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武超 李菱菱
[摘 ? ? ? ? ? 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很多地區依然存在貧困落后的現象,因此開展扶貧工作非常必要。而教育作為改變貧困現象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廣泛關注,并建立起教育精準扶貧政策,但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所開展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對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為對目前我國民族地區所開展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情況做進一步了解,以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教育精準扶貧重要性的論述,分析目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詳細介紹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策略,以此來助力民族地區的發展。
[關 ? ?鍵 ? 詞] ?教育扶貧;助力;精準脫貧;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5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61-03
一、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性
(一)教育精準扶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近期的主要目標,使扶貧工作成為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扶貧工作重點在于貧困群眾,通過教育精準扶貧手段可以更快地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現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教育精準扶貧主要工作內容如下:(1)對農村和貧困地區教學設施進行改善,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和完善多種融資渠道等方式,改變農村學校基礎設施落后現象;(2)改善貧困地區學生的飲食問題,確保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3)擴大對貧困落后地區招生名額,使貧困地區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走入大學殿堂,接受高等教育,為未來建設家鄉做出貢獻,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資源。
(二)教育精準扶貧是體現公平的重要方式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多勞多得的分配方式,但在分配過程中,需要注重公平性原則,開展教育精準扶貧是體現公平的重要方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現實社會中確實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開啟教育精準扶貧模式能使落后地區教育現狀得到有效改善,對貧困群眾來講是一種相對公平的措施,對落后地區經濟現狀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2)貧困地區在經濟方面比較落后,教育可以有效地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現狀,所以貧困地區的學生需要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條件,包括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等,使學生能夠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三)教育精準扶貧是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
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人民群眾的主人地位應該得到體現,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幫助他們走出貧困,享受更多物質和精神方面的事物,能夠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隨著我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逐漸開展,使貧困學生能得到同樣的教育機會,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知識和技能。但是,目前我國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不斷挖掘工作中的困難點,堅持并克服這些困難,使貧困地區的學生能夠享受更多的教育,從而改變家鄉貧困落后的面貌,是我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目標。
二、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了多年,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成就,例如義務教育全免費,對學生進行生活補助,實現了高等教育對口招生等,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獲得教學的資格。但是,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無差異性
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首先需要對貧困家庭落后情況進行了解,找到經濟落后的根源,從而能夠制定更合適的扶持政策。家庭經濟情況得到改善后,學生享受教育的概率會有顯著提升。目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無差異性的現象非常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已經實施了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但很多貧困家庭依然無法承擔學生上學時高額生活費,使學生面臨輟學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國家雖然免除了學生教育費用,對學生生活費用進行一定的補助,部分學生依然會因這個原因輟學,無法更好地享受到義務教育;(2)我國采取義務教育免學費制度,但這些學生在上高中之后,依然無法負擔高額學費,很多學生的學習生涯止步于高中,而我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采取無差異性的扶植政策,從而導致一些困難學生、特困學生無法享受到更好的扶持政策,無法更好地解決這些學生的教育問題;(3)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除了對學生免除學費之外,還需要找出家庭貧困的原因,并針對貧困問題出現的原因對癥下藥。如果學生無法享受高等教育,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使其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由于我國貧困人口過多,而貧困家庭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調查工作無法做到全面覆蓋,只能通過當地村鎮組織進行簡單的匯總,從而阻礙了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二)教育主體精準扶貧的難度比較大
教育精準扶貧不僅要對困難家庭進行扶持,還需要加強當地教育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但是根據本文的調查和研究顯示,教育主體精準扶貧的難度比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這是困擾貧困地區教育現狀的主要問題,教育設施薄弱無法滿足更多學生的上學需求,圖書、教師資源、實驗儀器等資源非常匱乏,教育設施落后使學生無法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學,與發達地區學生相比,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教育條件的落后,無法吸引優秀教育人才進行支教活動。(2)生源流失現象非常嚴重,一方面,很多學生由于無法負擔教育費用,需要輟學打工補貼家用,這些學生雖然內心渴望上學,但是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被迫選擇輟學,這也是目前貧困地區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會選擇進入教育條件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學習,從而享受更多的教育資源,提高自身教學效果。但是,很多學生由于出生在貧困地區,在進入大城市接受教育時,心理方面容易出現自卑的情況,而且由于成長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適應的情況,可能會存在繼續輟學的情況。(3)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很多優秀的教師不愿意進入貧困山區進行支教,導致教師資源的招聘工作很難開展。很多教師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之后,如果有機會則會進入發達地區進行工作。即使很多教師愿意到貧困落后地區進行支教,但由于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最終也會放棄支教的想法,從而使貧困山區的教師資源落后的情況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三)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考核難度比較大
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內容發生了改變,對應考核內容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才能夠更好地審核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效果。通過本文的調查和研究得知,當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考核難度比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考核內容無法體現科學性特點,當前針對教育精準扶貧考核工作制定了一些考核目標,如以貧困地區孩子入學率、輟學率等作為統計,但在考核過程中,很多地區可能會為了績效考核效果好,存在虛報數量的情況。而且,考核工作是以學生參與九年義務教育的數量來進行的,但是很多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后,無法繼續進行高中甚至大學的教育,這種只重視教育數量,不重視教育質量的考核方式,無法全面體現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果;(2)考核工作內容無法體現區域差異性,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來講是面向全國貧困地區進行的,但是不同貧困地區落后的情況不同,考核內容也應該體現出差異性的特征。但是,目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考核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無法真正體現公平性的特征,無法更加精準地反映工作成果,也無法提高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效果。
