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萍
摘 要:近年來,針對大學生特殊需求,一系列信貸產品紛紛涌入大學校園,這些產品為學生量身定做,并逐漸成為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貸”作為一個簡便的放貸平臺,因其申請方便、放款快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校學生貸款的需求。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的存在,近年來“校園貸”的發展已經嚴重扭曲,“校園貸”成了人人談之色變的貶義詞。不少高校大學生因“校園貸”跳樓、被暴力催收以及出現大學生“裸照”借款等,大學校園充滿“校園貸”的亂象。
關鍵詞:“校園貸”;行為規制;風險防范
2014年,出現“校園分期”,貸款平臺先從iPhone等大學生鐘愛且有點“買不起”的商品切入,結合電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優勢,短平快地迅速在全國大學蔓延、瘋狂斂財,他們抓住了大學生的心理,甚至從其朋友親人入手,誘導人們走入陷阱,常見形式有:“不良貸”“高利貸”“多頭貸”“傳銷貸”“刷單貸”“裸條貸”“培訓貸”等。
助力非法“校園貸”頻頻發生、肆意橫行究其根源在于社會因素以及學生本身因素。在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如何對學生網絡貸款行為進行正確的規制和風險防范,已成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嶄新課題。
一、“校園貸”高校內頻發原因再思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校園貸”也不例外。
(一)外在因素:“互聯網+”時代的興起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引起經濟結構和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各類資源的整合及再配分。“校園貸”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在“互聯網+”宏觀經濟環境下發展而來,是互聯網技術在經濟資源整合及再分配的體現。“校園貸”平臺也逐漸成為互聯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呈爆發式的增長。2015年,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明確建議把互聯網金融納入國家規劃,由此,互聯網金融得以快速發展。
“校園貸”本質上是民間借貸,但是由于征信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監管不到位等原因,借貸雙方在權責方面出現問題時,貸方因不具有正規機構合法維護權益的途徑,或者借貸本身就不合規,貸方為維護自己利益,陸續出現采用惡意公開個人信息、發布裸照等威逼、脅迫、恐嚇等方式,極大影響了貸款學生,也擾亂了金融市場。
(二)內在因素:信用社會時代下的消費理念轉變
1980年以來出生的大學生,正好處于我國改革開放的紅利時期,經濟的蓬勃發展,加之互聯互通大環境下的多元文化的侵襲,尤其是西方超前消費理念的傳播,這個特殊群體在快消社會和信用社會的影響下,購買欲望強烈。然而,消費能力雖然很大,經濟承受能力卻嚴重不匹配。大學生的收入一般是父母提供,部分學生靠在外兼職獲取部分收入,這些收入基本上能夠維持日常開銷,卻不足以滿足大學生超前消費。而“校園貸”這樣的平臺,為大學生滿足消費提供了無限可能,可以說,校園貸存在的土壤,就是大學生無限膨脹的消費欲望和現實中難以實現消費可能的經濟困境。
二、“校園貸”行為規制與風險防控對策
針對校園貸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2017年6月28日,銀監會、教育部和人社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從源頭上治理亂象,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防范和化解“校園貸”風險。通過對校園貸的整體研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治理。
(一)制定統一的“校園貸”行業標準標準
行業標準標準是準許進入校園借貸市場的門檻。成立網絡借貸管理部門,管理部門要從法律上審查中介平臺資質、注冊資本、經營能力,賦予其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校園借貸平臺實質上是信息服務中介平臺,所以應該主要從以下三方來建立統一“校園貸”行業市場準入標準。
首先,平臺的準入標準。準入標準包括注冊資本標準,從業人員資質以及從事業務范圍標準等。“校園貸”平臺主要功能是促進借貸雙方完成交易,因此其面臨的法律風險較小,可以設置較為寬松的市場準入條件,但是必須嚴格把控實繳貨幣的比例;從業人員應具備專業金融知識外,良好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能做到對客戶進行保密;另外,必須管控“校園貸”平臺的業務范圍,嚴禁任何平臺從業人員從事與放貸業務相關的非法活動。
其次,建立借款人的資格審核和信用分級標準體系。借款人必須有較高的信用,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情況,綜合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等級和實際還款能力,確定借款人具有相應金額的借款資質和還款能力。
