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誠
[摘 ? ? ? ? ? 要] ?回顧我國目前關于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研究,闡述聽障兒童早期干預的相關概念,介紹主要研究方向: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聽障兒童的家庭康復;聽障兒童的心理干預,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優勢與不足,希望對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關 ? ?鍵 ? 詞] ?聽障兒童;早期干預;研究
[中圖分類號] ?R764.5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42-02
一、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研究
早期干預一般是指0~5歲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包括教育、營養、醫療、心理咨詢、社區服務及家庭養育指導等內容)的介入服務,用以減輕障礙對個體各方面發展的影響,預防障礙所帶來的各種問題繼續存在于兒童以后的生活學習中。
在研究中,通常將早期干預分為從出生到兩歲和學前三至五歲兩個年齡段。在這兩個年齡段中,早期干預所提供的服務大致相同,只是存在細微差異。從出生到兩歲這一年齡段較注重基本能力(如基本動作技能、認知、語言等)的教育,而三至五歲更注重語言閱讀、認知社會性發展等,主要為入學做準備。但在實際研究中并沒有將這兩個階段做嚴格分別。
早期干預不僅包括教育部分,還包括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兩個部分。早期發現是通過觀察記錄、專業評估,對個體障礙類別和程度做出鑒別的過程。例如,對聽覺障礙兒童的聽力能力進行評估以判定其聽力損失的程度。早期治療具有醫治、康復的作用,但更多地指補償性的醫療康復服務,如人工耳蝸植入、佩戴助聽器等。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是為對聽覺障礙兒童進行教育做好必要的準備,以提升早期干預的效果。
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目標:根據聽障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用科學的方法發掘聽障兒的聽覺、視覺、觸覺、運動覺等其他感官代償功能的作用,教會聽障兒聽和說,建立聽障兒的有聲語言體系,發展他們的語言交往能力,使聽障兒接受教育獲得知識,促使其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為他們回歸主流社會做好準備。
(一)關于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的語言研究
賀利中(2009年),著力點是言語行為發展方面的研究,文章借鑒了美國哈佛大學語用研究框架,采用國際通用CHIDES兒童語言資料系統、INCA-A母子言語互動交流行為編碼系統以及CLAN數據分析程序對4~6歲重度聽障兒童與其健聽母親言語行為發展進行研究發現:(1)4~6歲漢語重度聽障兒童在言語交流行為中的三個水平上所使用的類型種類隨年齡逐步提高,但未見顯著性年齡差異。(2)言語交流行為中的三個水平上,聽覺障礙兒童言語行為類型使用的比例和使用率隨著聽覺障礙兒童年齡的增加都有明顯的增加,其復雜程度體現了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其他語言發展的相關狀態。(3)聽覺障礙兒童在與其健聽母親言語交流過程中主要存在言語傾向類型、言語行動類型和言語變通類型,這種言語交流行為的存在體現了兒童語用能力和認知的發展。田麗麗,劉旺,從成因、早期發現、干預三個方面總結了目前聽障兒童在早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發現和進行干預的一些簡單方式。張蕊,趙琦(2001年),選取個案進行干預康復,并將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干預對策,分別為重點培養語言能力,促進心理健康,一體化教育。
(二)關于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的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教育指在家庭中每個成員自始至終接受教育活動的現象,不僅是父母之與子女的教育,也包括子女之與家長的影響,這一教育過程貫穿全人生。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目的在于補償、發展潛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養育環境,打好早期教育,努力與學校、醫院、社會合作,獲得盡可能充足的資源和支持,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特殊兒童早期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隨機性、感染性、權威性、針對性、全面性、終身性、責任和倫常性等特點,針對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秉持正確導向、理性施愛、與時間賽跑、培養孩子生活常規等基本規則。劉勝林(2010年),從家庭的角度對聽覺障礙兒童進行早期干預,文中以支持兒童必須從支持家庭開始的理念,綜述了西方國家近年來有關聽覺障礙兒童家庭應對以及以家庭為中心早期干預的研究和研究結果,總結了家庭應對兒童聽覺障礙的困難、策略,介紹了以家庭為中心早期干預的主要特點,旨在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我國聽覺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和家庭支持提供一些借鑒。
