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看來,我國從小學開始就重視應試教育。在一切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背景下,學生的閱讀狀況及閱讀能力非常讓人擔憂。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如何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是文章作者、學校以及社會應該認真對待的關鍵問題。因此,文章作者首先通過闡述小學生閱讀的意義入手,其次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外自主閱讀的現狀,最后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出了方法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4-0137-02
一、小學生參與閱讀的意義
1.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呈現了國內外各種形式的社會生活,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能夠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閱讀在人類的成長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大多由教師推薦,大部分是優秀作品。通過閱讀,學生在閱讀情感渲染方面比課堂教師灌輸效果更真實、更快。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更加重視閱讀,讓學生通過生動的故事和作者產生心靈共鳴,升華情感,凈化心靈。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與普通課堂教學相比,閱讀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反映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使學生提高識別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學生閱讀文章,可以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可以用來學習其他學科,也可以提高學生寫高質量文章的能力。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為了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文教科書的基本知識,還要引導學生課后閱讀。例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之后,學生能夠理解并感受到父親聽到兒子聲音后的情感。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父子之愛,讓學生更加孝順自己的父母,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埃·奧·卜勞恩的《父與子》。教師重視教材文本教育的同時,注意拓展學生的閱讀,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小學生閱讀的現狀分析
1.學生閱讀興趣不高
小學生不喜歡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會主動進行閱讀的小學生很少,他們往往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的閱讀。學生在課后沒有進行閱讀,是因為沒有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的指南,教師只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驅使學生自我閱讀和學習。
2.閱讀缺乏指導
要想小學生喜歡上閱讀,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小學生感覺到讀書的樂趣,他們選擇的書籍,大部分是圖文并茂的書,可能是童話故事書,漫畫書等,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沉迷于漫畫書。也有很大比例的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作為學習材料的補充。當然,這與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有很大關系。這也反映了小學生的盲目性和娛樂性。學生只會閱讀他們感興趣的書,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給予指導。
3.缺少閱讀的習慣
許多學生沒有計劃地閱讀,沒有思考,或為閱讀而閱讀。另外,他們還缺乏深入的閱讀,也很少有學生在閱讀課文或課外讀物之后,會主動寫日記,記筆記的學生也很少,除非是教師的要求。并且現在的學生閱讀效果極差,主要表現在學生的閱讀速度太快,對文章理解不夠透徹,無法理解文章作者表達的感情和思想。
三、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與建議
閱讀是一個從簡單到深入的過程。首先,我們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簡單、易懂、有趣的書,如圖畫書,簡單的故事書,通過圖片和文字的結合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深化閱讀內容,不要讓學生停留在固定的閱讀階段。
1.以故事激趣
教師可以在剛開始的時候經常給學生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小片段等,勾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讓學生對聽故事產生渴望。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制造一點小心機,比如,故事講到正精彩的時候,突然停止,不講了,學生還想聽,怎么辦?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己去找后邊的故事。我個人覺得這也是一個挺好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從愛聽故事,到書中讀故事,然后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2.互動的師生共讀
為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為了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經常舉辦“教師和學生閱讀一本書”的活動。在閱讀的基礎上,與學生討論書籍、講故事,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學習《魯濱孫漂流記》的選段之后,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本書,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閱讀《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教師可以和學生先一起制訂一個閱讀計劃,然后根據閱讀的內容來進行閱讀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閱讀一本書或更多的書,然后與老師和同學交流。
3.做好課內外閱讀的延伸,拓寬閱讀渠道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如果學生掌握了精讀和泛讀的要點,能夠確定要點、掌握要點,并能理解文章中的詞、句,那么,就說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這些方法,課后閱讀會更加流暢。當我們在課堂上教學一些課文時,我們可以安排學生瀏覽相關的文章、材料等。學生應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閱讀原著或類似書籍,以交流知識。這樣,把課堂活動擴展到課外活動就很自然了。
4.因人而異,靈活采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閱讀
由于年齡、閱讀水平、興趣和愛好的不同,學生在閱讀時一定要成為閱讀小能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風格,分類指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風格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科普書籍,可以使用瀏覽和閱讀的方法。如在第一篇文章中,根據內容,選擇重要的句子閱讀。教師要根據內容和需要,確定哪些書適合瀏覽,哪些書適合閱讀,哪些書適合采用閱讀和瀏覽組合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閱讀效果。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嚴格要求,教閱讀方法,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探索自主閱讀教學方法十分迫切和必要。閱讀教學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也是學習更廣泛的科學知識的基礎。這種特殊的地位也要求我們不能忽視閱讀教學。學生的低閱讀能力是漢語學習中的痼疾。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自主學習、促進自我發展是自主閱讀的基本目標,也是閱讀教學的本質,能使學生具有真正的獨立人格。
參考文獻:
[1]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41-42.
[2]吳小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2017(6):53.
作者簡介:姚曉燕(1972—),女,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