最后,放貸人的準入標準。放貸人需向平臺提供能夠證明本人身份的材料,如銀行賬戶,社會保險號以及其他相關信息,并接受平臺的信息審核,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視頻來認證放貸人的身份。
(二)家校齊動員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
校園借貸對部分學生來說,能快速幫助其解決用錢問題,一定程度上還能幫助學生積累理財經驗,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借款都是用來超前消費,尤其是購買奢侈品等。因此,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高校應該建立校園網貸防范機制。把防范校園不良網貸作為學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警示教育,依法處置未經批準在校園內宣傳推廣信貸業務的不良網絡平臺。針對性開設一些相關方面的課程,參與校園網貸的學生大多數處于大一大二這兩個年級,所以應該重點加強對剛入學的學生在入學教育、常規風險意識教育。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金融、法律知識教育。
其次,加強大學生思想觀念引導。切實培育獨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大學生,對大學生進行三觀引導,培養大學生理性消費理念,摒棄超前消費和攀比奢侈。
最后,簡歷家長、教師、學生三方良性溝通機制。尤其是家長要加強對孩子本身的監督,了解學生身心成長狀況,在學生成長的路上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
(三)政府各部門加強校園借貸交易監管力度
2018年,上海市監管部門《工作指引表》增加了“違反“校園貸”、現金貸相關要求”,主要內容包括:未按要求暫停“校園貸”業務,即2017年6月以后,仍違規開展“校園貸”業務;非法催收,采用暴力、恐嚇、侮辱、誹謗、騷擾等方式催收貸款,向債務人、擔保人以外的人員進行催收等。此外,上海監管部門還發布了《關于印發本市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相關機構在2018年2月底之前,立即停止開展違規業務,并及時提出整改方案或業務退出計劃。上海市出臺了多項基于包括“校園貸”的P2P網貸平臺整改認定的指引和備案相關指引,顯示出對備案工作的積極推動。此外,北京、廣東的網貸監管細則均已問世。但是全國很多地方還沒有實施網貸監管細則,因此各地政府也要跟緊北上廣的腳步,實行網貸監管細則,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統一的系統性的監管制度。政府各相關部門在自己監管領域內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互相配合,多管齊下嚴厲打擊高利轉貸罪。
最后,建立“校園貸”平臺電子數據庫。“校園貸”數據都是以網絡為基礎,而網絡保存的數據易于更改,因此,必要時可建立監管部門后臺系統,系統自動保存平臺原始數據,為以后的訴訟提供必要數據。
另外,應對“校園貸”,一方面要堵住非法亂來的偏門,另一方面打通“校園貸”的正門。
有專家提議銀監會在“開前門堵后門”時,“校園貸”資源能多向高職大專學生以及農村學生傾斜,確保“金融公平”。
(1)“校園貸”的大數據,各相關部門準確把握大學生校園貸款的需求,精準投放“校園貸”產品。“校園貸”“流行”于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而且“校園貸”的對象主要是女大學生。對于具體的消費貸需求者,學校和班級就要介入其中,了解借貸者的基本情況,看其消費習慣是否正常。如果存在著非理性消費的情況,除了對之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甚至要引入心理輔導,矯正其不當消費行為,引導其正確理財和消費。
(2)要根據大學生消費的特點,在充分進行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校園貸”產品。
(3)引入社會征信機制,將“校園貸”和大學生的個人信用掛鉤,使其充分認識到借貸消費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是合乎法治和道德的代價。
“校園貸”伴隨大學生消費行為模式而生,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為其創造了不斷完善的條件。當前“校園貸”的不健康發展引發了一些社會事件,但只要正確對“校園貸”行為進行規范,“校園貸”就可以發揮彌補借貸金融市場空缺,充分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于洋.一線城市悉數推出網貸監管細則實行穿透式監管[J/OL].2017.
[2]胡冰.P2P網貸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黃震,何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及防范[J].金融電子化,2013.
[4]李霞.校園借貸法律風險及其防范研究.河北經貿大學,2017.
[5]尹傳剛.疏堵結合,避免“校園貸”成為校園害.深圳特區報,2017.
基金:濰坊工商職業學院科研項目“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校園貸”行為規制與風險防控的探究”(項目編號:2018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