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認清經濟發展、結構變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規律。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的一個表現就是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收入水平要不斷提升,就要靠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要不斷提高,基礎就是技術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
比如一個低收入國家,其產業主要是農業,當它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主要產業會變成為制造業,再到高收入階段,主要產業將以服務業為主。
現代化過程不僅體現為上述產業結構的變化,每個產業所用的技術也在不斷變化。比如農業,低收入的傳統農業一般用農戶自留的種子和農家肥,變成現代農業以后,升級為改良的品種、化肥、農機等。
制造業也是,傳統制造業是手工作坊,使用簡單的工具,現代化制造業所用的機器設備越來越多,對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要求也更高。
總體而言,農業的能源使用和排放密度低于制造業,服務業的能源使用和排放密度也低于制造業。傳統技術的能源使用密度和排放密度都接近于零,但現代化技術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中的能源密度和排放密度都越來越高。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環境的倒U形曲線,剛開始都是青山綠水,但非常窮;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主導產業轉向制造業,同時農業使用現代化技術,能源和排放密度提高,因此,環境隨之惡化。
當一國慢慢進入高收入階段,主導產業變成服務業為主,服務業不需要用太多機器設備,以人力投入為主,對電力、交通等要求下降,單位產值的能源密度和排放密度又開始下降,環境相應得到改善。不僅如此,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有更多的資源和手段來治理環境。
對于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但環境惡化程度也相當嚴重。輿論界還由此產生一個說法,把中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歸因于改革開放以后的發展速度太快,是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的經濟快速發展。我認為這個說法未必正確。環境惡化當然與經濟發展有關。改革開放初期,我國81%的人生活在農村,以農業為生,采用的也是傳統技術,比如耕地大多是人力和畜力,所以當時真是青山綠水。后來隨著經濟發展,制造業崛起,農村也開始采用拖拉機和化肥,排放密度和污染程度加重,環境惡化。
但是,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就此得出結論:因為犧牲了環境,所以才取得超快速的發展?對此,不妨比較一下中國與印度。印度1978年的人均GDP比我國高30%,如今只有我國的20%。也就是說,在過去40多年,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比我們慢得多,如果按照有些人環境換發展速度的邏輯,印度的環境應該比我們好得多才對。但事實并非如此,不管按世界銀行還是其他國際組織的標準,印度的環境指標都比我們差很多。所以,上述簡單的歸因未必科學。
如果我們掉入有些人的邏輯,為環境而放慢經濟發展速度,那將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會放慢進入高收入階段的速度,延遲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低耗能、低排放階段,其結果恰恰是我們在以制造業為主的中等收入階段要停留更長的時間,延緩重污染階段的時長。不僅如此,因為延緩進入高收入階段,我們的收入水平就相對低,用來治理環境的能力也會相對弱。
因此,我們要認清經濟發展、結構變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否則,良好的愿望也可能會使得治理的代價更高。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上,世界各國要肩負起共同而有區別的國際責任,由發達國家率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降低碳排放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而使環境問題逐漸減輕,最終得到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