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喀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已成為喀什地區各級政府領導人民治理喀什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保障。在喀什,公務員作為祖國西部邊疆地區行政機關的重要組成要素、行政權力的實際行使者,其依法行政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關鍵詞:喀什市;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建設;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1]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當前政府與社會管理、經濟結構等均處于轉型及迅速的變化之中。同樣,喀什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具有其特殊的經濟、社會、人文、宗教環境,多民族的區域特征形成了其不同的行政方式。在喀什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等26個民族,喀什是屬于少數民族居住相對集中的區域。喀什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種的自治地區,各民族的歷史發展水平、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均不相同,如何使喀什市不同部門公務員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服務于人民群眾,這就鍛煉和考驗著民族地區各級公務員駕馭全局、控制復雜局面的綜合管理能力和行政執法能力,以及相對應的專業技術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于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2]“要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3]
一、加強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有利于推進喀什依法治區
歷史和實踐啟示我們,法治是治理國家最好的一種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4]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無不奉法治為治國之道。黨的十五大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以此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這一治國方略寫入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予以保障;黨的十六大又將依法治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2004年3月22日,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明確提出了今后十年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具體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及措施,是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
依法治區,對于喀什而言,要求喀什建設法治喀什,社會是法治社會,政府是法治政府。推進依法治區的進程要求喀什各級政府及其公務員必須依照法律規定,在法定的權限范圍內,以法定的程序,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喀什的各項公共事務。習近平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5]在依法行政中,法律是行政機關據以活動的標準,各族公務員依法行政就是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的集中表現。喀什的各項法律、法規主要靠行政機關和眾多公務員去落實,由此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喀什依法治區的進程。因此,提高喀什各級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是推進喀什依法治區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
二、加強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是構建喀什法治政府重要前提
2004年國務院印發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實施綱要》,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的宏偉目標。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根本保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建設法治政府、實行依法行政顯得異常重要和緊迫。
提高公務員在法治政府中依法執政能力是建設喀什法治政府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政府一定要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履行職責,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該放權的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6]法治政府應是政府從決策到執行及監督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權利與責任緊密相聯,集陽光政府,有限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的一種政府形態。建設喀什市法治政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下,對喀什市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環境已經并將繼續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提高喀什市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及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它關系到行政機關的形象,和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養成,顯然它已經成為建設喀什市法治政府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
三、加強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建設利于促進喀什和諧穩定發展
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自然、歷史以及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也不斷擴大。相對于全國,喀什缺乏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市場化進程起步晚,市場制度建設滯后。歷史經驗證明,無論是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維持統一、公平的競爭秩序,解放、發展生產力,還是加快科技教育進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套反映客觀規律、為多數人認同并得到嚴格執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都要求政府規范運作,依法辦事,以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尤其是在祖國西部邊陲的喀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還不夠協調,更需要強調法治來解決發展中的諸多問題與矛盾,市場經濟的自主、平等、誠信等原則,必然從客觀上要求實行法治。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運行,都需要法律的調整、規范、引導、保障和服務。
總之,要加快喀什發展,要實現“穩喀興喀、科學發展、開放創新、富民固邊”和喀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就必須把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作為喀什的基礎性、全局性工作。對于身處祖國西部邊疆的喀什公務員來說,他們既是邊疆地區重要的人力資源,是也實施地方行政管理活動的主體,擔負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艱巨任務,他們對于促進喀什經濟的快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4
[2]、[3]、[4]、[5]、[6]、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61、62、11、87
作者簡介:
趙國平(1981--)男,新疆喀什人,中共喀什地委黨校政治理論教研室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