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蕙桐(廣東理工學院)
當下科技的不斷發展帶動了金融行業不斷的發生改革,當前我國的支付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動設備成為了人們支付的主要工具,網絡支付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這個背景下,網絡交易的安全性與人們的利息息息相關。應當正確的認識到民商法對于營造網絡支付安全環境的意義,不斷的進行法律條款的更新和完善,帶動我國交易水平的提升。
隨著我國“互聯網+”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在生活被廣泛應用,人們利用網絡交易的快捷性有效的節約了購物時間,同時提升了便利性,隨時隨地的進行付款,可以說,當前網絡經濟交易產業已成為目前我國主要的經濟產業之一,對人民的生活、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網絡交易主要是指企業與個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以信息平臺為載體進行的資金往來活動,是資金快捷流通的一種方式,也是當前人們支付主要使用的技術手段。因此保障網絡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至關重要,必須要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的分析研究。網絡交易具備以下特點:第一,避免了傳統交易模式的問題性及滯后性,相對于對傳統交易,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額限制,可以自由的進行資金的流通。第二,實現了交易方式的智能性。在買賣過程中采用電子化、網絡化等技術,大大地提升了交易速度及交易效率。第三,網絡信息的大數據涵蓋了比較全面的商品信息,提升了資金安全的保障性,網絡交易中雙方可以對資金、商品等相關信息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掌握了解,使購買或者交易活動更加具備科學性。最后,實現了物流快速配送服務,通過網絡下單,物流可以將商品以最快速度送達,實現了購物的高效性。
當前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逐漸的擴大,在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經高達32億元,已經是人們生活、購物中主要使用的技術手段。由此可見,當代社會人們的消費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購物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們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也會受到一定的安全威脅,違法違規行為也使網絡安全受到了相應的侵害,加大了網絡交易的風險,主要如下,供參考。
網絡具有虛擬性,同時不能“面對面”進行商品的查驗和交易,因此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交易信息可能不真實。消費者在進行網絡交易時,很難對網購時的一些想要購買的商品予以掌握和了解。因為這些商品的信息來源基本都是由商家所提供的,消費者網絡交易過程中只能通過說明信息進行選擇,并不能與商品進行直接的接觸,而商家為了能夠取得銷售額獲取更高的利潤,存在虛假夸大宣傳商品的情況,使消費者獲得的商品信息的真實性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互聯網商業時代,網絡交易環節中信息是寶貴的資源,而網絡交易的信息呈現出一種無序開放的狀態,消費者提供信息進行商品的購買,但是這些信息的安全性卻難以得到保障,會被泄露。隨著高科技和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非法人員特別是一些不良的商家為了能夠獲取更高的利益,通過運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來盜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二次營銷而將消費者的基本信息進行售賣,導致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信息被泄露,使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存在隱患,帶來較大的風險和損失。
在進行網絡平臺交易的過程中,加強法治化建設,加強互聯網立法水平,使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堅持依法治網,能夠保證網絡交易的質量,為網絡環境進行約束和規范。因此必須要加大民商法在網絡交易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完善如消費者保障權益法、網絡安全法等,為消費者提供保障。
在進行網絡交易過程中,“信息”是主要應當保護的內容,因此應當通過立法在民商法中加強網絡經營者的信息披露義務,保障安全性。首先,應當對經營者的交易商品信息包括產品質量、價格、功效、產品產地等信息進行反復核實,披露有利于消費者的信息,方便消費者對相關產品進行正確的了解和選擇。其次,必須從網絡交易體系上,在改革創新的基礎上加強規范化管理,通過對網絡經營者信息全面披露提升消費者的知情權,例如:強制性要求網絡經營者對其商品質量證明文件進行披露,可以對保護網絡消費者知情權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有利于我國網絡交易的安全性及經濟的全面發展。
當前網絡交易與現實交易存在著跨時空跨地域的差異化,因此為了將經營者應承擔的義務明確規定,同時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將商家所承擔的義務與責任明確劃分,應當實行賠付制度。網絡交易由于缺少真實性,虛擬性色彩較重,消費者無法當場查看驗收所購商品,在很多方面缺少實體交易的直觀性與透明度。所以構建統一的先行賠付體制進而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十分重要,因此民商法應當對“現行賠付”機制進行逐步完善。可以通過立法規范網絡交易“現行賠付”機制。
網絡經營者想要進入網絡交易平臺可以采用會費制、會員制等方式繳納會費,成為網絡現行賠付機構的會員,通過一系列的法規制度,對網絡經營公司的行為進行有效管控及規范。這樣可以在消費者在發生消費糾紛的時候。由現行賠付機構對網絡消費者進行先行賠付,這不僅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能有效的規范企業行為,對經營者的自律起到督促作用,這樣更好地提升了網絡交易過程中的安全系數,避免了違法亂紀現象的發生。
網絡交易平臺的消費者和經營者是平等的交易主體,針對網絡交易安全保護應該采取平衡保護,所保護的對象不能只是以消費者為主,網絡經營者也應當在保護范圍當中,對消費者的平衡保護可以主要從市場層面、環境監督等多方面進行,同時也應為網絡經營者提供一個合理、規范、自由及標準的網絡規范營銷環境。因此在民商法立法中要加緊推進將消費者利益、經營者利益等方面進一步的細化,有效的進行責任的落實規范那,在其立法過程中將經營者也納入保護范疇之內,對其自身收益、利益及運行方面等進行全面保護,完善法律體系,當消費者自身出現問題時,商家可以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經濟損失的出現,帶動企業在當前網絡環境中健康發展。
當前網絡支付方式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時更是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提升了便利性。因此,為了有效的減少交易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加強對于人民利益的保障力度,應當認識到民商法的重要性,不斷的結合當前新型的支付環境進行法律完善。相關部門機構應當提升法律監管力度,加強對于網絡支付平臺的監督,加大法律約束,從而帶動支付環境的快捷發展,安全系數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