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高職院校協同企業“走出去”研究起步時間并不長,一些專家學者積極開展此方面思考和探索,也取得一些優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介紹國外高職教育協同“走出去”的寶貴經驗和戰略模式,并介紹了個別學校和行業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采取具體措施,這為后續深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職院校;企業;走出去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批的中國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紛紛“走出去”,他們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海外招工問題尤其突出,當地技術工人水平偏低,文化認同感不夠,而國內員工人力資源成本高。因此,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成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產教協同升級成為重中之中。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配套制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倡導職業教育走出國門,協同中國企業積極培養國外工作的技術骨干人才。2017年1月,國務院《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和職業學校沿著“一帶一路”建立辦學、研發機構,助力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目前,學術界開始關注這個新問題,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不知指出。
一、研究現狀
(1)介紹西方發達國家高職育輸出概況。歐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輸出經驗豐富,值得我國借鑒。黃華(2010)指出美國高等職業教育輸出實踐經歷政治服務導向、雙向交流發展到全面的市場化輸出的三個階段。卞延竹、余絲(2017)分析德國福伊特中國培訓中心的建立和運行特點,指出只有根據市場準確定位,提供不同類型職業教育培訓,并爭取國外政府機構的支持,才能立足國外職業教育培訓市場。最后,指出“走出去”的高質量職業教育培訓對中外雙方都有重要意義。
(2)介紹國內幾種典型的校企協同“走出去”戰略模式。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和多重機遇,我國一些高職院校進行了“走出去”工作的諸多探索,陳沛酉(2017)指出主要有高職院校主導的跨境教育模式、行業企業主導的校企協作模式和政府統籌主導的“魯班工坊”模式。高職院校主導的跨境職業教育模式有以聯合學位培養、項目銜接等形式的項目合作模式;以師生交流、訪學偉形式的人員流動培養模式;以獨立學院、合作辦學等形式的機構跨境流動合作模式。行業企業主導型模式是以行業或者企業牽手高職院校的培養模式,企業主導的典型代表是中航國際成套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行業主導的突出代表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2016 年3 月,在天津市政府的倡導下,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大城府大城學院共同建立“魯班工坊”。2017年,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兩家院校與大連機床集團攜手,在印度和金奈理工學院建立印度“魯班工坊”。行業企業主導的模式里的典型代表有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企業主導的典型代表有中航國際成套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民營企業主導的有江蘇紅豆集團等。其中,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理事長單位,張慧波(2018)指出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整合政府、學校、企業各種已有資源,成立“發展中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院”,共建“中非(貝寧)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構建新型的“政校企”新型培訓模式,通過多種措施推進高職教育辦學的國際化,服務我國企業“走出去”。
(3)具體學校和行業協同“走出去”個案研究。黃建國(2018)圍繞裝備制業企業走出去人才需求與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素質不同步,人才培養不匹配等問題,構建了“一平臺,三機制”需求傳感體系,建立了“三維度、六指標”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能力素質模型,建立“分層遞進+柔性嵌入”的課程體系和“多聯動、跨時空”人才培養模式。李榮璐(2017)以華服行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華服人才培養相關人員的訪談和行業調研,發現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資金保障、平臺搭建、人才挑選、興趣培養和創新培養提出了具體建議。韓瑞、張宏(2018)總結了常州地區高職院校協同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做法,提出了一些建議。鄭勇峰(2018)、劉玲(2018)、王瀛(2019)、張映暉(2019)分別從介紹了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在協同企業“走出去”過程在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和師資培養方面做得探索。
(4)分析高職教育“走出去”面臨著艱巨的內外部挑戰。①外部挑戰:一是國際產能合作類型的多樣性導致職業教育需求的復雜性(張原,2017);二是多民族、多宗教因素影響中國職業教育本土化融合的順暢性(劉雪梅,2017);三是中外國家勞動觀念的巨大差異嚴重阻礙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李傳彬,2017);四是中外國家行政和教育法律法規的差異性制約職業教育發展。②內部挑戰:張慧波(2017)指出一是缺乏相關的政策配套;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尚未完全將國際化作為院校考核指標,高職院校重視不夠;三是學校治理層面,匱乏匹配海外辦學的師資和激勵制度;四是資金大量缺口,靠學校自身資金彌補難以持續(郝天聰,2017);五是協同機制層面,服務能力需要提升;六是國際高水平課程開發力度不夠,職業教育標準輸出能力欠缺。
二、主要思考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高職教育協同企業“走出去”研究開展時間不長,但在國內經驗總結、機遇與挑戰、途徑與策略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間,第一,對高職院校協同企業“走出去”研究側重于國內院校的實踐經驗,研究發達國家高職教育“走出去”的有益經驗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涉及較少。第二,校企合作的個案研究多,系統的多角度地研究某地區校企協同“走出去”有待加強。職業院校“走出去”項目和參與院校數量的“野蠻生長”,弊端不斷凸顯,我國高職院校1346所,各學校地域分布不同,學科特色各異,辦學水平參差不齊,針對各省企業和高職院校不同的情況,高等職業教育“走出去”戰略模式必須揚長避短,錯位發展,避免惡性競爭,亟需探索適合本地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走出去”戰略模式和路徑。第三,高職院校協同企業“走出去”剛剛起步,“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國家眾多,不同的國情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樣,高職教育服務“一帶一路”的配套缺失,各級政府及教育部部門、高職院校應該加強頂層設計,采取多形式的務實有效的行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塑造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整體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黃建國.服務裝備制作業“走出去”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8.
[2]張原.“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跨境勞務合作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基于大數據視角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0).
[3]劉雪梅.“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東盟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12).
[4]李傳彬.“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海外辦學成效、困難與對策——以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柬埔寨辦學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8).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江蘇高職院校協同企業“走出去”戰略與路徑研究》(項目號:2018SJA16445);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項目《產業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號:53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楠(1987-),女,碩士,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