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妮
[摘 ? ? ? ? ? 要] ?根據粵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剖析當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根據實際需求,科學設置專業課程、提升“雙師型”師資比例和質量,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并根據粵東地區人才培養需要,提出以市場需求為主導進行專業建設、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企業全程參與教學、打造富有潮汕人文精神的“創業教育”特色,建立適合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合當地需求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關 ? ?鍵 ? 詞] ?粵東地區;人才培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184-02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由于歷史基礎、經濟發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廣東高等教育資源分布還極為不均衡,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薄弱,尤其是粵東地區,是廣東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高校數量卻屈指可數,而當地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具有服務和應用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粵東地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及培養模式就顯得極為關鍵和重要。
一、粵東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粵東地區,包括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汕尾市四個地級市。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涌現了如潮汕職業技術學院、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揭陽職業技術學院、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等烙有當地地域特色的高職院校,各高職院校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校企協同、多方合作培育各類高技能人才。他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堅持“工學結合”模式
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最早追溯到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并稱之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李克強在第十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指出,“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努力造就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產業大軍”。如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開發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計要充分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對企業職業崗位分析是專業課程設計的起點和基礎,以職業崗位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要求為依據,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方法,構建以核心職業能力為基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二)突出“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揭陽職業技術學院按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業共融、互聯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實施精準對接的精準育人,完善校企合作對接機制,大力實施“精準對接 精準育人”,營造校企“共建、共享、共贏、共長”的新型關系,培育高質量的技能人才,助推粵東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如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從企業的用人標準,從企業生產崗位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使學生實訓環境緊密貼近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崗位開展教學活動。校企雙方不僅共同制定符合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還采取企業考核模式,引進行業技術標準,共同開發教學內容和專業技能課程,共同承擔并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就業工作,形成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結合,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備與崗位技能要求相匹配的專業能力。
(三)強化“訂單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原則,培養適合當地經濟發展、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例如揭陽職業技術學院開辦軍埔電子商務精英班,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中創建“中誠雙元制班”,參照德國“雙元制”辦學模式,充分發揮企業的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測室、車間等對學生技能培訓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制定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采用1.5年+1.5年的培養模式,學生前一年半在校學習,完成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的理論和實訓學習;后一年半在公司,完成部分專業課程、專業實訓和生產實踐學習,第六學期為頂崗實習,協議內容還包括在企業建立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實習與就業基地,校企雙方開展產學研合作等。
二、粵東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置與當地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粵東地區高職院?;旧鲜窃谡蟽灮胤皆兄袑?、技校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合并起來的,部分專業設置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不相匹配,一些院校缺乏創新,如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共開設59個大專專業(含方向),其中19個專業為師范教育專業,占比總專業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專生10821人,師范類學生4309人,師范生的占比接近二分之一。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共開設29個專業,其中19個專業為師范教育專業,占總專業的一半以上。高職院校專業“同質化”傾向明顯,專業設計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粵東地區第三產業迅猛發展,需要大量的各類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更需要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因而在粵東地區需要大力發展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術教育,讓專業設置與粵東地區的地方經濟發展特點相適應。一方面,加強對傳統專業的調整、改造、拓寬專業口徑,提升專業內涵,提高傳統專業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及時增設一些急需專業,如陶瓷工藝設計、服裝設計、機械精加工等專業,滿足粵東地區對專業工科人才的需求。
(二)師資素質與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
粵東地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教師中一半以上是由原中專學校轉過來的,還有相當數量是近幾年剛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專業技術應用領域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十分缺乏。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比例較低,“雙師型”教師占比不高。
