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遠芬
鄉村,典型且持久的文化載體,承載著悠久歷史,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形成了鄉村所特有的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簡稱《方案》),由發改委引發[1]。《方案》強調,要促使鄉村旅游提質擴容,要加快推進進程,更進一步發揮想滾旅游引領帶動作用,促消費、惠民生,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此背景下,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融合趨勢愈加明顯。在國家政策大力推動下,鄉村產業建設方向也更為明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也逐層深化。但要提高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二者融合發展協同性,不僅要明確其實際意義,還須理解二者互補性,更要看到二者在階段性發展過程中的差異性。
時下,社會經濟日益市場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新型城鎮化戰略也日益深化、全面推進,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更是鄉村文化振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現代經濟發展主要靠市場來驅動,而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則為市場內生動力的重要內容[2]。我國經濟穩步發展過程中,人們對高品質生活方式也更為推崇、更加追求,在此社會背景下,旅游市場發展空間極其寬闊,同時,國家政策也大力支持,基于此,旅游產業才有了更多時間空間與鄉村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協同發展,實際上,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消費。所以,旅游產業與鄉村文化實現有效融合,協同發展,才能為旅游市場賦能注活,促成市場內生力,從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
文化旅游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低污染、低能耗、廣關聯、高價值等特征明顯,還可促進就業機會增加,優化社會經濟產業機構,從而力推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社會經濟效益。因此,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效融合、協同發展,是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也是人與自然協同共進、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這就要求在對文化旅游產業進行開發時,要注重文化保護,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持續不斷地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的文化品位,從而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保增長、重民生、擴內需、調結構”方針已大力推行,而文化與旅游作為其中重要內容,也得以更寬廣的發展空間,站在動態發展角度,文化旅游業建設要肩負起責任感、擔任起使命感。在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效融合過程中,旅游需要文化生命力予以滋養,而文化需要以旅游為載體實現傳承與發揚。故而,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效融合、協同發展,是順應文化與旅游互滲的實際需要。旅游與文化二者存在著天然性聯系,相依相生[3]。
在遵守方面,文化有著一套系統且嚴苛的作用機制,其規則表現極為嚴謹,或為法律法規,或為鄉規民俗;然而,相對而言,旅游則表現更為隨意,更強調內心滿足。一般來講,在國內,文化旅游有效融合則表明,要將文化嚴謹性與旅游隨意性進行結合,這就會出現一方向另一方妥協局面,例如,為迎合游客實際需求,而將文化輕松化、娛樂化,這也是本應嚴肅化的景區商業氣息那么濃厚的原因。文化核心品質就在于其嚴謹性,而就大多傳統景點而言,商業化較為嚴重,具體表現卻以路邊小攤販流動式經營為主,從中可見,文旅融合透露出較為低端性表現,此種情況下,嚴謹文化中所藏內涵以及教育意義便統統喪失。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其問題就在于無法以嚴謹性文化輸出方式,有效創造鄉村旅游效益,從而留下了“逃離城市文明”烙印,將鄉村旅游僅僅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來此僅為尋求那片刻放松。基于此種鄉村文化偏見,鄉村文化嚴謹性與旅游隨意性難以有效平衡,鄉村文旅互融也只能收效甚微。
時下,就鄉村文化而言,多元特征較為明顯,既含本土文化,也有外來文化。實際上,鄉村外來特征及其突出,并且表現出十分顯著的侵略性,從而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外來特征可以具體為網絡文化、城市文化等對鄉村文化實施的侵蝕,但是,基于鄉村文化漫長演變歷程,以動態發展眼光來分析,適度外來文化競爭碰撞,有利于激發鄉村文化自身的內在活力,但是,徹底外來化就有失偏頗,這并不現實[4]。另外,文化與旅游相互作用有所區別,文化一般將旅游往可為與不可為方向引領,也就是說,有些地方固有文化資源豐富,在這里,發展就更暢通,旅游產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而文化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就需要依靠后續工程,來打造文化旅游產品,這也算文化現象,但是,在短期內,難以突破既定文化習俗,進而觸及游客內心深處。文化外來性與資源本土性難以有效互融,文化內涵以及教育意義就無法凸顯。
在資源整合方面,農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力度明顯不足,總體性規劃與布局缺乏,并且實際運作也未統一化,這種融合發展只停留在較低水平。這種低層次規劃、低水平發展具體表現為文化資源開發不足,難以實現市場化、產品化,旅游的文化內涵有待提煉,文化的旅游價值有待發掘。因此,這種低層次規劃與鄉村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難以有效協同,規劃與實際要求存在錯位現象。
要實現鄉村文旅有效協同發展,就應重視既存鄉村文化搶救與保護工作,加強鄉村文化價值內涵的深層次挖掘,在鄉村推行“匠人歸鄉”工程。一方面,在對待文化問題時,切不可急功近利,要基于歷史發展規律,以動態發展眼光看待文化現象,將旅游置于文化環境中進行充分考量,而不能顛倒主次,單位打造旅游產業而強行將文化概念植入;另一方面,在認識范疇層面,要擯棄人類中心主義,削減主觀思維,以客觀公正態度,去對待文化現象,以市場以及大眾為標尺,來對文化進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此外,要加強文化利用合理化保護工作,對文化現象實施分類、精細化管理,提高社會旅游資本準入門檻,以創造出鄉村文旅業融合協同發展示范效應。
文化、以及產業,其主體均在于人,那么,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更在于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同和發展要提高協同性以及有效性,其關鍵在于破除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其一,要基于鄉村振興戰略,改變鄉村對城市的單向補貼狀態,轉變為雙向互動,使人才流動雙向且合理化,平衡城鄉經濟發展;其二,要將鄉村人才市場定價機制合理化,時下,勞動力的鄉村市場價格嚴重阻礙著人才流動,這體現出鄉村人才市場定價機制有失合理性,因此,要將此機制合理化,來實現人才均衡流動;其三,要不斷健全鄉村文化產權保護機制,鄉村文化侵權問題數見不鮮,卻難尋有效解決途徑,為有效破題,還需加強鄉村文化產業保護工作,健全相應保護機制,這樣鄉村發展為匯聚文化人才的洼地。
要實現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高效協同發展,就必須遵循食物一般發展規律,夯實基礎,強化基層建設工作。一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程。鄉村文旅互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高素質人才隊伍,也得有高素質且穩定的消費群體,所以,要加快學校、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程,以此實現均等化;二要規范鄉村旅游產業建設,整合既有資源、盤活閑置資源 ,促使鄉村各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自身規范性作用,構建出“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體規范化建設體系,以實現鄉村文旅業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