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琴(成都師范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師資隊伍的建設決定著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建設,是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背景下,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新形勢,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已經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推進,已經初步形成了專門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但是,在由于工作的開展時間有限,大多數高校都出現了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結構比例失衡的情況,表現在師資年齡、職稱普遍偏低,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缺乏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師資類型比例也出現失衡,學科背景比較單一,大量的輔導員擔任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其專業背景主要集中于思政、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缺乏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比較專業的師資,學科范圍與知識結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既無理論研究,又缺乏實踐經驗,往往難以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知識要求;此外,專、兼職教師配比也出現嚴重失調,大多兼職教師多,專職教師少,校內兼職多,校外兼職少,然而,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往往更具專業性,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涉及人事、資金、管理、運營等專業知識以及要解決創新創業中學術性、技術性的問題大部分都需要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的指導和幫助。
絕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組建方式多元,對師資的準入標準模糊,制度不健全,在學歷、專業、教學經驗、接受培訓情況上等都缺乏相應的要求,由于相關師資資源的匱乏,往往采取廣撒網,臨時補缺等方式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雖然可以暫時解決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需要,但長期看來,沒有經過嚴格選拔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責任感不強,工作熱情較低,流動性很大,不利于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整體發展,難以形成一支高質量的、穩定的、能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需求的師資隊伍,
不少高校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了相關的制度,師資管理力度逐漸加強,但進展較為緩慢,規范化程度不高。表現在培養計劃缺乏規范性,講授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大部分師資都是非專業的,不通過有計劃的專業培訓,難以在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上滿足教育需要,師資缺乏了科學、系統的發展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此外,個別學校在創新創業學分的獲取方式上,缺乏規范性,簡單隨意,考核流于形式,也導致不少教師在課程的講授上敷衍了事,缺乏有效的考核與監督,難以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
隨著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開展,大多數高校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師資水平有所提升。但總的說來,師資水平良莠不齊,專業化程度不高,不少教師缺乏創新創業的實踐經歷,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不能準確判斷創新創業的風向和趨勢,在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上往往力不從心,難以勝任。創新創業是需要綜合知識的教育,創新創業的內容大都是相對前沿的科技文化技術,有的教師臨時兼任創新創業建議的指導教師,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儲備,沒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企業管理經歷或創業經驗,教學中照本宣科,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反而阻礙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不少高校對此雖有一定的重視,但相比國家的要求和大學生發展的需要,還遠遠不夠,校園缺乏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選拔上,學校會優先選拔經濟學、管理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他們充實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有相應的學科優勢,但往往從事經管類專業課教學的教師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能體現其專業性,也難以幫助自己提高科研水平,往往不愿意成為創新創業教師,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以負責管理學生工作的教師為主,大多包括學校的黨務、團務工作者以及輔導員和就業處的教師,他們大多缺乏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經驗,并且在繁重的學生管理工作壓力之下,他們也難以花較大的精力來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培訓、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不少高校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完善的評價激勵制度對于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與作用,對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都是重要的依據和手段,因而評價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就難以對教師的工作質量難以進行有效的監督,達不到自我提升的目的,也導致了學校整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停滯不前。大多數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身兼數職,與其他的專業課教師相比,在職稱評審上、待遇上并沒有其它優惠措施,這樣的考核激勵體系無法讓教師全力投入,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職業發展前景失去希望,也難以獲得成就感,更沒有薪酬上的照顧,導致不少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難以有長久從事相關工作的意愿,往往很快選擇轉崗;有意愿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也因此望而卻步,難以給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隊伍延攬優秀的人才,造成惡性循環。
絕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往往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分別由就業處、學生處、教務處等部門來聯合管理,缺乏專屬機構來管理創業教師隊伍,有些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甚至不能確定自己歸屬機構,導致不少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感覺被邊緣化,沒有歸屬感。同時,校外的兼職導師也由于缺乏沒有相關的機制和資金保障,實際在學校內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難度很大。此外,不少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培訓體系也不健全,經常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的教師數量有限,選派教師到企業參與學習、經營管理的機會也較少,普遍缺乏對創新創業教師培訓的頂層設計,在提升創新創業教師的能力上沒有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也導致了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積極性不高,這也極大的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選拔與培養必須要注重結構的調整與提升,兼顧創新創業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從整體上進行規劃,合理配置專兼職教師的數量,調整理論與實踐課教師的比例;制定明確的教師選拔和聘用標準,避免單純以高學歷、高職稱作為選擇標準,建立以素質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相適應的選聘導向,企業兼職師資以提供創業經驗為主,對教學技能不做過高的要求;專業師資需要具備理論性和實踐性,作為“雙師型”教師承擔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同時要加強頂層設計,提出明確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發展計劃,建立協調機制來統籌管理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在兼職教師的選聘上,還要根據地域的產業需求,聘請相關工作人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兼職教師,合理的安排他們的教學任務、項目參與程度、與校內專業的師資合作等,共同促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提高,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要全面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的水平,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創業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建立起創新創業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再教育體系。從頂層設計出發,制定出詳細的培訓計劃,定期開展教師的集訓,進行教師的送培,打造網絡學習平臺,促進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包括加強校內外的交流活動,促進專兼職教師之間的互幫互助,一方面專職教師可以獲得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兼職教師也提升創新創業理論水平,學習了教學的方法和技巧。高校之間也應該加強校際的交流與學習,可實現校際的教師互聘,資源共享,極大的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專業的互補的效應。同時,高校可以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俱樂部,定期邀請社會上優秀的企業家開辦講座、舉行研討會等活動;也可以通過科研合作、派出訪問學者等方式到國外的高校學習交流,借鑒經驗。還應積極鼓勵、推薦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到企業中掛職、兼職,實實在在的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不斷更新、完善教師的知識儲備,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鼓勵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帶隊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活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與科研的互動與融合。
要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專業化水平,必須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促使教師不斷的加強學習、成長和創新。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中心,統一管理與分配專兼職任課教師,通過集中備課、說課等方式,定期開展交流學習活動,加強教師的歸屬感,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教學的能力與素質。加大激勵機制,鼓勵專業課教師投入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工作,不少專業課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強化培訓,能很快勝任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從專業的角度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重視輔導員專業化水平的提升,他們熟悉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等情況,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指導教育。同時,以精品課程和學校核心課程為依托,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相關課程的建設。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建立師生互動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通過學科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強化師生互動,實現指導教師服務學生制度化,倒逼教師不斷的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學習,提升專業化的水平。
高校應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開展校企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建“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共同打造校園創新創業孵化園,為教師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為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提升打下基礎。同時,校內的專兼職教師通過參與實踐,通過多崗位的知識學習和實際操作,有效的提升了創新創業實踐指導能力;校外的兼職教師,往往是聘請企業的高管與技術骨干,校企雙方對其任職資格的認定,使其可以直接參與學生創新創業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訓練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還可以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創業基地,形成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良性互動,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科學研究等方面緊密結合,使教師對社會需求了解更為深入,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明確發展方向。創新創業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雙創活動,進一步鍛煉自己的實踐指導能力,在組織和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大賽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學習在書本上無法呈現的實踐經驗,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