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航
摘要:從鄉土文化線索出發,以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和鄉土版畫的創作取向為重點,論述近十余年來河南鄉土版畫及風情版畫走過的歷程。河南版畫在魯迅先生所引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大氛圍下開始起步。在近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地域性基礎,并在此基礎之上受新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新的特點和面貌。河南版畫由此開始逐步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關鍵詞:河南版畫 地域性 鄉土繪畫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131—02
鄉土繪畫線索作為河南版畫中最為明顯和突出的特征,始終貫穿于河南版畫的發展過程中。幾千年來,鄉土藝術特點普遍存在于河南地方藝術中。無論是戲劇、文學還是國畫、油畫和版畫,河南鄉土特色一直都是創作的重點素材。大多數藝術家在鄉土繪畫中保留了最為淳樸和真實的河南風貌。河南版畫作為河南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鄉土繪畫的特點。
一、鄉土繪畫和傳統書畫的概況
鄉土繪畫和傳統書畫是河南美術創作中最為突出的兩部分。尤其是鄉土繪畫,占據了河南美術創作的重要位置。很多藝術家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出發,描繪了廣闊土地上河南人的精神生活和創造。鄉土繪畫和傳統書畫也逐漸成為河南人民的精神財富之一。
近十余年,涌現了以李伯安、丁中一、馬國強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畫家。李伯安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勤奮作畫。在山水畫領域,有謝瑞階、龔柯、鄭玉昆、郝石林、徐玉慶、喬溪巖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采用中西結合畫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藝術家基本以河南農村風景為主題,在創作中比較注重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花鳥畫方面,王繡、薛爾納、王克印、李春樸、劉德功等一批老中青畫家以不相同的、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展現了河南花鳥畫的風貌。
鄉土繪畫與傳統書畫的特點是基本采用寫實的手法,并且帶有河南人的精神面貌。北方獨有的韻味和兼容特點也是鄉土繪畫和傳統書畫的亮點。具體來說,鄉土繪畫和傳統書畫繼承并且發揚了北方人自強不息、樂觀豁達的精神面貌。
二、代表人物陳天然、王威的版畫
在河南版畫創作隊伍壯大的前期,濃厚的鄉土氣息緊緊圍繞著創作主題,大多數鄉土版畫直接或間接取材于豫東農村的風光或者是農民勞作場面,受制作方面的制約,很多作品采用簡便快捷的黑白木刻制作手法。
在河南版畫近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鄉土線索作為十分重要的線索,一直保留到今天。對于多數藝術家來說,鄉土線索緊密圍繞和貫穿整個藝術生涯,其作品中質樸的生活和藝術氣息常撲面而來。很多藝術家都是農民的兒女,鄉土題材是他們長期堅守的選擇。厚重的黃土地,樸實無華的耕作場景,真實的勞動場面,歷經藝術家的選取和提煉,成為他們寶貴的精神創造。當藝術工作者的情感與這些生活場景合二為一的時候,故土的思緒就像鄉土版畫一樣,讓人記憶深刻,樸實無華的藝術特征成了一種美學概念。
鄉土版畫跟隨河南鄉土文化一路走來。鄉土版畫的代表性人物首推陳天然先生和王威先生。在兩人的版畫作品中,多次出現關于河南農村風景及人物的描繪。
陳天然先生出生于1926年,河南鞏義人。從1955年創作《收工》開始,在陳天然先生的創作過程中,故鄉與家園這兩大要素成為其最主要的表達內容。其中很多作品中都多次描繪了天空、土地和牛群。在他的版畫作品中,除了顯而易見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外,還有一些手法帶有明顯的象征主義的傾向。在60年代以前,陳天然先生的許多作品中,營造氛圍和烘托氣氛是放在首要地位的。其中的人物只是用來點綴和陪襯。1970年以后,在取材方面,作者依舊使用河南農村場景,但是人物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如《瑯瑯書聲》和《書店》這兩幅作品。《瑯瑯書聲》刻畫了黃土地上擁有美好未來的下一代正在茁壯成長。《書店》則表現了勞動耕作之余,新一代農民的變化。這個時候,版畫作品里的人物不再是簡單的點綴,而是成為主題了。這一時期的改變,充分說明了作者藝術觀念的更新。
70年代,作者淡化了現代文明的變革影響,利用家鄉、土地、羊群等因素繼續找回自我的精神歸宿。這種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回歸之旅。在同一時期的許多作品中,畫面多強調構成因素,所提煉出來的畫面大多為塊面化。很多作品失去了鮮明的主題,對于自我內心世界的感受放在畫面的首要位置。陳天然先生于1984年創作了自己藝術生涯中最后一幅版畫《安居樂業》。藝術家十分適當地將鄉土線索與本我的藝術境界結合起來,看似普通常見的勞動場景因藝術家的創作而變得不普通。在后期的藝術創作中,故土風光被籠罩在安詳與和諧的氣氛當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處理得相當完美,也流露出了對于建設美好家園的強烈愿望。
王威,1930年生于河南省杞縣。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歷經幾十年,王威先生從未中斷過版畫創作。他的作品藝術特征比較鮮明,作品中的絕大多數都在反映鄉土線索。
貼近生活、走進時代是貫穿在王威先生整個藝術生涯的創作特征。他的作品內容非常豐富,大多數作品是關于農村生活的描繪,部分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明的建設。作者將普通農民的生活場景處理得十分耐人尋味和感人至深。根據畫面情況,作者大多采用黑白木刻或套色木刻的表現方式。長期以來,作者將不同時間段的不同場景的生活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版畫作品,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
三、鄉土版畫的創作取向和演進
鄉土版畫創作和都市版畫創作的兩大藝術觀念組成了河南版畫藝術創作中的兩大亮點。隨著版畫藝術創作觀念的不斷更新,鄉土版畫創作也逐步發生改變。鄉土版畫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是簡單地把生活美變成藝術美,或者簡單地把美好愿望融入畫面中。鄉土版畫創作觀念由以前的“宏觀敘事”逐漸變為“微觀敘事”,從理想化漸漸變為日常化,從而更加真實地反映平凡的生活。
河南版畫中,有一部分創作理念及方式方法是從老一代藝術家那里傳承而來的。隨著時代的改革與發展,都市文化的興起與普及,河南版畫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現代藝術的精神。鄉土線索與都市線索從一定程度上貫穿在河南版畫創作的過程中,兩大線索在一定時期也有不同的轉變與交融。正是兩種觀念的沖突、交融以及共存,使河南版畫忠實地記錄下了黃土地上河南人的生活,成為一部活著的歷史。
河南版畫自新興木刻運動逐漸開始起步和發展,在整個過程中,既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河南版畫在某一方面忠實地記錄了多年來這一地域的真實面貌,反映了這片土地上廣闊的社會歷史進程。多數河南籍版畫藝術家受老一輩影響,藝術語言和表達內容反映了強烈的地域性特征。這一特征在西方藝術思潮全球化的過程中并沒有消失,反而依然頑強存在,并且會繼續保留下去。
參考文獻:
[1]常平安.癡情的鄉土歌手——談陳天然版畫[J].美術學刊.2010(4).
[2]周舉.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版畫藝術語言的演變與發展[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
[3]李允經.中國現代版畫萌芽期創作評價[J].魯迅研究月刊,1995(9).
[4]潘愷.現代版畫藝術中的平面性探析[J].四川戲劇,2018(1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