(三)人才培養同質化明顯
同質化問題主要是指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在辦學方向、發展規劃、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教育培養等方面相互模仿,較少結合本校實際辦學進行規劃布局,導致學校發展缺乏特色?;洊|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同質化明顯,首先,相同專業的人才培養差異化小,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傳授知識缺少學校品牌特色,教學方式方法更是大同小異,區別不大。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汕尾職業技術學院、揭陽職業技術學院三所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文化教育大類專業,包括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英語教育、歷史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體育教育等專業基本一致,培養模式雷同。與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缺乏互促共進。其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簡單。粵東地區高職院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將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中職人才培養方案糅合起來。最后,教學模式與方法單一。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模仿,沒有將自己的教學理念融入其中,教學模式與方法趨同、缺乏創新。
三、粵東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考
(一)以市場需求主導學校專業建設
高職院校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進行課程和專業設置,教學過程中突出實操訓練,著重培養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夠處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在粵東地區職業教育中,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優化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協調,也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
強化個人能力與職業匹配度,實質上就是提升職業教育市場的針對性,滿足市場需要。例如,普寧被譽為“粵東明珠”,是聞名全國的商貿名城,有“普寧國際商品城”“普寧國際服裝城”“普寧國際輕紡城”。坐落在普寧的潮汕職業技術學院,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成立了服裝產業學院。推行公司化教學模式,采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學方法,聘請“無框西裝”設計先行者、教授前來授課,建有若干多功能品牌展廳、校外實戰基地、無框西服高端定制工作室,為學生提供第二實踐課堂。
(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其中,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鼓勵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學校派出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學習。學校要從體制機制上支持學校教師通過各種渠道提升實際操作能力,鼓勵教師參與專題培訓研討,學習借鑒。還可從行業、企業中引進理論水平高、具備多年工作經驗的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補充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不足的實際問題。粵東地區四所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不高,為了加快“雙師型”隊伍建設,要:(1)強化制度建設,改革傳統的人事制度,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理念,鼓勵“雙師型”教師干事業,提高“雙師型”教師待遇;(2)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在校教師參加各種素質培訓班和專業技能認證,考取相關資格證書,報銷培訓考證費用,對到企業參加實訓鍛煉的老師,發放實踐補貼,在崗位聘任或職稱晉升時優先考慮具備“雙師”資格的教師,享受相對應的待遇。
(三)鼓勵企業全程參與教學
行業企業可以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學校的課程改革和課程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符合企業人才崗位需求,實現地方院校教學過程、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無縫對接,培養地方行業企業緊缺的應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辦學有利于整合雙方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滲透、互相支持、資源互用、優勢互補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
邀請行業企業聯合學校辦學、深入學校辦學、融入學校辦學,實現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上班時的工作情況,為學生將來進入企業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潮汕職業技術學院跨境電商實戰學院通過“跨境電商實戰課程—跨境電商實戰輔導—真實跨境電商實戰實踐”模式,為學生提供速賣通、亞馬遜、WISH、敦煌等跨境電商實戰創業平臺。依托跨境電商實戰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項目實訓及實戰,每個學生除了系統地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外,還教授其國際貿易崗位實戰經驗,從而使學生一畢業就具有一定的實戰能力。
(四)打造富有潮汕人文精神的“創業教育”特色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錢賺的地方就有潮商。潮汕人勤奮堅強、誠信善良、團結友愛,潮汕地區經商氛圍濃厚。在粵東地區高職院校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創造機會、烘托氛圍,加強課程體系建設,開設創業基礎、創業思維等課程,將創業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針對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開展實訓教育,針對創業學生提供孵化環境和扶持保障,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如潮汕職業技術學院于2012年成立創業學院,開設跨境電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堅持“學業創業兩不誤,知識財富雙豐收”的培養目標,培養和成就了一大批有創新思維、有經濟頭腦、有實戰技能的電商創業老板和自主創業者,涌現若干身價千萬的創業明星,其中百萬元以上的學生老板200多人,良好的創業氛圍和創業教育,使更多的大學生把自主創業作為實現人生夢想的舞臺。
總之,粵東地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粵東地區四所高職院校要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特色、人文素養等,把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上升到為地方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高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加強以市場需求主導專業建設、提高“雙師型”隊伍比例、加強校企協同育人、打造富有潮汕人文精神的“創業教育”特色,培養高素質、強技能、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服務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徐偉航,王積天.中外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2011(1).
[2]李克強.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努力造就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產業大軍[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8/c_1120938692.htm.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