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艷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發展,是有效益、有效率的發展,是轉變動力、轉變方式的發展。簡單而言,是企業從“大”逐漸向“強”的發展與轉變。因此,企業務必重視對創新驅動加以進一步強化,以此達到高附加值的發展新動力,以深化改革為重要基礎,使要素效能得以有效增強,以管理水平的切實提高為關鍵前提,促使企業能夠保持提質增效。筆者將從五個維度來闡述如何以創新驅動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理念創新是其他一切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意味著變革,變革意味著對現有格局的打破。企業應保持“凡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措施,都要大膽去創新;凡是阻礙企業發展的條條框框,都要大膽破除”的精神,基于根本構建出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圍,對發展產生限制約束的思想枷鎖予以有效掙脫。
現如今,關于世界經濟以及社會發展,對理論制度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積極創意有著加強的依賴度,企業所具備的核心競爭力同創新能力有著緊密聯系。企業務必基于創新精神當作關鍵核心理念,以創新推動促進企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創新不但屬于企業基礎精神核心,同樣屬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針對外在方面的物質,不論金錢或是權利等,均無法保證提供用之不竭的重要力量遠遠,而唯有信念,存在于人們思想最深處的信念,方可提供用之不竭的重要動力。所以企業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秘密就是巧妙地將人性化理念與商業化操作融為一體。
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這些政策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更公平的經營環境、更明確的市場主體權益、更透明的信用機制和更高效的法制環境。各項創新政策措施推行,有利于企業提高創新意愿、增加創新投入信心、提升對人才投資。企業更好地把握創新政策,有助于推動企業轉型發展。
積極爭取政策。企業應當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科技政策支持,結合企業特點,有計劃地申報重點實驗室、各工程中心、與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積極發揮其創新引領與創新驅動作用,打造一體化創新平臺體系。同時,要做好新領域產品的孵化和延伸,形成支撐企業轉型發展的新興產業群。
產學研聯盟。深度參與各類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增強企業研發的市場化導向。充分挖掘并有效發揮企業在現有產學研聯盟中的作用,以共性技術研究和成果應用、擴散為目標,承接技術增值業務,形成新的創新增長支撐。
技術創新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以“乘數”的形式作用于技術以及管理和資本的生產要素。技術創新所具備的“乘數效應”相對約稿,對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同樣越高,發展質量亦是如此。
加大投入力度。企業所具備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引進戰略是否可以向著自主創新戰略做出成功的發展轉變起到決定性作用。企業應對技術創新內容加以科學系統規劃與安排,強化技術創新,從而使技術能力得以有效提高。不但需對引進技術借鑒創新以及消化吸收的經濟投入予以高度重視,更應提高基礎研究的經濟投入,對技術創新知識的不斷豐富與積累加以重視,大力發展原創性技術創新。
提升產品品質。全力加強產品綜合設計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主導產品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部件的優化分析,不斷提高產品技術含金量,全面鞏固和提升品牌優勢。加快現代設計手段的推廣和應用,持續推進產品三維參數化、標準化設計,縮短產品設計周期、降低設計成本。
推進產品智能化。針對不同專業的產品特點,融合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組織專家充分論證,不斷完善智能化實施計劃,分階段在產品上推廣應用,全面推進故障診斷和無人操作技術的應用覆蓋,不斷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和使用范圍,打造“有人值守、無人操作”的綠色制造生產線和工廠,提高企業的技術品牌優勢。
重視創新制度,主要為職能部門彼此之間的重新分工,或是企業流程再造, 涵蓋部分調整以及全面革新, 同時涵蓋企業內部調整以及企業供應鏈與經營方式重塑。通過創新制度,充分發揮企業整體優勢,將資產向優秀經營者經營、資源向優秀分子公司集中、投資向效益產品傾斜。
企業科技創新。近些年,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與作用不斷變弱,同時前期階段大量的投入使得裝備制造業發展出現不平衡等問題。因此,裝備制造業務必向著以科技創新,使行業發展速度與質量得以有效增強。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提升,位于部分技術與產業方面,已然發展成行業領先地位,二并未存在明確的技術路線能夠予以參考和借鑒,原始創新的關鍵作用與重要性不斷愈加顯著。尤其是隨著裝備制造業位于全球價值鏈之中高度的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業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競爭變得愈加猛烈,貿易摩擦勢必變成常態。針對核心技術而言,務必通過自主創新,做到攻堅克難。目前,全新科技與產業變革處于發展階段,為我國裝備制造業開啟了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大門。
企業文化創新。企業文化的發展與興起使隨著企業管理的變化發展而形成。企業管理發展同企業文化息息相關,所以,企業文化創新階段,務必重視同時代緊密結合,不斷發展創新。創新屬于企業文化的重要精髓,企業文化唯有將創新植根于企業文化發展建設的土壤中,方可使企業文化保持長盛不衰。基于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自身獨特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是員工樂于接受和遵循的,做好其內涵拓展及輿論宣傳,將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到新境界。以企業官網、微信公眾號等網站群建設,在新媒體建設方面實現突破。
企業管理創新。做好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形成統一的管理信息綜合應用平臺,實現各項管理流程的線上運行和平臺共用、數據共享等目標,全面提升管理質量和管理效率,增強決策支持能力。管理創新不斷涵蓋構建科學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使企業員工活力得到充分激發與調動,同時還涵蓋運用先進科學技術開展企業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優化與調整,甚至涵蓋企業文化以及管理理念的創新。裝備制造業質量水平的有效提升,應依托工匠精神,不過工匠精神并非僅僅局限于一線工作人員體現出的匠人精神,而是處在于企業研發設計、采購營銷以及生產指導等眾多部門與環節所必備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工業革命發展至今,每一次顛覆性技術大量興起的時期同樣屬于管理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而處于全新科技與產業變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作為超級制造大國,同樣具備創造滿足文化與國情需要,適應新時期科技變革發展的額全新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礎條件。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當前,裝備制造業正處于爬坡過坎、砥礪奮進的關鍵時期,這便需要企業樹立人才意識,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
人才引進培養。通過社會招聘等多種渠道 “借腦”引智,并創新人才評選機制,培養一批技術、管理等方面人才。鼓勵技術人員跳出傳統思維,創新、孵化新產品,根據新增產值或利潤對研發人員進行獎勵;鼓勵管理人員進行深造,將先進管理理念應用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實現“向管理要效益”。“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要讓專業人干專業事,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人才激勵方面。加大干部競爭上崗、員工內部招聘力度,建立健全競爭、擇優的人才選拔機制。全面建立申報與考核相結合的選拔機制,實現從表彰過去到激勵未來的轉變,快速建立、補齊骨干人才隊伍并呈梯隊化。
風正濟時,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不忘“裝備民族工業”初心,牢記“裝備強國”使命,實現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真正做到把握創新政策,推進技術創新,重視制度創新,夯實創新基礎。