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平(山東省皮革工業研究所)
“營改增”政策毫無疑問簡化了企業的應稅項目,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納稅風險,因為企業只需要對向外提供的經濟服務的增值額進行納稅。所以,面對“營改增”政策,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相關工作人員要透徹分析“營改增”政策的實質,掌握相關會計核算處理的方法和準則,不斷優化財務管理的措施,從而在“營改增”的稅制體制改革下,企業財務管理依然能夠為企業長期發展保駕護航。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簡稱“營改增”,只是將企業原來應該繳納的營業稅項目改成了增值稅。“營改增”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減稅政策,在當前的市場經濟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項政策的實施大大減少了對企業重復征稅的概率,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納稅壓力,促進我國企業的發展,可有效幫助企業完成產業優化和經營規模的擴大,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具有重大意義[1]。營改增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企業重復繳納營業稅,并且在繳納稅款之后不能抵扣、退稅的情況。而且,營改增政策的實施改變了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價格結構,將以前的價內稅變成了價外稅,并且增值稅進項稅額與增值稅銷項稅額可以互相抵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發展。
企業面對市場壓力,其優勢在于自身的成本競爭力、資金競爭力、產品競爭力上面,為了提高企業經濟市場的競爭能力,我國企業紛紛進行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希望能夠通過縮減成本支出費用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營改增”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企業的納稅風險、避免了企業重復納稅情況的發生,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企業的納稅支出,從而讓企業充分做好適應市場的準備,有利于企業的產業結構改革和生產經營的擴大,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由于“營改增”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納稅額降低了3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進出口企業的發展。而且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來說,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本身起步較晚,許多工作經驗和工作模式都是通過借鑒發達國家得來的,我國財務會計行業本身就與國際財務會計之間有較大差距,在“營改增”政策下,企業可以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下謀求企業發展的創新之路,有利于我國企業更加深入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場特點,推動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我國不斷拓展海外市場,這是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市場競爭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企業紛紛面臨打破傳統經營模式、創新企業經營管理道路的局面。在“營改增”政策的引導下,企業想要實現完美順利地轉型,首先就要進行財務會計管理轉型,只有企業充分了解并學習營改增政策,并根據這項政策創新和改革自身的財務管理模式,才能使得企業各項經濟活動適應了新型的經營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結合企業的現實發展狀況做出適合企業發展的經濟規劃,從而幫助企業適應“營改增”政策,幫助企業產業結構轉型成功。
為了適應“營改增”政策,我國企業勢必要改變以前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會計核算方法,然而許多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傳統老舊,很多年都沒有更新,已經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時代進步的潮流。比如,在“營改增”政策下,企業都是繳納價外稅的,所以在企業的財務會計核算過程中,工作人員要進行價稅分離,這與之前的核算方式截然不同。而且在如今各種數據爆炸式增長的年代里,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如果還是在用以前的方式,根本無法及時應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增長,數據處理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數據產生的速度。而且在這樣的工作背景下,相關工作人員的壓力也會很大,這十分不利于會計核算的進行,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會計核算錯誤,為企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企業財務管理模式也缺乏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企業對于經濟市場的了解不夠深入,對于自身發展的長遠規劃不夠明確,所以使得企業財務管理模式不具備現實意義。
想要在“營改增”政策背景下優化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其重點和難點在于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的建設。一方面在對相關工作人員的招聘過程中,企業就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招聘要求和招聘制度,企業要想進行在營改增體制下提高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水平,就要招聘具有會計學知識、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能以及公司戰略和風險管理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企業還要對現有的高素質財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面對營改增這一新政策的實施,企業要保證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在短期內能夠全面了解政策內容,以及掌握相應的財務會計核算準則,為此,企業要幫助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學習和培訓工作,幫助工作人員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面對“營改增”制度的改革,企業要深化對于稅收籌劃的認知。在以往的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稅收籌劃一直處于邊緣化的位置。這是由于企業之前所處的經濟環境沒有現在這么復雜,國家的稅收政策也沒有現代如此多樣。所以,我國企業對于稅收籌劃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為此,企業應該從稅收籌劃的概念、原則、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細致的解讀。與此同時,企業高層管理者還應該明確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目標、樹立全面的內部控制體系,并將其與企業的稅收籌劃相結合,避免企業稅收籌劃工作的盲目性。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深化對稅收籌劃的認知,并根據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實事求是的進行財務管理工作。只有如此,企業才能為稅收籌劃工作及其價值的體現創設良好的環境,才能應用稅收籌劃全面提升企業的資金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進而為企業綜合競爭力在經濟市場中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面對國家的稅收制度的變化,企業想要靈活應對就要加強企業信息溝通力度以及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為了加強企業信息溝通力度和速度,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大數據系統和互聯網來實現和保障信息的快速流通,從而全面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企業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來加快信息流通,可以保證企業信息溝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尤其是企業的財務數據和相關經濟信息,包括對市場的預測、對競爭對手的分析等,這些信息需要高度準確性和時效性的保證,如果不通過信息技術來傳達,很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信息泄露的情況,從而影響企業決策者的經營決策。為此,企業可以引入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等基礎設備可以加強財務風險分析的有效性,這些信息技術可以深入挖掘數據潛在聯系,提高財務數據分析工作的價值,從而提高企業財務會計管理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提高企業財務風險預警工作效率和質量[2]。
綜上所述,營改增政策的實施為企業傳統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企業應該從實際出發,針對目前營改增政策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的影響,深刻認識營改增政策下的企業財務管理,并對企業財務管理體系進行調整和創新,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能力,提高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稅收籌劃認知,以此來幫助企業順應國家稅收政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