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路萍 徐東方 李莎(河北金融學院)
如今機構編制工作初步步入了“大數據”時代,相比原有系統,新系統在業務流程優化、數據綜合分析、信息統計應用方面有很強的優越性。不僅節省了紙張資源,還提高了效率,使得信息處理速度加快且精準。系統的推廣應用,讓機關事業單位搭上了“大數據”快車,開啟智慧辦公模式。由于河北省初步步入“大數據”時代還缺乏大量的管理人才,正在進一步開展“機構編制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應用推廣工作,并對機關事業單位從業人員開展專題培訓。讓其借助培訓,對新系統界面管理、信息維護、網上業務辦理、數據功能分析等模塊逐一進行操作使用。
如今,幾乎每個企業都在使用大數據。大數據分析提供了一個真正具有利益的礦藏,但它也帶來了重大挑戰。首先是對人才的需求:缺乏大數據技能是過去三年來采用大數據面臨的頭號挑戰,雇用或培訓員工可能會大大增加成本,獲取大數據技能的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其次是面臨網絡安全風險:運用大數據編制管理,需要儲存大量的編制信息,可能成為網絡攻擊者更具吸引力的目標。因此存在信息泄露的風險。如何降低網絡安全風險是目前運用大數據實踐中面臨的重大問題。最后是對硬件的需求:組織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支持大數據分析計劃所需的IT 基礎設施。用于存儲數據的存儲空間,用于將數據傳輸到分析系統或從分析系統傳輸的網絡帶寬,以及用于執行這些分析的計算資源在購買和維護方面都是十分昂貴的。一些組織可以通過使用基于云計算的分析來解決此問題,但這通常不會完全消除基礎設施問題。
大數據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了數據共享,有效提升和改進公共服務;通過對大數據的洞察和分析,有效提升了機構編制管理的時效性和信息化水平。以下是其提升管理的內容。
1.在網絡上統一共享大數據平臺,夯實數據基礎,有效打破部門壁壘
舊時的機構編制部門數據較為封閉,數據無法進行同時間的驗證,對于同一份工作,各部門統計數據大相徑庭的現象時有發生,且數據的格式和結構不夠統一,存在信息過于單一的現象。如今通過大數據建立統一網絡共享平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機構編制部門內部數據交換共享,并通過統一管理與規劃,實現數據格式和結構統一,從部門的角度消除差異,實現了數據信息的一體化。機構編制管理的各項數據,通過實時分析,及時推送給編制者,使決策過程用數據化的形式體現出來,不再是以經驗之談為主,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統一業務處理平臺,增強業務的規范化
通過科學謀劃的手段,逐步建設機構編制業務處理平臺,在充分利用現有機構編制的業務系統的基礎上,再進行數據匯集、使用。如用編管理系統,搭建基本信息模塊、服務模塊、互動模塊等模塊系統,統一發布用編申報信息,服務指南等,實現各部門負責人事工作的人員與機構編制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機構編制管理通過引入大數據視野,采取現代化信息手段,實現業務規模化、科學性管理。
3.明確互聯網管理監督機制,提升綜合監管能力
運用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技術,建立互聯網+監管系統,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在線即時監管特點,將各機構編制數據聯網甄別,自上而下實現信息直通。開放的互聯網監督平臺可及時監測機構編制各項工作落實情況,實現監管事項全方位、實時化。以大數據為手段,推進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建立各部門的信息關聯、共享、分析,可以及時發現并控制有貪污傾向或經過的配備干部等違規行為,達到了對編制機構的動態監管的目的。
4.共享大數據系統,實現多渠道數據融合,強化數據研究
將不同空間、不同時間、多渠道進入采集到的數據充分共享,逐步建立機構編制管理大數據信息共享機制,以大數據思維和技術,通過平臺互補,實現數據融合。充分利用數據庫的數據挖掘、整合分析的功能,對各部門單位的各方面信息進行匯總,同步實現對部門編制類別、事業單位規格占比、人員走向趨勢進行深入研究,并以數學圖表等方式得出清晰的分析數據后分析結果,為科學使用機構編制資源,合理調整優化結構,支持領導決策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各機構編制管理部門通過優化管理方式,實現機構編制業務流程的再造化,數據信息規范化,監督管理透明化,不斷提高機構編制事務管理工作的整體效能。
對于大多數政府運用大數據提升管理的技術來說,可以做到以下要點:
1.關于新型數據結構
在現代中國社會,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迅速,這是大數據的時代,數據的采集、存儲和處理能力呈現爆炸式的增長速度。人們可以在尋找并運用海量數據處理能力的同時深入挖掘數據的價值,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實現創新管理。然而發展現代政務信息化,應盡可能對在業務管理方面進行數據量化。數據指標體系是信息系統的基礎。機構編制管理工作雖然從字面上解讀只是對機構、職位、編制的管理,但這涉及到歷史沿革、體制改革內等形成的機構變遷,這可能包括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樣的專業性問題使得編制管理單位無法通過量化來完美解決。但是信息社會,信息化必然是大勢所趨,建立完善的數據結構體系是政府政務信息系統的基礎,政府部門應盡量使用大數據進行數據量化,這是為了管理工作和統計需要的合理合情實現。
2.機構編制人員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下的工作方式變革
電腦能自動形成相關統計報表和分析,新型大數據技術更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海量數據基礎上的統計分析、比對分析、相關性分析和預測可以為決策提供更為準確整體客觀的參考依據,經驗之談將由信息化的數據得出。這是一種新的思路方法,機構編制數據管理工作發生了巨大變革,而我們工作也有所變化。以前的編制者只是記錄統計,但現在我們需要更多的電腦管理者,通過數據管理來促進業務部門優化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提供全新的決策支持服務。在大數據時代,技術早已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處理好管理與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變革。
1.以動態管理為抓手,確保數據全面準確
推行“機構編制賬”和“機構編制實名制信息系統”1+1 管理模式,建立機構編制臺賬和動態數據管理,各單位辦理完增減人員調出、調入、退休等手續后,在機構編制管理證與實名制信息系統進行人員增減登記,及時更新維護實名制信息系統信息,確保機構編制調整數據第一時間登記入庫、第一時間歸檔到位,確保數據全面準確。
2.以數據分析為關鍵,提升機構編制管理轉型升級
通過分析機構編制實名制信息系統人員數據,為公車改革、信息業務平臺建設等重點工作提供數據支持,機構編制管理從管數字到用數據。印發相關文件,進一步明確部門責任分工和用編進人程序,從源頭上防治“吃空餉”等違規違紀問題發生,機構編制管理從分散型到規范化。組織在全縣開展機構編制核查工作,實名制數據按月在線報送,定期監督檢查縣直各部門、鄉鎮對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情況,機構編制管理從傳統化到信息化。
3.注重信息公開,強化機構編制工作主動性
利用編辦門戶網站,將工作動態、前沿信息、行政審批事項等機構編制信息進行公開,落實實名制信息公開制度,在部門單位公示的基礎上,定期對縣編辦網站上公示的機構編制和人員信息進行更新,促進機構編制工作在陽光下健康運行。開通舉報投訴電話,實時受理各類違反機構編制工作的舉報、投訴,經核查情況屬實的,嚴肅追究相關單位領導和有關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