楊影、孫喜斌(2013年),聽力障礙嬰幼兒家庭早期干預計劃發展,包括早期干預的組成、參與人員與效果。介紹了國內外以家庭為主的早期干預模式。國外早期以家庭為主的干預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康復人員進入家庭,每周為聽覺障礙兒童父母提供1~1.5h干預信息,如干預資源、策略和交流方法等;另一種是家長集中到社區、殘聯或專門的康復機構,由教師或治療師為家長培訓、提供康復知識和康復方法。國內常見的聽覺障礙嬰幼兒早期干預模式是家長和聽障兒童到康復機構同訓的方式進行康復,每周進行3~5次康復訓練,首先對家長普及康復知識和康復技能,之后制定康復目標和方案,經過階段性評估結果和兒童的實際情況,幫助家長制定和調整階段性康復計劃。周而復始,形成康復機構和家庭結合的方式進行康復訓練。同時,根據兒童的生活環境和習慣,制定個別化的家庭康復方案。楊明利,袁茵(2007年),通過訪談調查方式對農村聽障兒童早期干預進行探討,重點依托農村的經濟、文化、觀念比較落后這一現實狀況,并建立起一種家庭康復的模式指導其早期干預的實行。該模式為六個階段:前語言理解階段、語言理解階段、口語萌芽階段、完整句掌握階段、主體語法掌握階段、自我言語階段。
(三)關于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的心理方向研究
早期干預時期聽覺障礙兒童心理方向的研究也進行了很多的實驗,如人格研究,這其中就包括有人格特征、自我控制、影響人格的因素等方面。張福娟,劉春玲(1999年),以《特殊兒童人格診斷量表》為工具,對上海地區303名聽覺障礙兒童個性進行評定,揭示出兒童個性特征的基本狀況:聽障兒童表現出與普通兒童不同的個性特征,與智力落后兒童相比有顯著的個性差異,聽障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隨年齡增長而發展。王桂賢(2013年),選取68名2~4歲的聽障兒童進行康復研究,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分析聽障兒童的聽覺記憶,臨床并給予強化語言輸入、輸出的早期干預,能明顯改善聽障兒童的自身狀況,存在積極有效的治療,臨床意義重大。王雪,陶乙霆(2014年),針對聽障嬰幼兒家庭早期干預的建議中提到,可以從完善支持系統、重視家庭參與、開展康復培訓等方面進行工作。
二、聽覺障礙兒童早期干預研究述評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
對聽障兒童早期干預的研究較為缺乏,落后于其他國家,在各方面構建取得的成就有不同,以下就研究不足可分為幾個層面:(1)關于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方法,方法眾多,效果不一,推行較難。主要的康復方法有“醫教結合”“情境教學”“聽說并重”“個性化”“手語輔助”。由于特殊兒童的獨特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立針對性康復方式最為有效。(2)聽障兒童早期干預中家庭康復較少,家庭的基礎條件參差不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限制,導致家庭康復的效果不明顯,錯過最好的康復治療時間,康復模式構建不完整,康復內容缺乏,康復手段貧乏,康復效果差異明顯。(3)在心理干預方面進行的研究更為缺少,由于早期干預中,康復師和家長的關注點在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心理方面的干預并未得到足夠重視,而關于心理方面的研究也是為了幫助聽障兒童的聽力和言語方面的發展而進行的,研究內容單一化,形式較為固定。
(二)未來的展望
針對以上研究的局限,以后的研究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開展:(1)早期干預的模式構建,專業機構(學校)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彼此在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處于何種地位;(2)家庭康復應該如何改善和建立,家庭作為兒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受到來自主要養育者的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家庭康復的構建勢必成為聽障兒童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3)重視心理干預研究,人的心理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小培養和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格對聽障兒童而言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威廉·L·休厄頓.特殊兒童:特殊教育導論[M].第七版.孟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賀薈中.聽力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賀利中.聽覺障礙兒童言語行為發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10):54-56.
[4]劉勝林.聽覺障礙兒童的家庭應對和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干預[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5(1):19-24.
[5]楊影,孫喜斌.聽力障礙嬰幼兒家庭早期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7):620-622.
[6]趙麗娜.我國聽覺障礙兒童人格研究述評[J].綏化學院學報,2012,32(4):25-27.
[7]張福娟,劉春玲.聽覺障礙兒童人格特征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9(3):22-25.
[8]李祚山,孔克勤.關于聽覺障礙兒童人格的一項研究[J].心理科學,1997(9):509-513.
[9]楊明利,袁茵.農村聾兒早期干預現狀分析及對策[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9):31-33.
[10]王桂賢.基于心理語言學的聽障兒童聽覺記憶的臨床探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24).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