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宸
[摘 ? ? ? ? ? 要] ?針對經驗論哲學對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試圖通過從科學的界定入手提出唯理論重構的路徑,提出科學的規定性只有在與非科學的對立關系中才能得以確立,認為科學的本質是必然性的形式,只有通過邏輯演繹才能完成科學體系的建構,并對所面臨的問題和疑問做出解答。
[關 ? ?鍵 ? 詞]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理性;范疇;演繹邏輯
[中圖分類號] ?B027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132-02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是德國唯理論哲學最終結成的碩果。但是,由于二戰以來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受到了不小的挑戰,主要是經驗論哲學從實證主義出發,指責辯證唯物主義難以獲得證明,特別是波普爾聲稱馬克思主義哲學難以證偽[1],故而是偽科學。這些爭論本質上是歸屬于經驗論哲學試圖顛覆唯理論哲學的體系,故而對辯證唯物主義而言,首要的是在于其自身的唯理論即理性主義的重構。而重構的起始則是科學的界定。
一、實驗科學與唯理論體系的危機
科學奠基于古希臘哲學,是西方理性主義的產物。早在前蘇格拉底時期,巴門尼德就提出區分真理與意見之路,認為哲學與科學的對象應當是永恒的存在,而不是變化的現象。[2]推崇理性,貶斥感性便是現代以前西方哲學與科學的原則。
但是,隨著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由于對知識與科學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經驗主義也進入科學方法論,對理性主義形成了嚴峻的挑戰。不少哲學家認為,科學是由經驗知識所構成的,是歸納得來的,而演繹邏輯只能帶來同語反復,帶不來新的知識。
經驗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挑戰,并不是在方法論上的補充,而是對科學體系的消融與解構,不同的經驗命題仍然在頑固地對立中,故而對科學要么采用跳躍的方法將不同的學說強塞在一個理論之中,要么就分裂為難以調和的對立學說。這樣科學便不是真理,而是巴門尼德所說的意見。
這種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近代理性主義自身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堅持自身的原則,而與經驗的方法論進行調和,進而導致自身體系的解構。這是因為如康德所言,科學就是運用人類的先天理性即形式,對現象世界即質料進行整合,其實質就是形式與質料的關系。形式如果不能維持自身的同一性,那么質料的雜多就會成為主要的原則。但是,理性主義方法論的混亂首先是出現在科學概念規定上的混亂。因為方法論不是外在的,而是科學的規定所賦予的。由此,理性主義自身的危機也就帶來了對辯證唯物主義乃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錯誤的認識。
二、科學與知識的界定
關于科學的界定,首要確立的問題是:所有的知識都是科學嗎?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科學的概念出現泛化。越來越多的知識被賦予科學的稱謂,使原本古希臘對科學的規定被消融。
巴門尼德劃分意見與真理的意義就在于告知我們,大部分的知識只是屬于意見,只有少量的部分是真理即科學。就主客關系而言,知識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而科學是認知世界方式中的一種,但卻是最準確與高級的方式,是知識的自覺形態。
以往對科學的認識往往不是從科學的規定本身出發,而是任意摘取關于科學的描述作為其本質的規定,這是很不科學的。概念是體系演繹的基礎,如概念是未經批判的,那么體系自身也是難以成立的。而概念的規定不是概念的屬性,而是概念之為概念的界定,是其得以存在的特質。因此,科學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規定即特質在與非科學對立的關系中獲得。這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界限,即某物只有在與他物的關系中獲得規定[3]。
那么,具體的非科學是什么呢?從我們日常的劃分來看,應當有神秘主義的預測術、巫術、靈感體悟等。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而言,這些非科學的方式同樣帶給我們豐富的知識內容,某種意義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茖W并不是指導我們生活的唯一形態,非科學也不是絕對沒有應當存在的空間。弄清楚這一點對防止科學的泛化是至關重要的。正如黑格爾所言,絕對的有等于絕對的無,科學概念的無限制使用就是取消科學概念的規定。