(四)貧困地區的宏觀制約
在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時,貧困地區自身發展情況對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人均收入低,雖然國家減免了義務教育時期學費,但生活費、高中甚至大學的學費很多家庭依然無法承擔,存在很多學生輟學打工或者務農補貼家用的情況出現;(2)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非常艱苦,如很多地區缺少淡水資源,需要到很遠的地方獲取水源,從而導致孩子的教育條件非常艱苦,他們需要將部分精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無法一心一意地讀書;(3)貧困地區的家長素質較低,認為讀書無用,打工或者務農可以及時補貼家用,減輕家里的生活負擔,讀書需要花費很多錢財,雖然獲得高中學歷,但是依然需要進城打工,所以很多家長反對孩子上學,甚至反對他們接受義務教育。在義務教育免費的情況下,依然存在家長要求孩子輟學的情況。(4)宣傳工作不到位,很多貧困地區的家長不知道義務教育已經減免了學費,貧困家庭還可以領取補助等政策,卻依然認為義務教育需要花費很多錢,所以產生了讓孩子輟學的念頭。而且,很多群眾不知道可以通過申請貧困補助、免學費入學等福利,讓孩子可以圓上學夢。
三、以教育精準扶貧助力民族地區發展的策略
(一)完善教育客體的精準識別工作
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是針對貧困學生的,因此需要精確地識別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的客體,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所以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精準識別扶貧教育客體。為此,可以參考以下幾點:(1)完善建檔機制,對適齡兒童建立完善的檔案,包括家庭收入情況、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狀況等;在建立檔案過程中,要求貧困地區做到公平、公正、實事求是,拒絕隱瞞不報、謊報、漏報、錯報等情況。健康機制需要對外進行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和舉報,使檔案內容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對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做到精準識別,為后續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2)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需要做到精準識別工作,學校方面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了解孩子在上學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及時向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成員反映情況,為學生采取減免學費、生活費,提供教育補貼等,降低孩子輟學的機率;(3)相關教育部門需要到各學校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學校在教育基礎設施、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完善的解決方案。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成都市《2018年幫扶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工作方案》相關做法,通過項目援助的方式開展學校結對、學生選培、教師互派、遠程教學、師資培訓等方式,通過學校之間相互結對的形式來實現學校之間的重點幫扶,讓貧困地區的學校、教師、學生能夠零距離借助到重點學校優厚的教學資源,享受教育幫扶的實際益處。此外,該地區專門針對彝族地區學生實施的“9+3”計劃更是很好地實現了民族地區農牧民子女的就學問題,使其可以免費享受完善的中職教育。
(二)落實教育主體的精準扶持政策
教育主體是開展義務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相比其他發達地區來講,貧困地區教育主體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也需要針對教育主體采取精準扶貧政策。為此,我們需要結合本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情況對現行政策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調整,如學習《關于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意見》相關內容,將民族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重點環節;學習《中國農村扶貧開展綱要(2011—2020)》將邊疆地區、民族地區人民的扶貧教育作為工作重點,促使扶貧人員在意識上加深對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重視;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相關意見,凸顯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對扶貧人員的教育扶貧實踐工作作出具體要求,使其能夠切實落實民族教育發展相關政策的要求。
(三)完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考核機制
為了確保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效果,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對工作的開展過程和取得的效果進行考核,具體參考以下幾個方面:(1)進一步完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考核內容,在過去考核工作中,考核內容比較單一,無法全面地反映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無法進行針對性地改進,所以需要對考核內容進行不斷完善,如加入學生心理狀況的考核、學習成績的考核等。同時,在進行考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盡量將考核內容進行量化,更加真實地反映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效果。(2)讓貧困地區群眾參與到考核工作中,貧困地區群眾是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受益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工作效果,因此這些群眾需要參與到考核工作中,指出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群眾包括學校的教師、貧困家庭的家長、貧困學生、當地教育機構、政府機構等相關人員,他們通過參與考核工作,可以對扶貧工作進行實時監督,也能夠不斷完善考核工作的內容。(3)擴大考核工作的周期,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部分學生可以完成義務教育的內容,一些優秀的學生可以完成高中甚至大學生的教育課程,因此如果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進行考核,就需要擴大考核工作的周期。不僅要對當前扶貧工作的內容、開展過程和取得的成效進行考核,同時還需要觀察、記錄學生在享受義務教育后的未來發展,能夠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待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果,使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可以影響更多的學生、更多的家庭。
根據本文的分析和論述可知,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能夠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培養更多人才,進一步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通過對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意義的研究,我們真切地看到了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必要性。同時,在對目前我國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現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也看到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在未來工作中,我們要堅定科學發展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下,不斷整合各方資源優勢,在政府、學校、社會等共同努力下,不斷完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從教育精準扶貧識別、政策、考核等方面對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以此來助力民族地區的發展,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讓更多的適齡兒童得到應有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善鑫.教育精準扶貧視野中的民族教育依法治理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2):88-93.
[2]劉長庚,鄭品芳.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對教育精準扶貧實踐的指導[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6):1-6.
[3]查志遠,檀學文.教育扶貧的基層實踐創新:海南省及瓊中縣教育精準扶貧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5):127-136.
[4]溫培華.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職業教育扶貧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3):165-166.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