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成(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012 年,環境法領域著名學者蔡守秋教授,在其《論公眾共用物的法律保護》一文中首次提出“公眾共用物(commons)”的概念,并指出“公眾共用物系指不特定多數人(non-specific most people)可以非排他性使用(non-exclusive use)的物(財產、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同時結合蔡守秋教授對“物”可知,此物不局限于物質實體,也包含物所包含的功能或性能,所以本文在此把公眾共用物主要界定為公眾共用物是指不特定多數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環境、環境要素、自然資源和財產,其中財產包括產品(商品),以及享受這些物內所含有的并為人所需要的功能與性能,這些物是具有公共性、共享性、公益性、非排他性以及非競爭性等特性。“公眾共用物”這一概念和內涵本質上不僅體現環境法所呈現的宗旨以及任務,更重要的是體現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特色要求。環境法有兩大主要任務,一是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實現環境公平,公眾共用物這一概念在環境法領域的建構也是為了實現此相應的任務,它的目的是使不特定的多數人非排他性地使用環境、環境要素、自然資源和財產,實現公眾共用物的公益性、公共性、共享性,要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公眾所要求的環境正義與公平。因此,對公眾共用物的環境法律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環境正義作為環境法的基礎價值,并衍生出環境公平、環境秩序與環境安全、環境民主和環境效率等環境法律價值。環境正義要求公眾對共用物的使用和利用應該合乎自然生態規律、社會經濟規律和環境規律三者的統一。環境正義追求的是公眾共用物的環境秩序即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達到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公眾共用物為人與人之間的介質。環境正義維護和實現的是公眾共用物的環境公平即不僅要求共用物的代內公平和區際公平,更重要的是要求共用物滿足代際公平和種際公平。環境正義維持和追求著共用物的環境民主要求共用物在環境與社會、經濟方面達到共同可持續性發展。環境正義追求的是共用物的環境效率,使共用物的使用達到環境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因此環境正義是公眾共用物的環境法律價值的基本和前提。
環境法律關系中的客體主要是環境資源物或對環境有影響的行為。而公眾共用物,典型的是屬于環境資源物,但不局限于此,是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共享性的環境、自然資源、環境要素和財產的集合。公眾共用物在主體方面具有不特定性,在范圍方面具有廣泛性,體現環境正義的核心,即“通過環境資源這一天然紐帶,將一國內部的人與人之間、國際社會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當代人和子孫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以及人與非人生命體之間的和諧共處問題緊密相聯系在一起。”所以公眾共用物是體現環境正義價值所需要的物質基礎與連接人類社會、國際社會與代際社會的紐帶。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對公平性的考慮,提出兩個公平性的基本原則即“其一是每個個體在最廣泛的自由體系中都有相同的權利;其二是社會經濟效益和費用應當平均分配,除非不平均的分配能有益于社會上的最少的優勢群體,并且只有在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得這些利益才如此。”公眾共用物包含有羅爾斯的公平性。公眾對共用物的利益追求是一種共享性追求,體現著環境公平這一價值。環境公平是指對環境問題所涉及的相關主體,如開發者、污染者、受益者以及主管者等,在使用環境資源或對環境資源造成污染和破壞時,應當按照環境正義精神,公平分配相關利益及其負擔,以平衡各種利益關系,保護環境資源和維和生態平衡。從其定義可知,公眾共用物所體現的環境公平要求公眾對共用物利益的公平享有包括公眾代內公平、代際公平、區際公平和種際公平,以及政府、社會、個人等各方主體對共用物的責任的公平負擔。
再者,根據“生態哲學或生態倫理學認為,各個物種都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自然中的一切物種都處于自由生存和自由競爭的狀態,都有其生存發展的權利。”所以可以說代際公平和種際公平是環境公平完美的體現,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要求。對于共用物的代際公平,依據美國喬治敦大學法律中心的愛蒂斯.布朗.魏伊絲在1989 年出版的《公平地對待未來人類:國際法、共同遺產與世代間衡平》這一書中寫到“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和當今世代其他成員以及過去和將來世代的成員一道,共同擁有地球的自然和文化環境。在任何特定時期,各世代人既是未來世代地球的管理人或受托人,同時也是地球所有成果的受益人。這賦予了我們保護地球的義務,同時給予我們某些利用地球的權利。”公眾共用物在給予公眾權利的時候,同時賦予其保護共用物義務,為后代利益的需要,因此共用物根據世代間公平關系建立了一種“伙伴關系”,基于此關系,“人類社會的目的是實現、保護所有世代的福利和幸福,這樣就有必要讓地球的生命維持體系、生態學的流程、環境條件、人類生存和幸福的重要文化資源、健康舒適的人類環境等繼續維持下去。”綜上所述,公眾共用物在利益追求方面所體現的環境法律價值主要為環境公平。
環境秩序要求在追求人類社會秩序井然的同時,也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有序性,盡人類所能去維護和恢復人與自然之間的有序性。而環境安全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處于一種不受污染和破壞的安全狀態或說人類和世界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危害的良好狀態,這是廣義的含義。這里的環境安全主要是技術性的安全,不僅對人的健康的安全,也是對環境的安全,環境不僅僅是媒介或介質,也是受保護的對象。“良好的環境秩序首先應該保障人和環境的安全,也就是說保障人與環境的安全是最起碼的環境秩序,是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起碼要求和最低標準,也是環境正義的基本要求。”因此共用物體現的環境秩序是其追求的最低目標,而共用物體現的環境安全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環境秩序和環境安全是公眾對社會的本質要求,正如“秩序,在價值目標體系中,具有工具性價值的性質。它為其他價值目標提供現實的條件。安全,正義,平等,自由等有賴于秩序為之服務。”因此公眾對共用物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用也只有在環境秩序和環境安全下才能更好地進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利于公眾安全地并更加充分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及公眾共用物使用權的行使。
環境民主是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公眾有權參與解決生態問題的決策過程、參與環境管理并對環境管理部門以及單位、個人與生態環境有關的行為進行監督。公眾對共用物的使用毋庸置疑也是環境民主的表現,公眾必然會積極參與到共用物的開發、利用中,行使公眾共用物使用權,為當共用物受到損害時有效地的對其進行救濟提供依據。在1992 年6 月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中提出可持續發展27 項原則,其中原則10 就是公眾參與原則也是環境民主的集中體現。共用物對于公眾來講是基于公共利益的滿足以此來填充個人利益,公眾將會廣泛參與到共用物的決策中以滿足個人需要來實現社會公眾利益。環境民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環境秩序和環境安全,并對環境正義和環境公平的實現起到推動促進保障作用。環境民主同時也是公眾對共用物行使使用權的表現,理性的公眾個人在利己思維的模式下總是選擇趨利避害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共用物的使用如果無法保持應有的公共性,那么個人利益最終也是無法延續下去的。在公眾在對共用物進行自主性追求時要注意環境效率或效益價值,它“既承認環境資源的使用價值、經濟效益,也承認其內在價值和環境(生態)效益,并且主張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生態)的統一和整體效益的最大和最優。因此公眾對共用物進行共享時,應妥協處理,按一定的程序和規則,這樣每一個人會覺得生活的很輕松,很有質量。在經濟學中成本—收益是基本原則,效率對效益的實現有莫大的關系,高效率有利于效益的更好實現,利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眾對共用物使用的效率高有利于公共整體利益最大和最優的實現,以利于自身獲得更大更多的益處。
綜上,公眾共用物的環境民主價值是公眾行使環境權的自主性的追求,公眾共用物的環境效率價值是公眾在分享人類共同品之共用物時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