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爽 呼亮 單冬冬
摘要:實踐育人是高校九大育人體系之一,是實現大學生理論和實踐融合的重要途徑,能夠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地方師范院校的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面臨著地域限制、創新創業基地制度不完善、創新創業基金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于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的完善和創新。
關鍵詞:創新創業 實踐育人 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034—02
在實踐中培養青年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是實踐育人的重要目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青年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創新意識缺乏,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地方師范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新創業背景下,實踐育人的重要意義。
一、背景
1.新時代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新時代立足于時代之基,著眼于全人類的共同發展,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力量不斷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理念。這些創舉的提出不僅依賴于中國源遠流長的智慧,更是中華兒女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凝聚成的碩果。師范院校應當不斷加強自身創新創業思維導向,引領廣大青少年樹立創新創業思維,滿足時代需求。
2.國家創新驅動剛需
創新能夠驅動國民經濟發展并且保證經濟的穩步增長。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時代對高校的迫切要求。[1]未來的國際競爭將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國家對人才和創新成果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在這一實際剛需的基礎上,國家為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其中包括創業場地政策、創業貸款政策、創業稅費減免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支持。
3.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了2035年的總體目標即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的行列。這一目標的確立就要求高校不斷改革和創新教育體制,創新教學育人的形式,大力推進實踐育人優勢。在高校實踐育人的基礎上以創新創業為引領,完善高校實踐育人體制,加快高校的轉型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步伐。
二、面臨的問題
1.自然地理位置的限制
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是促進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地方師范院校地理位置較偏僻,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相對較少。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運輸等條件限制,創新創業實踐育人的發展也受到影響。
2.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投入來源有限
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不同于普通的實驗室或教室,不僅要為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實踐場地、創新創業培訓,還要進行創新創業的模擬訓練實踐,因此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需大量經費的投入。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只有少部分來源于合作的企業、研究院所等,經費不足直接影響平臺的建設。
3.創新創業基地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創新創業平臺不僅要求大學生具備創新創業的硬件能力,更需要高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后勤等多個職能部門相互合作,并且與校外的企業或者社區連接和協調,很多地方師范院校缺乏系統完善的制度,在管理實踐和實施細則等環節比較薄弱。因此,提升地方師范院校的創新創業基地硬件設施、規劃基地的發展方向和藍圖尤為重要。
4.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不強
當前,多數大學生的學習仍然處于理論層面,不能將理論知識融入創新創業實踐當中,無法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缺乏創新創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樹立正確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觀念,
三、途徑
1.以專業實習促進校企合作
在校實習是大學生由學生身份轉為社會一員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能否從學生角色順利轉化為社會角色的重要階段。[2]這一時期,大學生將長期學習積累的理論知識、動手技能以及學習的概念規范等內化成自身的品格和行為規范,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校企合作能夠為大學生的專業實習提供平臺和途徑,在實習崗位上能夠實際接觸到理論中的實踐技能,從而激發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激發創新靈感,提升實習質量,促進校企合作。
2.鞏固和豐富社會實踐途徑
社會實踐是高校實踐育人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高校實施專業教育的要求[3],同時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效對接,促進大學生知行合一、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4]新時期,高校應當不斷深化大學生實踐教育,緊跟時代背景,結合地方師范院校的特色,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鞏固、發展、豐富地方師范院校的社會實踐體系和途徑,做到與時俱進。
3.完善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育人的機制
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機制的研究對于整合教育資源、拓寬教育途徑、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科學化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5]完善和創新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機制應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的探索。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創新創業意識,鼓勵教師組建創新團隊,積累創新創業的平臺和材料,逐步完善團隊化建設進程,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整合,在國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建設科技園、創業園、示范基地等著力建設高校—社會—企業“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機制。
4.雙線強化創新創業意識
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基地是服務學生、服務教學的軟硬環境,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是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的根本目的。[6]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必須堅持學生為主體的建設理念,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要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思維,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和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的重視,完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的獎勵制度,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從而激發教師新的創業思維,形成寬視野、多角度、現代化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增強大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工夫,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這不僅是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硬件基礎。在創新創業背景前提下、在大學生當中開展實踐育人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完成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過渡,培養大學生以創新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婧婧,趙國靖,李校堃.產教融合背景下醫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的新探索[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48(8).
[2] 徐宗敏,孫景民.專業實習促進職高生社會化過程的教育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6):31-32.
[3]于博瀛.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高教論壇,2008(8):67.
[4]方正泉.創新創業視域下社會實踐育人實效的調查與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6(6):69-73.
[5]謝羚,王顯芳,牛小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育人機制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 2016(6):119-123.
[6]李鵬,張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的探索與研究——以河北科技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