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生生不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的包容特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碰撞、交鋒,競相創新發展、激烈博弈的背景下,認識理解中華文化包容性及其價值,對傳承文明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化解文明沖突十分必要。
關鍵詞:中華文化;包容性;價值
一、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質和優勢
“包容,其基本意思是寬容、接納。具體是指行為主體在面對與己不同的事物或思想時,能夠無偏見地容忍與積極面對,并與之互學互鑒、交流融合,共同提升與進步。”[1]從包容的內涵看,包容意味著對多樣的尊重,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這是包容文化的基本特征。中華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持續不斷地吸納著異域文化和域內各民族地域文化,“包容性”特征貫穿于中華文化發展的始終。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在對域內各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上。域內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借鑒,共創中華文化、共傳中華文化。在歷史上,中華文化并非單一的漢族文化,無論是漢族文化,還是匈奴、契丹、鮮卑、遼、金、蒙、滿等民族的文化,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政策,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燕趙地區原有的地域文化;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堅持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語,不遺余力的吸收漢文化。沿著歷史的軌跡追根溯源,我們深深地感受道沉淀于5000多年的文明記憶,在傳統文化“包容性”浸潤下,各地域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及其體系。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包容性還體現在對異域異質文化的吸納和同化上。在歷史上,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也曾產生過文化碰撞與沖突,但終被原有文化所消化融合。其中源于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后,同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融合發展,在包容的中華傳統文化吸納、創新下,最終融入到了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衡山南岳大廟、鎮遠青龍洞的“三教合一”,也是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典型例證,人們各依其教,各求所歸,和睦相處,和諧共存。
中華文化因其強大包容力,使我們的文化能夠“博采眾長”,在內容上“博大精深”,創造出最具生機活力、流光溢彩的中華古文明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是非常寬容的,秉承著包容思維,先哲們提出了“和為貴”、“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思維方式,始終以包容開放的心態欣賞接納不同和差異,這是中華文化和其它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包容使中華文化呈現出 “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磅礴氣勢和雍容氣度,造就中華文化強大的吸收和同化功能,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二、傳統“和文化”鍛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特質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核心概念和價值精神追求,是形成包容文化的歷史底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先后提出了 “和為貴”、“和而不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無不展示著中華文化包容萬物的博大情懷和風范。那么,什么是和呢?“和”是指多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中不同構成要素之間形成的一種和諧相處的關系。從“和”的文化意蘊看,“和”是以尊重“不同差異”為前提的,中國古代先哲們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孔子以其獨特的智慧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尊重差異的整合下包容多樣性,對不同文化群體和不同思想主張能給予尊重和接納,和而不同”是對包容文化的最好詮釋。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和諧、崇尚和諧”,“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協和萬邦”、“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思想,對天地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人際之和、萬邦之和,都凸顯了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可貴品質。把“和”作為一種道德追求,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文化,成就了“包容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蘊。
三、中華文化包容性的時代價值
1.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對中華文化文明的傳承起著重要作用
包容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文化的發展需要包容,文化的開放創新需要包容,包容為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創造了寬松環境,包容的文化因其博大的胸懷而能博采眾長,包容既是先進文化的體現,也是先進文化文明在“傳”與“承”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機制和自我更新發展的根本機能,只有包容才能確保文化文明發展的持久生命力。華夏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且傳承至今的文明,就源于它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從不固步自封,而是開放包容,能夠不斷借鑒和吸收其它文化有益的成分為己所用,所以才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充滿著生機與活力。”[2]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文明證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延續至今的關鍵,正是這一特性激發了文化自身的創造潛力,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吸納著人類一切文化文明的優秀成果,使文化文明擁有源源不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生機活力,文化文明因而能有序穩定的傳承下去,保證了中華文化體系的連續性、完整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對文化文明的傳承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近代,由于閉關鎖國,中國的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發展遭遇重大挫折,從反面也證明了沒有包容開放的心態,故步自封,文化也難以持續發展、突破和創新,失去了文化的自我更新和發展的能力,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國包容文化又一次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如饑似渴地消化吸收著來自外部世界的一切優秀文明文化成果,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中國文化包容性發展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任何一種文化要想挺立潮頭、歷久彌新,都必須保持開放包容的品格和氣度”,[2]這也是先進文化文明發展歷久彌新的魅力之所在。
2.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是我們的重建文化自信的歷史根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關乎國運興衰和民族未來的時代課題,事關民族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演化中,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從未中斷過,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建立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從文化的內在特質看,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一大優勢就是它的包容性。“具有包容與融合特質的文化才是大氣、厚重、有底蘊的文化,具有善于吸收與借鑒特質的文化,才是鮮活、強壯、有生命力的文化”,[3]這是我們民族得以存續和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支撐條件,也是我們重建文化自信的底氣和來源。新中國成立僅僅幾十年再度頑強崛起,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里,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應歸功于中華包容文化的巨大影響。無論是鄧小平為了解決國家的統一,以包容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見,提出的“一國兩制”,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近些年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和實踐,無不是中國包容文化在政治、外交等領域的延伸、運用和發展。經過苦難的時代之后,中國又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歷史以自己的耐性證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所蘊藏的時代價值和功能,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實力增長功能,不僅不處于劣勢,而且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屹立不倒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建立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有必要深入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包容價值理念”的時代意義。
3.包容的中華文化為化解文明沖突提供新的路徑
“隨著全球化在各領域的不斷深入與拓展,世界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文化認同、文化沖突的問題日益凸顯”,[1]多元文化的并存與碰撞已成為一種毋庸置疑的常態,全球化下的生存,不同文化間的包容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當代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我們很難從西方文化中找到答案,強行推行一元價值觀,試圖用一元取代多元文明,否定文明的多樣性,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今的現實都已經證明,它帶來的后果必然是沖突、對抗、戰爭甚至毀滅,而倡導“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思想觀念的中國文化,以其“包容性的文化價值理念精神”為解決人類文明沖突提供了全新思路: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華文明以有別于西方世界戰爭對抗的方式解決問題。如中印的洞朗對峙事件,中方以極大的耐心,包容的姿態最終化解了這場危機,凸顯了中華包容文化的“文化價值觀”和對“協和萬邦”的治世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訪問美國時就指出“太平洋夠大,足以容下中美兩國”,顯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情懷;2013年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這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包容思想在新時代的繼承和創新性發展,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凸顯了中華包容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為思考人類的未來,化解文明的沖突,推動世界的和平,治理全球性的發展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最佳方案,一經提出就贏得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總之,伴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和“一帶一路”的宏大實踐,海納百川、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跨越了時空與地域的界限,對全球化今天的人類和平發展意義必定十分深遠。
參考文獻:
[1]張占倉、牟虹、藺斯鷹、劉曉龍.中國包容文化的歷史貢獻與創新發展[J].中原文化研究研究,2018(2)
[2]周東娜.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發展及其當代啟示[J].理論學刊,2014(12)
[3]全柱.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4)
作者簡介:
黃文艷(1968--)女,廣西荔浦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