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軍
新中國70華誕,各族兒女的愛國情懷得以集中釋放。
剛過去的這個國慶節顯得非比尋常,相比往年的國慶,舉國上下顯得更高興,更熱鬧。但細一思考,又不是簡單的高興、熱鬧。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20余萬軍民以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歡慶共和國70華誕。
當晚,天安門廣場又隆重舉行了聯歡活動,再次將共和國70華誕慶典推向高潮。國慶期間,從都市到鄉村,懸掛五星紅旗、擺放鮮花盆景,處處洋溢歡樂祥和的“國慶元素”;大街上,不時飄來贊頌祖國的旋律;網絡上,“國慶”“中國”等相關內容被頻繁刷屏,網友紛紛對新中國“比心”“點贊”“致敬”“打call”……各族兒女的愛國情懷得以集中釋放,到處可以聽到《我和我的祖國》……
媒體還報道了一個特別讓人感動的凡人小事:有人在朋友圈曬出了10月1日家庭午宴的照片,在餐桌的中間,擺著一個為新中國慶生的蛋糕,蛋糕的中間,是用紅色奶油畫就的國旗。“家國”這個抽象的概念,就是如此具體而又渾然地融為一體。而在筆者眼中,除了慶祝的意味之外,還深切感受到了國家利用“國慶”這一契機構建在整個國家和國民層面上空前的愛國共識所作出的努力。
國慶顯得不那么特別了,國慶不僅僅是假日,更重要的是紀念日。它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從誕生到發展的軌跡,通過紀念,讓普通國民更加體會和思考“國家”的內涵。而更重要的是,國慶也是舉國構建愛國共識的重要契機。我們在今年的國慶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愛國為什么重要?構建愛國共識為什么重要?
因為愛國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愛國,應該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以國為榮也應該是中華兒女的共識。愛國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正是因為這種情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
愛國如此重要,那么愛國主義教育對每個公民來說,則是一個永恒課題。尤其處在轉型期的中國,最需要的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引領愛國主義精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是用核心價值觀凝聚愛國與追夢共識。
客觀上說,從去年到今年,是社會圍繞中國國家道路、中國人民共同利益社會共識增加幅度最大的時期。一方面,既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又要面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挑戰;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嚴重升級,有些地區又出現相當嚴重的社會動蕩,這些情況反而激發了中國民眾的更多理性認識,為社會共識提供了更多支點和粘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共識如同事業發展的催化劑,蘊藏著強大的正能量。盡最大努力謀求共識,在更廣范圍贏得共識,就能得到更多支持、爭取更多主動,為攻堅克難、爬坡過坎凝聚合力。
《柳傳志:管理日志》背景分析中提到,“聯想控股網站上對于聯想控股的愿景表述為,以產業報國為己任”。
作者說,“隨著聯想集團把總部設在紐約,開始成為一個有上萬海外員工,有一半高管由海外職業經理人擔任的國際化公司,柳傳志發現在聯想集團談民族產業、談產業報國多少有些不合適。”不少人也表示認同,認為一個企業應該保持純粹的商業基因,不應過多地代入政治化符號。但事實證明,一個有擔當的企業即使不將“產業報國”寫進自己的文化,也應該將這樣一種責任流淌進企業的血液。
先不說國內,日本松下電器公司首先于1933年7月,制定并頒布了“五條精神”,其后在1937年又議定附加了兩條,形成了松下“七條精神”:產業報國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團結一致的精神、奮斗向上的精神、禮儀謙讓的精神、適應形勢的精神、感恩報德的精神。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強調,“產業報國是本公司最高原則,我們產業人應奉為第一要旨。”
而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也同外御強權、實業救國分不開。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企業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總體上密不可分,企業要發展,期盼著國家興旺、富強;企業也以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興旺、富強貢獻著力量。事實上,越是能僅僅把握國家民族的需要,越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也會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愛國是不是就是談政治?是不是就是在做思想工作?
其實關鍵要看如何處理!處理不當也許就會淪為口號和空談。對于企業而言,愛國理念進入到企業之中可能面臨至少兩個考驗:
第一,如何有效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看到很多關于企業的案例,不乏將愛國精神、產業報國的理念放于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表述之中的,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并不容易。如把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認為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了,就是建設了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而規范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推動企業文化的建設,但是企業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等同于一個概念。
眾所周知,良好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和人才隊伍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企業文化能指導集體和個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使之與集體的宗旨和目標保持一致,并在發生偏差時引導其向符合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方向靠攏。
企業文化把個人的命運與集體的命運統一起來,強化了每個人對組織的忠誠。而統一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使組織成員之間相互認同,團結合作,有利于增強員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能夠做到以人為本,能激發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使員工在內心深處產生為集體事業拼搏獻身的強烈使命感。但這些內容同愛國理念所倡導的、所希望達成的效果是如出一轍的,即構建共識下的凝聚和拼搏。
隨著經營管理環境的變化,企業文化也要跟隨時代和潮流進行發展和創新,如公司的價值取向、經營哲學、行為方式、管理風格等,能否真正在員工中產生共鳴,能否真正起到強烈的凝聚力和價值導向功能非常關鍵。但是每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都應有一個最重要、最必需的內涵,這就是愛國精神,應該是不動搖的。
第二,如何將這種愛國理念轉化為對企業實實在在的貢獻。應該看到,不少企業組織了一系列的與之有關的活動,比如文藝匯演、團建、越野等,但是如何進一步落到實處還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最直接的應該就是對職工的教育和培養。因為勞動者的所思所想,勞動者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命運。特別是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國家”里的感情共鳴與信仰共識變得順理成章,成為廣大青年員工的時代共識對企業而言也是義不容辭的。
當下,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工作、異常殘酷的競爭,讓一些人無暇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成長、國家的變化、自己與國家的關系,企業如果都是這樣的員工相信也應該不是企業所希望看到的,而這樣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應該擔負的。
此外,如何同企業有關的活動有效、深度地結合也是未來值得探索的重要命題,比如像品牌的推廣,境內外市場的開拓等等。愛國理念對于企業發展,提升競爭力的貢獻不可小覷,應該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