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華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范圍內每年至少超過百萬人死于交通事故,更有數千萬人因為交通事故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傷殘情況。院前急救是有效確保交通事故傷者生命安全的關鍵,第一時間對傷者進行有效處理,可幫助其更好地減少風險,避免或減輕傷殘[1]。
目前,發生緊急交通事故后,醫院急診科室要及時趕赴現場進行急救,避免傷者得不到及時搶救而死亡的情況。但目前我國醫院系統尚未有統一的車禍外傷急救運行模式,不同的醫院在進行車禍外傷急救時采取不同的方式搶救,為傷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2]。
車禍外傷院前急救作為可以第一時間對傷者進行有效治療,減少傷者傷勢擴大的急救體系,其在目前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卻缺乏有效的集束化護理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院前急救隊伍在對傷者進行急救處理的過程中,無法有效的進行規范化搶救,容易導致患者院前搶救風險的上升。除缺乏規范化搶救之外,對于不同傷者的搬運、轉運、救治等護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護理不當現象,可能會導致傷者出現錯失最佳搶救時機的問題。因此,在車禍外傷院前急救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集束化護理管理來調整院前急救體系,確保傷者可以得到及時的搶救,有效降低傷殘率[3]。
集束化護理管理是利用一系列的護理措施,有效提高護理效果的方式。在車禍外傷院前急救中,集束化護理管理可有效建立起現場急救體系,提高急救效率,幫助車禍傷者在現場得到有效處理,保證傷者的安全。集束化護理管理的現場急救體系包括現場評估、傷情評估、基礎生命支持、創傷處理、轉運以及心理護理,可有效穩定傷情,減少事故帶來的傷害出現擴大[4]。
2.1現場評估 現場評估是集束化護理管理中的關鍵內容。在到達現場前,可先通過電話了解現場情況,對傷者的情況、傷者數量以及事故情況,并指導現場人員進行自救。到達現場后,迅速進行搶救準備,對現場情況進行評估,對傷者的情況進行詳細的觀察分析。在現場進行警示標志放置,確保事故不出現擴大的情況。對交通事故現場進行評估,尋找潛在的危險因素,及時幫助傷者脫離危險環境,確保傷者安全。在排除現場的所有危險因素后,將傷者及時轉移到安全區,對傷者的具體傷情進行評估,針對性地對傷者進行搶救[5]。
2.2傷情評估 在確保傷者的安全后,觀察傷者的出血情況及受傷情況,迅速評估受傷程度。對于骨折患者及時進行骨折程度評估,評估傷者的意識狀態,觀察傷者的生命體征狀況。如在小型交通事故中,僅有少數傷者時,可對傷情評估后處理。而在大型交通事故中,由于存在較多的傷者,所以進行傷情評估的過程中,應根據傷者的傷情將其進行分類。根據泛用分類方式將傷者的傷情分為有生命危險和無生命危險兩種,又在其中根據傷者的傷情分為緊急處理、延緩處理、輕微損傷與死亡。傷情評估是及時對傷者進行有效搶救的關鍵,根據不同的傷情對傷者進行急救處理,有效避免傷者因搶救不及時而出現的受傷程度加重或死亡[6]。
2.3基礎生命支持 傷情評估后,應及時對傷者進行基礎生命支持。確保傷者可以在接受搶救過程中呼吸通暢[7]。部分傷者口鼻及呼吸道內存在血液、痰液等堵塞,容易出現窒息的情況。在傷者的處理中,應及時清理傷者口腔內異物,為傷者開放氣道,確保傷者的呼吸通道順暢。必要時給氧及緊急氣管插管,確保傷者的安全。對于心跳驟停以及呼吸驟停的傷者,應及時進行心肺復蘇操作。迅速為傷者建立靜脈通道,根據傷者具體情況擴充血容量[8]。
2.4創傷處理 創傷處理是急救中有效控制出血的關鍵。長時間的出血會對傷者帶來極大的影響,導致休克和昏迷等。在對傷者進行急救時,應迅速發現出血點進行止血包扎。在傷者出現開放性大出血的情況時,應及時用無菌紗布進行填充,減少出血。在四肢出血的傷者急救處理中,也可采用止血帶對傷者進行止血處理。在出血合并骨折傷者的處理中,應對骨折進行有效的固定,再進行止血處理[9]。
2.5轉運 在院前急救處理中,傷者的轉運是可能為傷者帶來二次傷害,出現傷情加重的環節。因此要對傷者進行安全轉運,確保傷者安全。安全轉運內容包括再次傷情評估、生命體征監測、轉運過程中出現的緊急狀況應對。通過再次評估傷者情況,確保傷情穩定,可以進行順利轉運。密切監測傷者的生命體征,確保靜脈通路通暢。轉運時,對傷者進行有效固定,確保傷者在經過固定后不會因為轉運過程中的顛簸出現意外情況;固定時應選取合適的體位,確保轉運過程中可以進行有效的觀察以及治療。在傷者進行搬運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傷者的情況,進行平穩搬運,確保骨折傷者的身體穩定,避免出現傷者的脊柱再次受損。在轉運的過程中也應該及時將傷者的信息進行傳遞,確保急診科可以了解傷者的傷情來進行針對性的搶救準備[10]。
2.6心理護理 在院前急救過程中,應觀察傷者的心理情況。恐慌等不良情緒會導致傷者心率和呼吸出現增快,不利于傷者的搶救及治療。有效的心理護理可安撫傷者的情緒,使傷者更好地配合急救治療,避免傷者因不信任等情緒出現不良影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