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應用需要做大量準備工作,比如企業數字化、標準化。
互聯網是20世紀的一項偉大創新,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改變經濟的運行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從零售、金融、通訊、醫療到教育、媒體、娛樂,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無不受到互聯網的強烈沖擊,行業結構和企業形態都發生深刻的變化。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工業互聯網有若干特殊的性質,這些性質決定了工業互聯網的開發思路和開發路徑不同于消費互聯網。首先,工業互聯網需要有行業知識的積累,需要專業團隊和一定的客戶基礎。其次,因為較強的行業屬性,工業互聯網將深入眾多垂直領域,相較消費互聯網平臺可方便、迅速地對接消費者,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則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特別是企業的數字化和標準化。
傳統企業如何跨入物聯網時代?我認為首先從企業的核心業務入手,著力解決痛點問題。
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市場反應速度、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交貨期和產品品質往往比價格更重要。C2M、B2M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然而,人們長期關注的只是“2”,也就是客戶和制造的連接。連接需求與供給固然很重要,但僅將現有的制造能力連接到“C”或者“B”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新型生產能力的支持,企業很可能接到訂單也做不出來。工業互聯網的關鍵在于數字化的“M”,必須將“M”改造成快速反應、柔性化、個性化的生產能力。
改造生產能力的指導思想是數據驅動,而不是傳統的物流或資金流驅動,系統梳理制造工藝流程或服務流程是必要的,從接單、設計、備料、加工、組裝、測試、倉儲物流、交貨、售后服務,每一環節都要數字化和模塊化,不僅實現人財物和設備的互聯、生產全流程的無縫銜接,而且將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融入核心業務的計劃與管理。
對于生產能力的改造,數字化的重要性怎樣強調也不過分。以設計為例,工業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設計是拼搭組合標準模塊,而不是工程師憑借經驗使用CAD手工完成的傳統模式。為達到這一目標,企業要先將產品拆分為部件、零件,每一零件又有不同的規格、尺寸、加工工藝等,再將所有可能的方案圖紙和文字資料都轉化為數據,存入云端的數據庫。工程師再啟動設計程序,輸入客戶給定的參數,由程序調用云端的數據自動進行設計,同時自動編制工藝流程。工藝文件傳送至材料庫備料,并向設備發出操作指令。具有感知能力的設備實時產生大量運行數據,由中央數據處理器進行人工智能分析,調整設備運行狀態和車間生產計劃,動態優化企業生產效率。
物聯網同樣要求數字化的倉庫和數字化的運營。倉庫的空間、操作設備、人員、貨物都有唯一的數字身份識別,庫內的操作流程和庫外的運輸配送也都數字化。物流公司從接到訂單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跟蹤客戶的貨物,從入庫、上架、出庫、分揀到配送,全程可追溯,確保貨物的品質、送達的時效和準確性。
數字化和物聯網當然可以提高設備利用率或員工效率,更重要的是,新技術將使企業完成過去難以想象的工作,例如C2M、B2M的大規模定制,或者更廣義的C2S、B2S。“S”在這里代表供應商。廠商根據需求生產,快速交貨,大幅度減少庫存,這對于長期被庫存困擾的服裝等行業不啻于是福音,將提高企業的市場議價能力,避免因產品同質化導致的價格競爭。
實現自身業務的數字化和數據驅動后,企業可以向社會提供技術及數據,也可以吸引和吸收社會資源開展合作,逐步走向平臺化,以此在B端形成平臺和生態,為創新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做好準備。在這里,企業要有自己核心業務的改造,再有細分市場或行業的平臺,這個邏輯關系不應搞反,搞反了很可能陷入贏了場面、輸了本錢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