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黨和國家從戰略角度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指明方向。新時代背景下,加快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既是應對勞動力自然接續更替的自然趨勢,也是加強高水平技術工人培養、支撐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的現實需要。
根據數據統計,在我國2 億產業工人群體當中,農民工占60%以上,已經構成了產業工人隊伍的主體。而2018 年全國農民工監測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1.5%,已經成為了農民工群體的主要力量,這其中“80 后”農民工占新生代農民工的半數。新生代農民工,又稱第二代農民工,一般是指在“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是農民工向城市接續轉移的新一代勞動力群體。從數量上看,新生代農民工在產業工人隊伍中的占比并不占數據優勢,但從勞動力的年齡發展趨勢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將逐漸成為產業工人隊伍主體的重要構成。
產業工人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人口紅利”,尤其是技術人才是我國現代產業體系中核心要素。但在我國現有的產業工人隊伍中,從年齡分布來看,40%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超過了46 歲,年輕高技能人才斷檔現象已經對技術傳承、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產業工人尤其是高水平技術工人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向產業工人隊伍融入刻不容緩。
盡管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加向往和適應城市生活,更加愿意在城市中扎根、立足,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不僅新生代農民工能夠順利融入城市、完全完成市民化進程的比例并不高,而且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產業工人隊伍中的比例亦不占優,反映出他們在城市融入中的困境。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分析,進一步認清障礙因素產生的主客觀原因,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化解障礙的具體實踐路徑,以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通過逐漸產業工人化,取得穩定的職業發展路向,更好地獲得在城市中的穩定生活,從而擺脫“半城鎮化”的窘境,最終實現產業工人化。
從年齡特征上看,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個體因素會給融入產業工人隊伍造成障礙。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出生于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處于上升階段,他們往往沒有經歷過生活困難時期,更傾向于選擇上享受生活,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第一動機已經由傳統的“生存型”追求轉向了“生活型”追求,老一代農民工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在新生代農民工這里轉向更加強調個人物質享受。為了追求更多收入,享受更輕松的生活,新生代農民工更容易“跳槽”,對崗位的忠誠度、對職業發展的目標理想缺乏內生動力,從崗位上習得的“干中學”經驗連續性不強,導致職業技能淺嘗輒止、畏難。不僅如此,新生代農民工受到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再加上長期接受商品經濟、消費主義觀念,在工作崗位上往往呈現出團隊意識不足、奉獻精神不夠的現象,已經失去了老一代農民工的勞動精神,這都對融入產業工人隊伍帶來不利影響。
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經濟收入不穩定,針對他們的社會保障也并不完善,與戶籍密切相關的失業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問題,也在形成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外在推力,增加了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的隔離感,最終導致他們在城市與農村中漂泊不定。一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職業不固定、收入不穩定,甚至難以在固定的城市中長期生活,依然呈現出隨機遷徙的狀態,這是與城市工人相比最為不利的環境因素。
總之,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都已接受過完整的基礎教育,具備了繼續學習技能、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前提,但由于他們主觀上可能對融入產業工人隊伍存在信息閉塞、認知模糊,難以獲得或把握融入機遇。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受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對人力資本積累不夠,以致難以滿足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技能要求,導致在政策、制度、信息利好的情況下仍錯失良機,最終未能走向產業工人隊伍。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我國勞動力的后備軍資源,是實現我國從“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換的重要因素,是破除制約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升級、提高技術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關鍵依賴。因此,加快我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必然離不開對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大力推動。
一是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教育,激發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內在動力。產業工人隊伍是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中重要的支撐力量,是振興實體經濟的基礎因素。加強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產業工人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根本要求。引導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的產業工人隊伍,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面引導和激勵廣大新生代農民工聽黨話、跟黨走,增強主人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要大力宣傳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重點做好工人隊伍中的先進典型、優秀人才的宣傳引領,要把“勞動光榮、奉獻偉大”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接續傳統的價值追求,共同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二是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形成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強大拉力。農民工是產業工人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是新時代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新型勞動者,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為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給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方面造成一定障礙。要完善產業工人隊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與包容力度,就是要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進程中,實現政治參與、勞動就業、就醫就職、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城市職工同等的待遇,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民社會保障的共建共享。
三是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培訓,形成融入產業工人隊伍的持續合力。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產業工人隊伍的未來主體,是實現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后備生力軍,成為高水平技術人才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奮斗方向。政府要建立健全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全方位吸納,在一些關鍵行業和典型領域,培養出一大批新生代技術工人,讓更多的技術能手帶動廣大的新生代農民工,傳承技術、提高能力,讓多學技術、學好技術在工資待遇、就業機會、成長晉升中發揮作用。教育行政部門與職業學校要建立相對比較完善的技術培訓機制,以及相對比較完善的職業技能認證體系,讓新生代農民工不僅能夠順利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還能讓技能考核認證與學歷、職級相關聯,獲得技能認定的資格。企業要建立相對比較完善的技術培訓資金保障機制,對工人參與技術進修予以相應的工資補償或學習補貼,讓工人學習技術能夠得到及時激勵。通過政府、社會、企業的協同,形成鼓勵新生代農民工參加技術鉆研的持續合力,鼓勵新生代農民工以誠實學習、創造性勞動完成向產業工人隊伍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