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余永悅(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只需要支付一定的報酬即可使用某個產品或享受某項服務。滴滴打車、哈嘍出行、Airbnb等平臺,均是共享經濟的產物,他們以某些共用資源為消費者提供出行或者住宿的便利,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人們不斷發展完善共享經濟,并通過這一模式激活閑置的資源存量,將共享經濟理念及技術應用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實踐中已經出現的新興共享經濟模式現狀主要呈現出以下幾點特征:1.技術性強。該經濟模式是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其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各個單獨的消費者與平臺聯系起來,進而促使交易達成。2.充分利用了閑置資源。該經濟模式的產生,通常是由某物的所有權人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將閑置的資源交由他人使用并從中獲取利潤,如共享單車被社會大眾用于出行、旅游者將民宿作為住宿地點。3.公開性。之所以稱之為共享經濟,主要在于該模式下,人人均可以使用某一客戶端提供的資源,且通常情況下不受任何限制。當然,共享經濟提供的資源并不等同于公共資源,前者的商品或服務提供一般需要消費者支付一定的回報,而后者是國家、社會或者是自然提供給社會公眾的社會資源或自然資源,無需消費者支付一定報酬,且兩者在主體、權利歸屬、目的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正是由于上述特征,使得共享經濟模式的商業交易成本低、快捷方便,深受消費者青睞。生活實際中,共享單車隨處可見,其與人們生活聯系較為密切,并廣泛被人們使用。企業在公交站點、居民商業區等地提供的單車共享服務,實質是一種以自行車或者電動車為載體的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賃業務,符合現代社會環保理念。
從實踐角度出發,共享單車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會因為共享單車公司破產、單車質量不佳、單車放置雜亂無章等原因而帶來一些法律問題,導致他人尤其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者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為確保消費者的賬戶信息穩定,方便多次進行交易,消費者通常需要在手機的各種APP上注冊登陸并進行相應操作才可享受使用共享單車,而實踐中的共享單車種類較多,如小黃車、哈嘍單車、摩拜等,他們均在手機上設置了自己的程序入口,而某些平臺需要的消費者信息較為全面,要求消費者填寫其身份證號。因此,平臺上掌握著大量消費者的隱私信息,消費者隱私可能會通過兩種途徑被他人侵犯,一是平臺將這些信息賣給他人換取利益,二是某些人通過技術性手段或者現實偷換單車二維碼的方式獲取消費者的重要信息,無論何種途徑,該信息均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以謀取不當利益,實質上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實踐中,某些不法分子還會利用這種經濟模式侵害消費者支付信息的安全。由于消費者是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介入平臺支付費用,某些不法分子將自己網站的二維碼貼到共享單車上,直接將消費者所轉的費用轉入自己賬戶中。該類事件近幾年屢屢發生,如2018年,鄭州兩名男子即暗中偷換二維碼以獲取不正當利益,最終被抓獲。
(2)消費者的求償權受到侵犯。2018年末,ofo共享單車的押金退還事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們普遍無法取回自己在系統中已經繳納的押金,根據官方媒體報道,共享單車公司已無法繼續經營下去故將押金劃為己用,但卻對外推脫稱自己系統及網絡原因導致退款到賬遲延,最終導致了部分人員押金無法退回的局面。因此,消費者為使用單車而交付押金系合法行為,也是消費者對該單車平臺信任而與其進行交易的體現。但消費者在無任何過錯的情況下無法按照規定獲得已經支付的押金,其求償權受到侵害,經濟利益受損,權益無法獲得有效保護。其次,對于該項資金的流向,消費者并不知情也無法知情,故無法保障其資金交易的安全,此外,某些平臺甚至規定必須要交付押金才可使用單車,變相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3)消費者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侵犯。單車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會對消費者的安全構成威脅。由于大部分共享單車停放在公共場所即室外,其可能由于自然天氣、人為破壞、使用次數g、使用方式不當而質量受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若不及時維修,使用者很有可能會在使用中因使用物的質量問題而陷入交通事故,人生安全受到侵害,此時,消費者人身權、財產權益均受到損害。其次,由于共享經濟發展較快,很多企業為了快速獲取盈利,會在短時間內組建一個各方面技術均不成熟的共享單車平臺,但并沒有保障該平臺正常運行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無需審查,直接允許一些無專業資質或經驗的人員進入平臺負責與單車有關的客服或者實體維修工作,消費者可能無法在平臺上或者實體中接受優質的服務。
此外,共享經濟也有可能會侵占社會共同資源。共享單車遍布于城市各個角落,由于監管不力、使用者自身不注意等問題,共享單車通常會被人們隨意地放置在城市的各個地區,從而造成了城市道路被占用,行人以及車輛無法正常使用道路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該城市的正常發展及穩定運行。
筆者認為:將共享經濟與傳統的消費模式進行比較,前者具有促進大多數人乃至社會整體對資源整合并充分利用的目的,要想發揮該種模式的主要功能,需要不斷完善產品或者服務質量并控制資源能夠得到正常的利用及流轉,而并非僅將產品或者服務呈現在消費者即可;后者的營利性目的更強,其主要是強調雙方之間互負的權利義務。因此,要想使得共享單車也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達到企業盈利目的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1)優化監管。針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幾個方面,在筆者看來,首先應當加強各個機關對共享單車的監督與管理,將共享單車劃為機關管制對象,并實時監督該模式下的各種行為,以防止某些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首先,在共享單車企業進入平臺或者自創程序經營時,需要由平臺負責人或者是政府有關部門對其資質進行審核,主要是對該商業主體的經濟能力、運營模式等內容進行核實并最終做出其能否進入平臺的決定。其次,在商業主體進入平臺或者自己創立程序后,要對其不定期的進行抽查,審核其是否存在資金問題或者其他經營問題,若確實存在問題,且該問題在較長時間內沒有得到解決并侵害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時,應當要求其暫停繼續營業,進行整改并退還或者補償消費者受到的損失,待問題消除后再作營業,若企業仍不愿意改正,企圖規避法律責任,直接由網絡技術人員關閉其經營網頁,不再給予其營業的機會,并對現實單車及時進行整頓,以免產生不良影響。同時,由于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單車分布較為廣泛,其位置擺放、修繕、回收等工作可以由公司在各個地區分配的人員或者由各個地區的有關機關對此負責。通過監管,能夠抑制公司濫收資金、出售隱私信息以及單車侵占社會資源的不當行為。由于現階段的法律法規并不明確,筆者認為,應當加快法規或者規章的制定,以為各部分的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2)加入適當的處罰措施。消費者因單車原因而受到損害,應當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要求單車公司賠償,受侵害主體較為廣泛時,若要求各個消費者單獨起訴則可能會形成起訴雙方在經濟實力、身份地位等方面差距較大的局面,因此,應當允許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或者有關組織團體在接受到眾多消費者反映單車問題時,代表其提起公益訴訟,以及時高效經濟地解決問題。筆者認為,不應當僅僅要求企業承擔賠償責任,還需要對于予以一定的行政處罰,嚴格規范企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