外語等公共課的教學內容中,同時也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堂教學中,在專業教學中注意挖掘專業知識體系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專業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強調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職業素養精神的培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與育人相統一。
(二)豐富校園文化,弘揚醫護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對醫護專業學生砥礪德行、陶冶情操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優化校園文化,加強人文背景下醫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宣傳。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將醫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為核心的職業素養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形式和內容相統一。借助標語標牌、LED屏、校園出版物、微信公眾號、大學城空間等媒介多途徑來宣傳、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宣傳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以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醫護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公益活動、勤工儉學、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踐行職業素養,建設愛心特色校園文化。
(三)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育手段,實現教育路徑多元化
積極探索PBL教學模式、網絡空間教學、翻轉式課堂、游戲化課程、同輩協同學習等教學方法改革,校企協同共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規范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訂單班等教學模式,切實把校企合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PPT展示、實際案例等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在討論中加深學生對職業素養的理解,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德觀。在樹立職業意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養成職業行為習慣,如設置職業場景、臨床技能模擬中心等,使學生在學習體驗中了解和掌握醫護人員職業行為標準;通過PPT展示、實際案例等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在討論中加深學生對職業素養的理解,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德觀;運用實踐教學法,如角色扮演、角色體驗等方法,讓學生擔任醫生、護士、病人等多種角色,讓學生了解醫護崗位的行為規范和標準,能用適合自己崗位的語言、動作做出適合的事;組織學生到孤兒院、養老院、社區進行義診、醫療知識宣講等愛心活動,到臨床進行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踐,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職業素養的理解和學習。
(四)強化校院合作,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和選拔
不斷完善教師下醫護單位頂崗的廣度和深度,繼續培養素質過硬的“雙師型”教師,加快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職業院校醫護類專業學生師資隊伍,發揮教師在職業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和專業能力教育方面的引領作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主動邀請醫護工作人員進校向學生講授醫療單位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明確學生價值取向,規范學生言行舉止,培養學生獲取企業需求的職業素養。將醫療單位管理機制、學校育人機制及傳統文化融入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實踐過程中,實現校企真正深度融合、協調育人。
(五)加強職業素養習得認證,建立科學職業素養考評體系
醫護類專業職業院校可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工程”,落實素質拓展學分和學業學分相結合的畢業制度,建立職業素養習得考核評價體系,加強職業素養習得考核,對考核合格的學生,畢業時給予頒發職業素養習得認證證書。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利用科學的職業道德教育考評體系來分析學生的職業道德表現,有助于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水平的提高,保證職業院校醫護學生的就業職業素質,促進醫務工作者隊伍職業道德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翠.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教文匯,2016(2):61-63.
[2]唐煥韶.醫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醫學職業精神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0(29):89-90.
[3]彭勇軍.醫學生職業道德社團活動課程化的思考[J].職業教育,2016(8):29-31.
[4]王笑顏.利用微信平臺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培養的路徑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5):229-230.
[5]張麗紅,李英.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及醫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醫學與哲學(文社會醫學版),2010(5):64-65.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