唯有在科學與非科學的對立關系中,經驗主義關于科學標準的規定才能在邏輯上反映出自身的矛盾。按照經驗主義,科學的界定是獲得新的知識,是應當可以被證偽的,其方法論是預測—檢驗。那我們依照此判斷來檢驗科學與非科學的關系:就獲得新知識而言,玄學中的參禪體悟與科學相比并無一二。由此可以看出,經驗主義在界定科學,錯誤地將對比的對象定位于形而上學,沒有將其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之一來對待,導致其設定的標準對科學與非科學而言是同一的,起不到任何區別的作用。
三、唯理論的科學觀
按照理性主義的觀點,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不在于其是否認知世界,而在于如何表述對世界的認知。科學比之于非科學而言,其最本質的特征是,科學的規定是可以重復檢驗的,是必然的,而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所在。非科學的玄學等認識方式可以保證這次乃至數次它的命題是成立的,但是不能保證它的永久成立,而科學是要保證的。也就是巴門尼德所說,科學處理的是永恒的存在即“范疇”??茖W的表述即是邏各斯,其必然性是由概念的演繹所保證的。
一門學科乃至科學是否走向成熟就在于其是否建立了穩定的知識演繹體系。對科學研究,其所仰仗的并不是一時的創新,而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步步推進,倘若知識的體系不能形成必然的邏輯聯系,那么推進又談何而來呢。
經驗主義對科學的界定往往忽視邏輯,偏重于創新、懷疑等否定性的規定,但是這種否定只是抽象的否定,似乎新的科學學說是建立在全盤推翻舊學說的基礎上成立的。這顯然是不成立的??茖W發展史中新學說對舊學說的否定是揚棄式的否定,是在舊學說的體系之中演繹而來的。故此,辯證唯物主義所揭示的乃是一完整的學說體系,其對于個別的證偽是難以撼動其根本的地位。
四、唯理論重構與實體學說
對于辯證唯物主義而言,唯理論的重構首要解決的是潛藏于我們思維之中關于理性所形成的一些謬見。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作為邏輯學的拱頂石——實體學說的重新挖掘。
經驗主義認為邏輯學所涉及的只是形式,故而演繹邏輯只能是同語反復,不能帶來新的內容,這是不準確的。邏輯學在亞里士多德時期是涉及內容的,只是近代以來邏輯學被閹割為概念、判斷與推理,忽略古希臘時期邏輯學中的重中之重是它的實體學說,也就是邏輯學所以成立,是建立在實體學說之上?,F今的形式邏輯只是將實體學說簡化為處理感性的方式,只是能夠提供抽象的共相。實質上,實體學說是要將現象的雜多統一于范疇之內,是具體的概念。[4]從邏輯學而言,主語要包含謂語更多的內容,實體作為主語盡管是最為抽象的,同時也是最為具體的,因為它在演繹之前,首先進行的是從現象到概念的抽象。故而,對科學而言,演繹體系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同語反復,而是具體概念外化的過程。
不少科學哲學學說也在強調范疇的作用,不過是使用“范式”這個概念。但是“范式”并沒有從必然性的角度來把握科學,它所做的只是換個方式來看待、解釋世界。這樣科學就不是真理,而是諸多對世界解釋體系的集合,思維與存在也就斷裂了。那么,問題就在于這些相對的解釋體系又是如何銜接構成嚴謹的科學體系呢?既然每一個組成部分是相對主義的結論,它們之間又怎么能互相作為前提呢?最終的結論只能是科學的取消與徹底無知論的恢復,甚至無知本身的判斷對主體而言也是沒有能力進行的,這就是抽象的無。科學的研究必然是思維與存在的統一,這統一的基礎是范疇,范疇是表述的主體,其表述的內容是“不變之變”,就如同亞里士多德對實體和屬性的區分一樣,你可以認為實體的某個屬性是假的,因為屬性在不斷變化,但是實體本身是存在的。范疇的提出并不是對某類現象的抽象,而是對該學科所面對的內容的抽象,是此學科的基石,就如同歐式幾何中的公理一樣??茖W進步的邏輯就在于范疇自身的深化。
五、結語
由此看出,辯證唯物主義中唯理論重構首要的是對科學自身規定的再界定,這也是科學哲學作為科學得以成立的基石。當然,方法論的重構是很艱巨的過程,但是起點是最關鍵的。只有正確劃分科學的對象,才能確定科學的界限與特質,即必然性,進而堅持唯理論自身即形式的同一性,[5]最終是能深化、鞏固辯證唯物主義體系的。
參考文獻:
[1]武曉蓓.“卡爾·波普爾論批判性思維”[J].教育現代化,2018(32):203-205.
[2]陳兵.“巴門尼德〈真理之路〉與古希臘哲學的理性主義”[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3):38-44.
[3]秦龍.“黑格爾存在論中“界限”的辯證運動”[J].湖南社會科學,2014(3):33-37.
[4]鄧彥昌.“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對其邏輯本質主義的影響”[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64-69.
[5]曾冰.理性的蛻變:從古希臘到近代哲學[J].社科縱橫,2016(11):86-90.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